APP下载

精神尽在诗——论宗室诗人赵师秀的诗歌创作

2011-04-02骆晓倩杨理论

关键词:诗歌

骆晓倩 杨理论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精神尽在诗
——论宗室诗人赵师秀的诗歌创作

骆晓倩 杨理论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赵师秀;诗歌;宗室;四灵;江湖诗派

宋代诗坛上,赵师秀的身份地位很是特殊:他是四灵之首,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在四灵中是最高的。四灵与江湖诗派的关系颇深,“江湖派中有一部分作家与四灵颇有渊源,因此,两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1](452),故而,有学者甚至认为他属于江湖诗派。[2](307)关于他是否属于江湖诗派,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不过,一般来说,既然四灵是江湖诗派的先导,那么作为四灵之一,赵师秀应可被称为江湖诗派的诗宗之一。同时,赵师秀还是太祖八世孙,燕王德昭房,是赵宋宗室文人中的佼佼者,其诗歌创作在宗室文人中亦是首屈一指。那么,多重身份的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怎样的一种面貌呢?

一、平民化的精神向度

如果说,北宋时期的宗室诗人的身上还有一些贵族的痕迹的话,那么,到了南宋,这种痕迹可以说基本已消失殆尽。赵师秀可以说就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他虽然出身皇族,但诗歌却体现了平民的精神向度。

在谈到赵师秀诗歌中的平民趋势以前,我们需要考虑的什么是文学中的平民趋势?所谓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划分,我们主要是根据经济地位的高低还是根据人生态度的差异?对于这类问题,笔者以为周作人在《贵族的与平民的》一文中的思考比较深刻,兹将他的说法引于此,以作参考。

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淑本好耳(笔者按:即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了。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后者是要求无限的超越的发展;前者完全是入世的,后者却几乎有点出世的了。……两者的差异,……乃是在于两者的人生观的不同。……贵族阶级在社会上凭借了自己的特殊权利,世间一切可能的幸福都得享受,更没有什么歆羡与留恋,因此引起一种超越的追求,在诗歌上的隐逸神仙的思想即是这样精神的表现。至于平民,于人们应得的生活的悦乐还不能得到,他的理想自然是限于这可望不可即的贵族生活,此外更无别的希冀,所以在文学上表现出来的是那些功名妻妾的团圆思想了。[3](14-15)

周作人在这里说明的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文学中的贵族化与平民化是人类面对人生的两种态度,即两种人生观。贵族化的文学要求超越凡庸的现实,是出世的、超越的;平民化的文学执著于平凡的存在,是入世的、凡常的;第二,平民文学的缺点是过于粘滞于现世,而无超越的理想。

如果我们采用周作人的观点来衡量赵师秀的诗歌,我们确实可以说他的诗歌是平民化的诗歌。例如,我们来考察一下他对待贫穷的态度:不是逃避,而是坦然面对,并设法去解决。这其实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平民精神中的求生意志。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待贫穷的主流态度是将贫穷审美化,即通过自嘲的方式在精神上战胜贫穷,这样既符合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又使诗歌具有了超越的性质。这其实就是周作人所说的贵族精神中的求胜意志,从陶渊明、杜甫到黄庭坚无不采取如此之态度。陶渊明对待贫穷的态度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五柳先生传》,123);杜甫则是心平气和,“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5](《奉赠萧二十使君》,2054);而黄庭坚则是彻底地将贫穷审美化,如他的《颜徒贫乐斋》二首:

衡门低首过,环堵容膝坐。四旁无给侍,百衲自缠裹。论事直如弦,观书曲肱卧。饥来或乞食,有道无不可。

小山作友朋,义重子舆桑。香草当姬妾,不须珠翠妆。鸟乌窥冻砚,星月入幽房。儿报无炊米,浩歌绕屋梁。[6](卷18,438-439)

而贫穷在赵师秀的诗歌中造成一种紧张的状态,他的精神感受到了贫穷对他的逼迫:

因贫为远别,已是十三程。尽日行山色,逢人问地名。近书无便寄,新句与谁评。想尔寒宵雨,思予亦梦成。[7](赵师秀《杨柳塘寄徐照》,225)

