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聚落风水理念对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2011-04-01钱周平陈晓华储金龙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风水徽州人居

钱周平,陈晓华,2,储金龙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安徽 池州 247000)

徽州聚落风水理念对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钱周平1,陈晓华1,2,储金龙1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安徽 池州 247000)

探讨徽州聚落风水理念在人居思想中表现的积极意义,分析当前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在基于风水理念传承以及地方特色塑造的前提下,确立“天人合一”的人居设计思想,并构筑风水理念在国家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的应用新思路。

微州聚落;风水理念;新农村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1]。俞孔坚教授对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最好的风水)给出的答案是: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中国人这种理想的居住景观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自然山水之美。即通过各种小气候环境的合理组合达到人居环境的要求。

在21世纪初,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我们的人居环境应该唤醒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传统风水理论所倡导的“人本理念”、“环保意识”和“传统审美”和人居环境的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徽州地区现存的传统聚落从规划思想和住宅营建两个方面都有借鉴价值。然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却忽略了传统的优点,又缺乏新的指导思想[2]。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堂,都通过“相地”、“卜空”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察,究其弊而后作出选择[3]。因此借助于徽州聚落的风水理念和其独特的聚落模式对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 徽州聚落风水理念的人居思想

1.1 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无缝衔接

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因而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4]。徽州聚落不论是从村落选址、水口园林,还是到水系改造等,都充分体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装点自然”的设计思想,而这种理念都使徽州山水、村舍与田野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自从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文化意境[5]。这种自然环境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徽州聚落人居环境带有一种既脱离现实,又符合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理性空间的超自然美。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实质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取舍和改善,直接关系到村落的生活条件[6]。徽州古村落源于生活,但又超越在生活之上。这两者之间的衔接的是如此的之完美,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是自然选择了徽州聚落,还是徽州聚落复制了自然。

1.2 生活需求和情感要素的完美兼容

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剩下的便是精神生活层次上的追求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吸引人眼球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蒙娜丽莎的微笑便是如此,才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美丽又古老的徽州聚落也是如此。情感的体现便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大家熟知的徽州天井,在日常生活中天井能聚集屋面雨水,名日“四水归明堂”,水为财之源,聚水即聚财,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同时天井是一种内向型建筑方式,以天井为基本单元,聚合成一个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聚族而居、不染他姓的宗族观念。另外天井意为“观天之井”,它上指苍穹,下俯地面,与庭院渗透融合,沟通天、地、人三界,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可获“天人合一”之灵气,又可得“顶天立地”之自由。徽州聚落便是追求这种生活需求和情感的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也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把有行置于无形中,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而又超前的思想意识,这是徽州聚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汤同教授指出:“中国的情况是总体论和人文至上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分离,理性不应与善和美分离”。

2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的问题

当下徽州新农村建设与规划,虽然总体上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大拆大建了,但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是要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村落文化遗存保护需要与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 徽州许多聚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现阶段条件下,这些文化遗产不可能全部都移走,只能就地保护,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同以前相比,却发生了变化。许多人都外出务工,农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并且随着新思想的传播,传统的家族居住观念越来越被淡化。同时功能设施不尽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不配套,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之间都产生了矛盾。传统的徽州聚落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勃勃,现在那种“村村冒烟、户户冒火”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徽州聚落的“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吸引力,导致人口聚集缓慢,过去那种特色农村空间正在逐渐消失。

2.1.2 传统特色感应空间的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聚落许多特色感应空间正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这种感应空间所形成的场所空间也随之消退。例如传统的核心建筑如祠堂、书院等过去经常是人们聚会和茶余饭后来聊天的最佳去处。但在现代新住宅的冲击下,这种富有特色的场所已经荡然无存了,人们的邻里交往空间已经被无形的隔断了。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带有中国烙印的特质文化场所今天已经被人们所淡忘。同时体现徽州聚落特殊布局的核心场所如池塘、大树、桥头等这种特殊的历史符号也消失殆尽。由此形成的聚落小气候环境也在当代的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不出来。这对我们的文化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2.1.3 功能需求与空间形成相矛盾 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当代新住宅的功能变化,进而引发空间的形成变化。由于现代人对物质生活的高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的生活习惯,新住宅的功能空间划分已接近城市住宅。建筑的发展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7]。任何一种建筑都应该基于当地特定的历史文化,但又可以凌驾于传统之上。徽州聚落的文化土壤赋予徽州建筑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建筑模式。那种别墅式、欧陆式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以简单模仿为主的建筑显然不适合徽州这片土地。我们知道,聚落历史文化的整体性,除自然环境以外,社会文化的力量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7]11。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刺激下,这种宜人的功能和空间正逐渐被人们抛弃,但同时由于对传统空间的精神依赖,一些传统民居的特色空间和符号便和这种新住宅发生了矛盾,导致新住宅不伦不类,使人更加的叹息。

