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海用海 护航蓝色经济
2011-04-01许祖强
许祖强
科学管海用海 护航蓝色经济
许祖强
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兴、临海而美,社会各界从各级领导到一般民众都对海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升温,特别是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海洋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关注,焦点集中在如何科学处理三个关系上,即海洋管理与海岸带管理的关系、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关系以及养殖用海与观光亲海的关系。作为威海市海洋主管部门,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呼声和愿望,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地方党政的协调推动下,着力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努力促进生态和谐海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海水浴场
海滩清洁
亲海通告牌
整合力量、健全机制,积极推进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
近年来,海岸带管理逐渐引起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但由于海岸带的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时常出现管理空白、职责重叠甚至执法冲突问题,影响了管理成效。为改变这种状况,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尝试将工作着力点由海洋综合管理向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转变,凸显海洋主管部门在海岸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协调推进职能。
首先,明确管理范围和内容。将海岸带区域内的海域、岛屿、海湾、滩涂、沙滩、岸线、礁石、海砂、盐田、林地、河口、湿地、泻湖、矿产等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其次,理顺职责分工。以属地管理为主,坚持政府综合管理与职能部门行业管理条块结合,明确了发改、城建、规划、海洋与渔业、国土、环保等18个部门的职责;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各市、区及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海岸带协调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协调海岸带开发、利用、保护等事项;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处理。
最后,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通报海岸带利用与保护工作情况,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岸段负责和定期巡查制度,将全市海岸带划分成段、职责到人,相关部门每周至少巡查两次;建立违法行为处理首接负责制度,第一个发现或接受举报的单位要马上赶往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不属本部门执法范围的,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到场处置并现场移交;建立联合执法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海岸带联合执法,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由各执法部门根据职责分别立案、调查,依法处理。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自2010年10月份开始实施以来,先后召开了两次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了一次联合执法,启动了由11个部门参与的打击非法采砂联合行动。海洋渔业、城市执法、国土资源、林业等有关部门共制止或查处在海岸带违规填海、海中投石、海滩倾废、乱搭乱建、非法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19起。其中由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实施了盗挖海砂专项治理,查处经区泊于镇石家河口非法盗挖海砂案件7起,对15名违法人员进行了治安拘留。目前,开始着手编制《威海市海岸带管理与保护年度报告(2010)》,力求对全市2010年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成效及问题做出总体评价和分类评估,以此搭起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
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理
近年来,威海市围填海工程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地方也出现了围填海扩张过快、粗放利用、个别项目选址不当、损害环境以及违法违规填海等问题。按照严格围填海项目初审把关的要求,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将坚持认真落实现有制度与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强对围填海项目的审查和监管。
制定了《海域使用报批工作规程》,完善了海域使用项目审查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小组工作规则,规范和加强围填海的报批;所有围填海项目必须在经分管市长现场检查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项目经市规划委员会研究同意后,转报省厅审批。
严格执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对占用海域、岸线必要性和平面设计、施工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查。如,在审查某企业船厂用海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现场核查,反复沟通,促使企业调整了项目选址和设计方案,虽然增加了填海成本,但避免了大面积围填海湾与沙滩。通过现场核查和综合审查,2010年对四个围填海项目方案进行了修改调整,减少海域占用500多亩、减少岸线占用1600米。
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定期巡查与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海洋执法监察岸段负责、定期巡查和海域使用项目跟踪监管三项制度,系统内部海域管理、海洋监察、动态监管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对违法违规填海行为早发现、早介入、早制止、早查处;同时,在全市选择双岛湾、皂埠湾、石岛湾和大乳山等七处围填海重点区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海域使用动态实时监控,防范或督促业主及时改正填海过程中出现移位、扩大、施工不规范等行为。
针对围填海项目布局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2010年6月开始,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着手开展围填海管理专题调研,力求在现有管理框架下,进一步把初审和监管责任落到实处。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管理的意见》,即将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施行。该意见从规划布局、初审把关、在建项目监管、提高管海用海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管理措施,决定启动编制全市海域使用规划,着重对集中围填海区域进行规划论证和管理;要求市县两级政府建立围填海项目审查联系会议制度,强化项目必要性、合理性审查;通篇贯彻了实行最严格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原则。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宣传