行尽沿溪路,天寒岁又除。欲消冰似雪,初长麦如蔬。于世无成事,何时有定居。等缘贫所役,为仕愧为渔。[7](赵师秀《安仁道中》,234)

在中国古代社会,出仕几乎是知识分子惟一谋生的道路。赵师秀因为家境贫寒,故不得不离开家乡,出仕为官。人心凉薄、背井离乡等因素又带给他很多无奈而辛酸的感受。如前所述,虽然他还是有着积极的用世之心,但是,他的内心肯定有着另外一个声音一直在述说:“无可奈何新白髪,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8](苏轼《浣溪沙》,15)

平民意志推动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平凡的存在,而不再是像陶渊明、杜甫等具有贵族意志的诗人那样,用理想主义的光辉来照亮现实的灰暗。窘迫的现实使得他那平民的头脑开始怀疑理想主义的虚妄:

清事贫人占,斯言恐是虚。与花方作谱,为米又持书。时节寒相近,山林拙未除。西江波浪急,送子一愁予。[7](赵师秀《送沈庄可》,232)

他理性地认识到,生存是第一要义。故他说:“寄言苦吟者,勿弃摄生诀。”[7](赵师秀《后哀》,220)又如他的《十里》就是表现他这一理性认识的佳作:

乌纱巾上是黄尘,落日荒原更恐人。竹里怪禽啼似鬼,道傍枯木祭为神。亦知远役能添老,无奈高眠不救贫。此地到城惟十里,明朝难得自由身。[7](赵师秀《十里》,272-273)

这是赵师秀“赴高安推官时诗,未至郡十里所作”[9](方回评《十里》语,1301)。诗歌的第五、六句“亦知远役能添老,无奈高眠不救贫”将贫穷与远役在古代士人心中造成的矛盾张力表达得很真切。故而,一向对赵师秀诗歌颇为挑剔的纪昀也不得不承认:“五、六真语,好占身分人不肯道,不知说出转有身分,胜于诡激虚憍。”[9](纪昀评《十里》语,1301)赵师秀的这两句诗可谓道出了中国古代士人共同的心结。而他之所以能如此,也在于他精神中的平民意志。但这样的平民意志也导致了赵师秀诗歌尺幅狭窄的缺点。因为,在诗歌中还是需要一些贵族的、超越的精神。如周作人所说:“我不相信某一种时代的某一倾向可以做文艺上永久的模范,但我相信真正的文学发达的时代必须多少含有贵族的精神。求生意志固然是生活的根据,但如没有求胜意志叫人努力的去求‘全而善美’的生活,则适应的生存容易是退化的而非进化的了。”[3](16)

虽然赵师秀的诗歌题材狭小,但他也还有一些关心国事的诗歌:

人生苦行役,不定如车辕。况各异乡井,忽此同酒尊。此尊岂易同?意乃有数存。西湖雪未成,两山翠相奔。山根日照树,花放林逋村。野馔具蘼藿,一饱厌百餐。有客何多髯,吐气邻芳荪。慷慨念时事,所惜智者昏。砭疗匪无术,讳疾何由论!北望徒太息,归与寻故园。哆然黄冠师,笑请子勿喧。东南守太乙,此宿福所屯。吾子且饮酒,酒冷为子温。[7](赵师秀《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222)

抚栏惊岁月,久住欲如何?水国花开早,春城人上多。病令诗懒作,闲喜客频过。听说边庭事,时贤策在和。[7](赵师秀《抚栏》,228)

这两首诗可能都是作于开禧北伐失败以后,南宋政府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之时,即公元1208年前后。从这两首诗歌也可看出赵师秀的平民的抗战立场。他希望能恢复北方,但位卑言轻,当“听说边庭事,时贤策在和”时,也只能“北望徒太息,归与寻故园”。

二、苦吟的摹拟

赵师秀的诗歌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这两人都是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故赵师秀受这两人的影响,作诗态度认真,讲究苦吟。如他的朋友葛天民所说:紫芝虽漫仕,五字已专城。清坐有仙骨,苦

吟无宦情。囊因诗句重,分与酒杯轻。所好煎茶外,烧香过一生。[10](葛天民《简赵紫芝》)