2.2 形成的原因

2.2.1 工业化对乡村环境的冲击 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乡村空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传统的“青山绿水”式的自然环境正在逐渐消失。在城镇化发展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的理论权威塞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就曾不无感慨地说:“当我们对工业社会未来的幻想破灭之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转向史前社会。因为我们已省悟到困扰我们星球的生态灾难的严重程度,已觉察出庞大的社会使人与人和人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疏远”。

2.2.2 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受到外来文化洗礼时,传统的居住模式已经不再受到大家的青睐。人们正逐渐追求新式的住宅模式。经济上的富裕并没有带来农村原生文化上的自信,曾经中国的乡村建筑的独特风貌兼顾了坚固、实用与美观,在空间上呼应地理、气候、环境,在时间上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特色。而这些却被富裕之后的农民迅速抛弃并代以“暴发户式的摩登化”。当然,我们并不能去指责农村居民不固守传统,而是要反思,时代发展到今天,曾经实用的农村住宅是否还能适应现代的农民生活呢?

2.2.3 村落的形成过程缺乏规划指导 虽然当前的新农村也经过规划,但是规划的主观性太强,在进行规划时对现实的情况考虑不够,这些所谓的“精英规划”和现实情况差距甚远。反应的只是少部分人的利益,缺少对地方特色的挖掘,使得规划成果带有很强的地方长官指令性。没有科学的规划不仅导致建设质量无法保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农村规划丢弃了传统的合理部分。这是十分可惜的。长此以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要在我们手里断送了!

3 基于风水理念的新农村规划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理念和面向21世纪人居环境的观点应引入到当前的规划工作中。古老的徽州聚落既是一种物质的资源,也蕴含了文化的内涵。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旧的思想都不能使用,并非所有的外来文化才是进行规划建设的最好方法,现代建设不一定完全要采用现代的方法,许多资源是不能再生的,不能浪费。

3.1 确立“天人合一”的人居设计思想

徽州聚落存在数百年,在这期间,无论风雨,它却依旧保持了完整性及和谐性,说明它自身存在着一套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程序,体现了人居环境的价值。人与自然在对立中求统一,聚落的生态、形态和情态和自然环境有机统一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看似矛盾的命题也正是今天我们对新农村规划乃至城市规划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1.1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意识 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人不是与自然对立,而是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共存、共荣、共雅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上源远流长。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无论是居住的建筑,还是环境,甚至是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秉着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的理念,让重生的空间能够得到最大和最长的利用,不能让其是昙花一现。我们要追求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体系。正如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3.1.2 和谐发展的情理升华 居住品质的好坏不能单靠一种指标来衡量。我们还要看我们在所处的环境中能否找到情感的共鸣。当下的钢化玻璃建筑已经越来越多的曝出其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新奇,我们要能在我们的空间里得到情理的发展。“怡情于山水之间”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努力实现能给人们带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田园情趣的意境追求,使人们感受“养心一涧水,习静四围山”的美妙情趣。当人们在压力大的时候,美好的物镜与意境能提供一种释放的空间。

3.2 新农村规划的新思路

现在新农村建设,主要有“原地改造型”和“新建型”两种模式,尽管两种模式有差别,但是总体上来说,关键的方面还是相同的。因此,对于上述新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思考:

3.2.1 选址理念的更新——接近自然 新农村的选址可以不必和城市的居住小区一样,追求平整的土地。新农村规划的目的就是追求节约土地的作用,因此布局从理论上来说很紧凑。但在实际中,有些山区却没有足够的平地用来规划,因此,在对山地进行使用时,我们可以适当适量的对一些土地进行工程技术上的改良,例如我们可以不必把所有的山地都推成平地,适当的保留一些,按照风水营建的理念进行技术上的改良,进行局部的整改,营造一种小气候环境,从而起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我们没有必要把节约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建筑和电气的使用上。拿宏村的水系来说,它的牛肠水系我们可以借鉴。不仅能解决用水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排水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减少火灾的危险程度,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真正意义上节能环保的工程。