统筹兼顾、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各种用海关系
海域使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是为了协调各种用海关系,使用海者之间、用海者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近年来,威海市中心城区海域使用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市区近岸海域多为海珍品的天然生长场所,养殖业户开展了大量底播养殖以及围建虾池参池项目。出于管理上的考虑,往往会阻止、驱赶市民游客甚至违法设置警戒线或豢养猛犬阻止市民游客进入,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和纠纷。针对这一问题,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市区近岸海域进行逐一摸查,根据海域确权和功能情况,将市区近岸海域划为不对外开放、限制活动和开放三类区域,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其核心是化解养殖户与市民游客之间的矛盾,使养殖用海与亲海和谐共处。在此基础上,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养殖户签订承诺书、发布管理通告、设立公告牌等措施,保障市民游客亲海,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市区部分海域养殖距岸过近、养殖密度过大、超面积养殖、养殖设施杂乱无章等现象突出,成为城市景观的不和谐因素,对其进行清理整治甚至全部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市区养殖要想继续保持,必须对其自身进行规范,在发挥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同时,与城市建设、滨海旅游等协调发展,并争取使养殖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亮点。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对市区养殖进行了普查登记,摸清了底质、养殖容量等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布局规划和起草规范意见,以期实现对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养殖密度、养殖设施等的全方位规范管理。
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大力开展海域和岸线治理修复
对受损海域和岸线进行治理修复,可以优化海域功能、美化海洋景观、增强可持续开发能力,顺应了社会各界对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迫切要求,其在海域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于威海打造“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为此,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将海域和岸线治理修复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治理修复与用海项目建设相结合。将海域和岸线的治理修复,作为建设用海项目的重要内容。在荣成烟墩角渔业码头、石岛滨海公园护岸、大乳山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海底清淤、岸滩美化、废池还湿、退池还滩等措施推进生态修复,共修复湿地8000多亩,退池还滩5000多亩;其中,大乳山旅游度假区恢复生态湿地6000多亩,修复沙滩4000多米,改善了海域功能,美化了景观,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治理修复与区域开发工程相结合。在市区九龙湾开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投入4700多万元,对九龙河、长峰河及岸线进行了整治,清理养殖筏架、沙滩等1000多亩;计划2011年再投入5000万元,对整个海湾进行综合性整治。在双岛湾开发过程中,计划2011年投资2000多万元,拆除养殖堤坝、清理淤泥,退养还湿3000亩。今后几年,全市对海域治理修复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是治理修复与保护区建设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或批准建立近20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海洋公园),其中国家级12处。通过建设保护区,对重点海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实施综合性保护,有效促进了海域和岸线治理修复的开展。
海洋信息显示屏
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落实管理制度,加快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以海岸带、围填海、亲海管理、规范近岸养殖等为重点,出台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环环紧扣,一步步推进和深入,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成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将海岸带综合协调管理作为重点,加快搭建框架,建立实质性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市区近岸养殖,出台规范近海养殖的意见。加快建设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尽快实现对近千千米海岸线的智能监管和无缝覆盖。
二是科学管海用海,服务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前岛等集中集约用海区规划的编制报批,选择基础条件好、对海洋环境影响小的开敞式海湾,规划集中围填海区域,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研究出台海域招拍挂管理办法,加快海域使用权的流转和海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2011年1月15日,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与中国农业银行威海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利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授信额度50亿元,现场签约20亿元。今后将加大推进力度,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成为涉海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三是加强治理保护,增强海洋的承载力、保障力。利用威海市纳入国家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市的机会,抓紧编制试点方案,探索海洋生态补偿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机制,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开展以“关爱母亲海”为主题的海洋环保专题行动,探索完善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建立与环保部门的共建机制,制定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流程,成立海洋环保志愿者组织。在搞好现有项目实施的同时,规划新的海域和岸线治理修复项目,形成一批优质的自然岸线和高品位的人工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