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命根子及作为

2011-04-01江汉大学教育学院韦志成

成才 2011年10期
关键词:例子语文课生命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韦志成

语文教学的命根子及作为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韦志成

语文教学的命根子是什么呢?新中国成立62年以来,语文教改“三起两落”:刚解放一阵风学习苏联的教育体系,这是一起;1958年教育革命,语文教学质量跌至低谷,这是一落;1960年教改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文道统一”,这是二起;“文革”语文课上成“革命大批判课”,这是二落;改革开放至今,语文课程改革,这是三起。这“三起两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凡是抓住学习语言这个中心,语文教学质量就高,否则,语文教学质量就低。这是花费了几代人的青春,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才得到的宝贵经验。这条经验,正像贾宝玉身佩的“通灵宝玉”,有它就有命根子,无它就丢魂落魄,病病蔫蔫。

以学习语言为中心,是语文课的命根子。这是语文教学的生死存亡之道,本乎此就生存,背乎此就死亡。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的两次低谷,语文教学质量极低,就是忽视或者排斥学习语言。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的含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故合言之”,学习语言是第一位的。语文课必须把住这个关口,就不会左右摇摆。这里我们可以仿郑板桥的诗来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咬住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千诵万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确了这一点,就不怕风吹草动,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德育课、美术课、环保课、多媒体课等,而是上成名副其实的语文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觉得还应该加一条“学习语言”。离开了学习语言,任何的语文教改都是白费。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为中心,如何作为呢?

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设语文课,尽管人们有种种设想,有种种目的,种种打算,但是归根结底,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开设的终极意义和最大价值。语文素养,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概念,其内涵非常明确,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教育,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是文道统一的弘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白了,语文课就是给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这底子一分为二,语文底子,精神底子;合二而一,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语文底子来说,教学生学文化,继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读、写、听、说一把抓,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学生过硬的语文能力,具有语文方面的基础学力,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虎添翼。从精神底子来说,语文教育是大爱大善大德的教育,高扬生命化教育的旗幡,教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生在世有三种生命,个体存在的肉体生命,超越物质的精神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社会生命。语文教育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哺育着学生这三种生命:以学习语言为实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力行为社会服务的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语文教学是学生人生诗意的栖息地,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激荡生命、提升生命,实现读书做人,读书成人。

二是学好课文例子。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必须以教材为凭借,学好课文例子是关键,否则都是空谈。世界是一个例子世界,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大千世界的存在,无不是例子。谁也没有看到抽象的人、牛、羊,总是具体的张三李四,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等。大凡技能的训练与形成都是从学例子开始,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学钢琴的,开始学车尔尼、李斯特、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的曲子,一只只地学,逐步过关,然后进入自由地弹奏。学二胡的,开始学拉《良宵》、《病中吟》、《二泉映月》等,然后才能指法熟练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学京剧,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开始师傅手把手地教,学会传统的名段,一句一句地唱,一招一式地学,等到唱会了某些名出,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十年磨一剑,大抵也成了名角了。语文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和技能,就是学例子。课文是编者选的例子,学前人怎样用语言文字表现生活,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发感情。学习这些例子,就像他们那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课文例子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祖国语言宝库里的精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语文教学例子第一。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习课文例子,学会字词句篇,学会分析归纳,学会写作技法,诸如此类。如果“例子”没有学好,学一篇丢一篇,像猴子掰包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生学好了课文“例子”,对每篇例子诵读、感悟、积累、运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有近千篇各类课文,掌握了这些“例子”,那他们的语文能力还会差吗?可惜我们没有教学生学好。所以,学生学习课文例子,不能放任自流,不同于一般人的阅读需要,更不是消遣式、休闲式的阅读,而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阅读。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不能浮光掠影,心猿意马,想读多少就读多少;也不能这次没有读懂,可以拖延时日下次读,或者以后再读。只有把课文例子学好了,教学才有效果,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欠了学生的账。

三是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系技能,不能看作知识,技能的形成要靠训练。掌握技能一要正确,二要熟练,达到这个要求,就得进行扎实的实践与训练,舍此别无他途。读、写、听、说结合,进行科学的训练。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苦功”就要用在训练上。读,要苦读;写,要活写;两者在训练中相互渗透,智商情商融为一体,从而掌握语文这门工具。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以课文例子为凭借,以训练为手段,如此三位一体,就能实现学习语言为中心。“一个中心,三位一体”,这是继承历史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改收获,形成了共识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观,或者是语文教育核心价值观。它是从祖国肥沃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由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辛勤培育的语文教育奇葩。它经风雨,见世面,是经过语文教学实践检验的真理,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我们教学的主心骨,值得我们珍视和践行。以此指导语文教改,语文教学就会提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语文教改收效甚微。

如何把握“一个中心,三位一体”呢?且看一个教例——

【教例】教《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理解了刘禹锡在这首诗表现沧海桑田的良苦用心:乌衣巷曾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曾住在这里,而今却是普通百姓的住地。而燕子就是这种变化的见证者。学生会背诵,会默写。

突然,有学生问,“我有不同看法,王导、谢安生活在东晋,刘禹锡生活在中唐,相距四百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自然界哪有活了四百年的燕子呢?否则,旧时燕子怎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呢?”语惊四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顺势引导:“对呀,是否诗人写错了?”生态课堂在开放,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诗写得不合理,在时间观念上偶尔失误;有的说合理,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有的说诗人用了比喻、夸张,沟通古今……

教师不急不愠,温和地说,“大家的看法各有道理,我想起了诗界关于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争论,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见?‘千里绿映红’谁人看得见?不如改作‘十里’,那么水村、山郭、酒旗、寺庙尽在眼中了。有人反驳,‘十里’也未必看得见听得见。可见,写诗要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刻板再现,诗句表面看来不合事理,实际上暗示着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咏史怀古的诗歌写法,叫做‘无理而妙’。”

画龙点睛,一通百通,学生顿悟,各展其才。有的说“我想起了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很大,花很多,‘一日看尽’是不可能的,但‘无理而妙’,表达了他登科后的狂喜心情。”“我想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遍边塞,怎能不到玉门关呢?这也是‘无理而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诗可以运用‘无理而妙’的手法。”……

这段教学对话很精彩,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学习语言的灵魂贯穿始终,以课文为例子,以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尝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显示了师生文化互哺,诗意语文的魅力。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世界展开了一片思维的绿洲,亮出了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引来了心灵拓展的一股甘泉。此时此刻,学生的思想就如同那田野的麦苗,迎着春风,噌噌地上长。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例子语文课生命
可怕的语文课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