赵师秀在诗中也常说到自己苦吟的情况,如“欲往逢年尽,因吟过夜分”[7](赵师秀《雁荡宝冠寺》,239)、“苦吟无爱者,写在户庭间”[7](赵师秀《千日》,249)、“眠迟古鼎销残火,吟苦寒缸落细花”[7](赵师秀《会宿再送子野》,264)等。

“钱郎旧体终难并,姚贾旧裁近有声。”[11](释永颐《悼赵宰紫芝甫》,卷3021,35996)赵师秀的五律受到贾岛、姚合的影响较大。贾岛、姚合的五律都在中间两联特别用力,善于用工致的笔法刻画细微幽深的自然景色。赵师秀向贾岛主要学习的是对字、句的锤炼,一字不苟下,并且有刻意追求奇警的趋势。贾岛的《宿山寺》: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送行云。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12](92)

这首诗描写山中景色。全篇一脉流走,呈现出清奇孤寒的境界,如许印芳所说:“全诗有奇气,三、四乃即景佳句。”[9](卷47,1647)“流星透疏木,走月送行云”这一联,以“流星”对‘走月”,用字奇崛。但贾岛诗有时由于过于求奇而导致生硬,如“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之语。赵师秀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模仿之作也有这样的毛病:

古邑居人少,春寒入夜多。雨香仙地药,烛动石桥波。[7](赵师秀《缙云县宿》,226)

“烛动石桥波”这一句还算自然,但“雨香仙地药”用字就过硬了。

姚合的诗相对于贾岛而言,就显得要清新自然一些了,如无名氏评姚合《武功县中》诗所说:“姚监诗亦无大气局,比之浪仙亦浅,但稍觉开明耳。”[9](卷六,245)我们以他的《闲居》为例: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13](卷5《闲居》)

方回评此诗的中间两联曰:“中四句皆佳,四灵亦学到此地。”[9](卷23,962)方回在这里所说的“学到此地”就是指四灵向姚合学到了不用典故直写眼前事、对偶工整等技巧。作为四灵之一,赵师秀当然亦如此。

赵师秀的五律在总体上集中体现了贾岛、姚合二人五律的优点。他继承了贾岛字锤句炼的认真态度,他说:“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末如之何矣?”[14](卷94《<野谷集>序》引)黄升的《玉林诗话》中也记载了他推敲字句的事情:

天乐《冷泉夜坐》诗云:“楼钟晴更响,池水夜如深。”后改“更”为“听”,改“如”为“观”。《病起》诗云:“朝客偶知承送药,野僧相保为持经。”后改“承”作“亲”,改“为”作“密”。二联改此四字,精神顿异,真如光弼入子仪军矣。[15](501)

可见赵师秀作诗确实殚精竭虑,一字不苟下,但他避免了贾岛诗境过于凄冷孤寒的缺点。他的诗歌清而不冷,幽而不孤;他继承了姚合诗细致刻画身边景物的特点,而避免了其诗过浅的缺点。他的细心揣摩后写出的五律佳作多清新圆美,被誉称为“五言专城”(如葛天民《简赵紫芝》中有“紫芝虽漫仕,五字已专城”之语):

山深地忽平,缥缈见殊庭。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石坛遗鹤羽,粉壁剥龙形。道士王灵宝,轻强满百龄。[7](赵师秀《桐柏观》,225)

半月逢梅雨,初晴客意消。莺声临野水,松影卧新苗。少憩休与卒,闲行过板桥。平生无饮分,空愧酒旗招。[7](赵师秀《进贤道中》,227)

餐余行数步,稍觉一身和。蚕月人家闭,春山瀑布多。莺啼声出树,花落片随波。前路东林近,惭因捧檄过。[7](赵师秀《德安道中》,237)

我亦将归者,先行极羡君。惟因交已久,颇觉意难分。江满帆侵树,山高烧入云。他年有书札,彼此访耕耘。[7](赵师秀《送邓汉卿》,236-237)

月色一庭深,迢遥千里心。湘江连底见,秋客与谁吟?寒入吹城角,光凝宿竹禽。亦知同不寝,难得梦相寻。[7](赵师秀《月夜怀徐照》,236)