3.2.2 聚落布局的拓展——仿生自然 新农村的布局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住宅。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分门分类的单独设计。聚落布局主要由景观布局和建筑布局组成,某些特色场所空间可以对其产生影响。目前的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场所空间。如传统的大树、池塘可以合理的去运用,组成特色的景观风景线。建筑更是可以创新。“后民居”(庞伟,黄征征,2000)的思路值得推广。庞伟先生认为,“后民居”的思路是当代的和前瞻的,不是从建筑史中汲取灵感,而是激活中断的历史。研究应以传统民居为“原型”,承认“原型”及其“元素”(包括园林、家具、器物、建造材料、装饰、景观关系、村落规划、民俗联系、风水术等),但不能停在造型特征那些表面的意义上,因为“后民居”不是一个风格,而应当是克服历史及乡土的“虚无”而展开的现代化住宅事业,应当是全面致力于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观念、新设计的综合应用,出样,催产业。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屋脊线仿生出风水中的龙脉,利用特定的景观介质仿生出主山、岸山和朝山,打破目前千篇一律的农村布局,增加自然的元素。

3.2.3 空间营造——隐喻自然 任何的空间构成都是按照一定的介质组成的。我们在新农村的空间营造上也借用凯文·林奇的景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在实际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性的按照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如对于区域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公共活动的中心进行重点打造,适合于人们的玩耍和交流。而且这种空间可以不必拘泥于建筑,我们可以通过景观和建筑的合影来营建。日常生活事件是空间的占据者和主角,它的性质决定了建筑的性质和建筑内部各个空间的性质,作为场所的“建筑”首先是具有载体空间的意义[7]15。再如道路空间,我们应该营造充满人情味的街巷空间,而不是冷冰冰的水泥道路。例如常见的透水铺地法,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聚落内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又保持了自然的特色,另外还使得一些传统技术得到运用,文化特色也得到了保存。

3.2.4 建筑本身的新发展——沟通自然 传统技术在徽州传统建筑的建筑过程中,虽然含金量不是很高,但是易于操作,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和脉络布局、组群是徽州建筑的特色之一,它至少有三个优点: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间序列,并且能最大限度节省用地[8]。在建筑用料上,就地取材,节能环保,防火防盗,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人居环境的技术去完善我们的古民居的建筑,使之更加适合未来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使这份特色能够持久的延续下去。

4 结语

徽州风水理念存在于徽州地区数百年,对安徽地区的聚落规划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借助于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东风,广泛推广和传承徽州聚落风水理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不仅保护了安徽农村聚落的特色,也为徽州聚落风水理念找到播种的土壤。人居环境的本质要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居建设的目的是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村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体现人类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1]何晓昕.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2]刘颖.徽州新农村民居规划与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7.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杨嵩.传统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5]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J].华中建筑,2000,18(2):123-126.

[6]陆林,徐致云,葛敬炳.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5-8.

[7]蔡凌.侗族居住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梁王利.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9.

[9]许杰青,徐璐璐.徽州古民居的生态模式在新农居建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35(6):62-63.

[10]应莉,潘国泰.徽州传统民居营造心里环境的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9,23(5):630-674.

[11]郭小辉,张玉坤.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9(4):22-25.

[12]陈宏,刘沛林.风水和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1995(4):18-21.

[13]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J].地理研究,1999,18(1):66—72.

[14]张兆远.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北省来凤县周村的报告[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

[15]杨俊,蔡超.徽州古村落—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J].小城镇建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90-94.

[16]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Inspiration of Geomantic Philosophy of Huizhou Settlement on New Rural Planning

Qian Zhouping1,Chen Xiaohua1,2,Chu Jinlong1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Anhui 230022;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urism,Chizh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geomantic philosophy in human settlement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resent rural planning.With inheriting the geomantic philosophy and building local features,it establishes human settlement design theory of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presents the new application of the geomantic philosophy into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uizhou Settlement;Geomantic Philosophy;New Rural Planing

TU982

A

1674-1102(2011)06-0017-04

2011-11-05

安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040606M120)。

钱周平(1985—),安徽枞阳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通讯作者:陈晓华(1964—),男,安徽贵池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风水徽州人居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徽州绿荫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