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鸠可能是什么鸟
2011-04-02时培建
时培建
雎鸠可能是什么鸟
时培建
近期翻阅《诗经》,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查看书中对雎鸠的注释,“一种水鸟,传说此种鸟雌雄终生相守不离”(陶夕佳 2008:1)。很明显书中并没有对雎鸠对应的现代鸟名作一个明确注释。于是查阅资料,发现对雎鸠的注释众说纷纭。笔者所查到的注释有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即鱼鹰)、白胸苦恶鸟(A maurornis phoenicurus)、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赤麻鸭(Tadorna f erruginea)、凤头䴙䴘(Podiceps cristatus)。其中吴佳翼先生(2001:143-145)发表文章认为雎鸠应该为凤头䴙䴘,主要根据宋朝朱熹所著的《诗经集传》;其余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雎鸠是普通鸬鹚,主要依据西晋陆机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普通鸬鹚的注释之所以具有较大影响,笔者认为源自许多人盲目相信距离《诗经》写作时间越近的注释就越可靠,而并没有根据《关雎》一诗的意境进行科学推测。白胸苦恶鸟、东方大苇莺、赤麻鸭和凤头䴙䴘的注释则都是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推测,因为《关雎》一诗是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暗恋,不太可能以凶猛的普通鸬鹚来起笔的,普通鸬鹚的推测应被排除在外。
笔者同意雎鸠不是普通鸬鹚的观点,但亦不赞同对雎鸠的其他注释。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关雎》一诗本身所包含的重要信息,这在推测雎鸠为何种鸟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洲”字暗示出雎鸠的生活习性,在水中的陆地上而不是在水中。普通鸬鹚一般栖息于河边岩石和树枝上;白胸苦恶鸟有可能在“洲”上;东方大苇莺则栖息在湿地的草本植物中《;诗经》已有“洲”、“泽”之分,赤麻鸭一般栖息于“泽”而不是洲上;凤头䴙䴘一般栖息在水面上,很少上岸。其次,我们需要注意雎鸠应该是爱情的象征,类似于鸳鸯(Aix galericulata)成双成对,“窈窕淑女”更强调女性的美好,则雎鸠很可能是雌鸟色彩较雄鸟更为艳丽的一种鸟。一般而言,鸟类中雄鸟出于求偶的长期自然选择,羽毛色彩较雌鸟艳丽,但也存在少数反例。从这个角度看,上述对雎鸠的推测均很难成立,因为上述几种鸟雌雄外表几乎相同。《诗经》中鸳鸯叫法古今相同,所以不可能是鸳鸯。白胸苦恶鸟较少成对出没,并且喜好隐匿,不易发现,叫声难听,不太可能成为爱情的象征,应被排除在外。雎鸠表明此鸟体型大小较鸠类似,所以古人才称之为鸠,东方大苇莺体型较小,不太可能是雎鸠,并且叫声与关关声相距较远,应被排除在外。再次,“关关雎鸠”很明显表明雎鸠的叫声是“关关”声,吴佳翼先生在分析雎鸠鸣声时忽略了“关关”一词,而将雎鸠的名字和声音混为一谈,不足取信。
笔者曾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蛟桥镇上罗村附近进行了三年的鸟类野外观察,观察区域有一个水库,此地西接梅岭,北部被一条高约两米多的水泥墙所围,东部和南部则接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观察区域是一个典型的景观交错区,鸟类的品种较丰富。除没有普通鸬鹚栖息外,这里还有其余几种推测鸟类或者与其类似的鸟。一些鹭类占据了普通鸬鹚的生态位,包括白鹭(Egretta garzetta)、池鹭 (A rdeola bacchus)、牛背鹭(Bubulcus ibis)、绿鹭(Butorides striatus)、夜鹭 (Nycticorax nycticorax);观察区域内不仅有白胸苦恶鸟,还有红脚苦恶鸟(A maurornis akool),后者较多成对活动,两种鸟都喜欢栖息于菖蒲丛中;观测区域内没有东方大苇莺,但有黄腹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和金头扇尾莺(Cisticola exilis);观测区域内没有赤麻鸭,但有斑嘴鸭(A naspoecilorhyncha);观测区域内没有凤头䴙䴘,但有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观察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就可以推知上述对疑为雎鸠鸟类的生活习性,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上述判断一致,排除了它们是雎鸠的可能。
既然它们都不是雎鸠,那么雎鸠可能是什么鸟呢?恰好,每年六七月份正是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的鸣声最为明显的季节,特别在傍晚时分,它们发出沉闷的如同敲闷罐的“关—关”声,鸣声十分特别。此种鸟喜欢雌雄栖息于稻田和河滩之中,满足雎鸠栖息于“洲”的生活习性,雌鸟色彩艳丽,在前觅食,而雄鸟色彩黯淡,在后觅食,雌雄紧密相伴,形影不离,好像雄鸟在后欣赏“窈窕淑女”,符合《关雎》一诗的意境和起笔要求。这种鸟的鸣声虽然沉闷,但是悦耳,并且很远处就能听到,容易使人浮想联翩。笔者第一次看到彩鹬雄鸟时,误认为是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因为从远处看,彩鹬雄鸟和扇尾沙锥的体型和色彩非常接近,而后者在观察区域内也是常见的鸟类。更加巧合的是,彩鹬的体型大小和鸠的体型大小类似,在观察区域内因为有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这种鸟冬季时常成群飞到水库滩涂和扇尾沙锥共同觅食,所以比较起来更加方便。彩鹬的分布较广,可以推测其在《诗经》写作期间也是当时南方较为常见的物种,几千年前的关关声催生了千古流传的《关雎》一诗。
1.孔丘.诗经.陶夕佳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吴佳翼.雎鸠是什么鸟?.辞书研究,2001(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