上引诗歌字句洗炼,颇有情致,正所谓“治择平炼,字字玉响,杂之姚贾中,人不能辨也”[16](赵汝回《<瓜庐集>序》)。总体上说,赵师秀的诗歌确实与偏重理趣的宋诗面目迥异,是对宋调的反拨和变异。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但是,我们在阅读赵师秀的诗歌的过程中发现,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虽然,赵师秀的诗风是对唐诗的回归,但他在诗歌技巧的运用上并不拒绝本朝诗法。这说明他的诗歌仍具有宋调的血脉。

赵师秀及其他三灵是作为一股矫正江西诗派流弊的新生力量出现在诗坛上。总体上说,他们通过对唐人学习来达到对江西诗风的反动:

往岁徐道晖诸人,摆落近世诗律。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合于唐人,夸所未有,皆自号四灵云。[17](卷29《题刘潜夫<南岳诗稿>》,611)

唐风不竞,派沿江西,此道蚀灭尽矣。永嘉徐照、翁卷、徐玑、赵师秀乃始以开元、元和作者自命。[16](赵汝回《<瓜庐集>序》)

诗学晩唐,不自四灵始。……嘉定而降,稍厌江西,永嘉四灵复为九僧旧晩唐体,非始于此四人也。[18](卷32《送罗寿可诗序》)

赵师秀在诗歌创作中也常运用江西诗派力主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

天乐《送真玉堂》诗云:“每于言事际,便作去朝心。”用唐人林宽语也。《寄赵昌父诗》云:“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用无可语也。《赠孔道士》诗云:“生来还姓孔,何不戴儒冠。”用姚合语也。《宝冠寺》诗云:“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用于武陵语也。《瓜庐诗》云:“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亦用姚合语也。此类甚多,姑举一二,盖读唐诗既多,下笔自然相似,非蹈袭也。其间又有青于蓝者,识者自能辨之。[15](黄升《玉林诗话》,501-502)

近时赵紫芝诗云:“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世以为佳。然杜少陵云:“莫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即此意也。杜子野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世亦以为佳。然唐人诗云:“世间何处无风月,才到僧房分外清。”亦此意也。欲道古人所不道,信矣其难矣。紫芝又有诗云:“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世尤以为佳。然余读《文苑英华》所载唐诗,两句皆有之,但不作一处耳。[19](卷3,174)

由上可见,“点铁成金”是赵师秀比较善长并运用最多的诗法。例如,他的“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是点化于武陵的“飞来南浦树,半是华山云”[20](于武陵《赠王隐者》)而来。于武陵的原句将“树”比作“云”,似不太妥贴,另外有过于坐实地名的缺点。赵师秀的这两句将比喻的本体换作了“水”,即将“水”比作“云”。“水”和“云”都具有流动的态势,故较于武陵的比喻贴切。赵师秀也不再使用具体的地名,而是将其换成了泛指,这样就使得这两句诗有了灵动之气韵。另外,赵师秀的另一联诗“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多为人所称道,其实也是点化和袭用前人诗句而来。但是,黄升《玉林诗话》和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对这两句诗的来源看法不同。其实,两人各自说对一半。黄升认为此联是用姚合语,但他只说出了“半是云”的出处。姚合《送宋慎言》云:“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13](卷1《送宋慎言》)又姚合《送陈倜赴江陵从事》云:“江村竹树多于草,山路尘埃半是云。”[13](卷2《送陈倜赴江陵从事》)罗大经说这两句诗都出自唐诗。考于唐人集,“野水多于地”乃白居易语。白居易《早秋晩望兼呈韦侍郎》云:“人烟半在船,野水多于地。”[21](卷10《早秋晩望兼呈韦侍郎》,206)但“春山半是云”却非唐人诗,而是赵师秀进行语言的组合拼接后的结果。他将白居易的出句改为自己的对句,并以“春山”对“野水”,顿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境。方回对此颇为赞赏:“‘人家半在船,野水多于地’,本乐天仄韵古诗。今换一句为对,亦佳。”[9](方回评《薛氏瓜庐》语,卷35,1419)赵师秀在运用“点铁成金”的诗法时也有败笔,如他的“每于言事际,便作去朝心”用唐人林宽“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语[20](林宽《送惠补阙》),但却未脱林氏窠臼,只是与林诗“消极的,无意识的暗合”[22](183)。

赵师秀的好友释居简曾为赵师秀的画像作赞:

一点虚明,八窗玲珑;万波不浑,百川自东。殆见其洒然乎外,孰知其渊乎其中?谓其襄阳漫仕,曰:吾不为南宫。谓其江湖散人,曰:吾不为龟蒙。乌在乎仪刑先进而丹青太空?[23](释居简《天乐赵紫芝画像赞》,卷6)

此赞虽只有短短六十余字,但却将赵师秀的精神气质如写意画般展现了出来。赞的前半部分写赵师秀洒脱不拘、虚静修持的整体风貌。而赞的后半部分采取主客问答的形式,直指赵师秀的人生选择。“襄阳漫仕”、“南宫”指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江湖散人”指唐代诗人、隐士陆龟蒙。而赵师秀既“不为南宫”,也“不为龟蒙”,既不愿作挥毫丹青的书画家,也不愿意过隐士的清流生活。那么,赵师秀所认同的人生范式是怎样的呢?在现实的人生上,虽然贵为宗室,赵师秀却选择了传统的士大夫的道路——追求政治功业;而在精神的世界中,他愿意作一个地道的诗人。正如张侃所说:“天乐无他好,精神尽在诗。”[24](张侃《赵紫芝诗卷》,卷3)赵师秀的诗歌常被批评为脱离现实,但他并非忘怀世事之人。他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州县作小吏,虽然有经济上的逼迫,但入世的愿望也是必定有的。他在《京华病后》中云:“久在京华损道心,故人谁与念升沉?春楼卧病燕相伴,湖寺题诗僧为吟。三月不逢家信至,一茎新有鬓丝侵。早知谏猎非时节,只有山中自养金。”他是一直有谏猎之心的,只是他身处的晦暗时代让他常常感到前途的苦闷。现实的蹇涩使他不得不将向外投射的目光收回,投射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沉溺于诗歌创作中的自由境界,学习贾岛、姚合,专注于苦吟与摹拟。他倾注全力创作诗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事业。这对晚宋江湖诗人的诗学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M],中华书局,1995.

[3]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陶渊明.陶渊明集[M].作家出版社,1956.

[5] 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6]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校点.山谷诗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撰,陈增杰校点.永嘉四灵诗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 苏轼撰,邹同庆、王宗堂编年.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

[9]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注校点.瀛奎律髄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 葛天民.葛无怀小集[M].两宋名贤小集[Z]卷二八五.《四库全书》本.

[1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 贾岛撰,李嘉言校.长江集新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 姚合.姚少监诗集[M].《四部丛刊》本.

[14]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15]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中华书局,1980.

[16] 薛师石.瓜庐集[M].《四库全书》本.

[17] 叶适撰,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叶适集[M].中华书局.1961.

[18] 方回.桐江续集[M].《四库全书》本.

[19] 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M],中华书局,1983.

[20] 赵师秀编.众妙集[M].《四库全书》本.

[21] 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

[22]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巴蜀书社,1997.

[23] 释居简.北磵集[M].《四库全书》本.

[24] 张侃.张氏拙轩集.《四库全书》本.

On the Poetry Creation of the Imperial Clan Poet Zhao Shixiu

Luo Xiaoqian Yang Lilun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an important poet of the imperial clan,Zhao Shixiu is not only the leader of the Siling,but also the founder of the poetic school of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Although a born noble,Zhao Shixiu’s works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commoners,thus he is seen as the typical writer of the trend among the Song imperial clan that the imperial clan’s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ike that of the commoners.He makes a study of the poetic art of Jia Dao and Yao He,who are two poems in the later periods of the Tang Dynasty.

Zhao Shixiu;poems;the imperial clan;Siling;the poetic school of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

I206.2

A

1673-0429(2011)06-0050-06

2011-09-17

骆晓倩(1977—),女,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杨理论(1975—),男,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为教育部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天潢贵胄:两宋宗室的政治境遇、文化生态和文学创作》(项目批准号:10YJC7511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