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沟通:让期刊更有“生命感”

2011-04-01孙金鑫

传媒 2011年3期
关键词:编辑部人生生命

文/孙金鑫

多年前,笔者还是一名教师时,偶尔翻阅到《中小学管理》杂志,其简约、凝练、理性而又不失生命关怀的风格,立即吸引了我。成为其编辑部的一员后,笔者逐渐意识到,这种有“生命感”的期刊风格,来源于“一群有生命感的老编”,来源于“老编”们身上浓郁蓬勃的生命气息。这种气息的形成,得益于每个人特殊的生命经历,更得益于编辑部独特的非正式沟通方式的滋养。

有效沟通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相对于正式沟通方式,非正式沟通因其更注重对成员个性及生命尊严的尊重,可能更适合在编辑部这种文化型组织中使用。非正式沟通手段的有效运用,使《中小学管理》编辑部在“成人”的同时“成事”,“成事”的同时“成人”,让期刊散发出浓郁的生命质感。

“酸”中“存真”:“给老灵魂洗个热水澡”

现代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加工编辑。一个好的编辑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学术水平的展示,更是编者的专业修养、思维品质、人生境界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提升编辑专业素养和人生品位,仅仅靠办公室内的谈话是很难产生理想效果的。优雅轻松的外在环境,会营造一种安全闲适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融通。于是,编辑部在每个月的编前会之后或大型活动之后,都要找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酸一酸”——“等一等灵魂”“给老灵魂洗个热水澡”(一老编辑语)。在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大家放下办公室中的条条框框,深度共享对职业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梳理彼此的“羽毛”,一些选题和灵感就在不经意间碰撞出来。如2008年有专家针对校长培训低效的问题提出“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改变、如何改变”这一命题后,几个编辑就在一个西餐厅里,阐述、碰撞、“较劲”、研磨,最后结合各自的成长经历对此问题形成共识:“成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且有有效的途径:‘领路人’的专业引领、同伴的互助共生、关键事件的推动、适当的思维技巧的训练,等等。”

这种“酸”出来的良好的研究气氛,不仅提高了彼此的专业素养,更因其融入了更多的对生命成长的解读,而增进了编辑间情感的交流和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了编辑的个人素养,使年轻编辑的作品更厚重,使老编辑的作品更简约。

“二”中“去伪”:在“后现代”中无边界沟通

与“酸”文化的清雅深刻相对应,编辑部还有“大俗”“大放”的“二”文化。外在的期刊生存压力和内在的“永远做最好”的品质追求,使每位编辑的职业神经都绷得很紧。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更需要独特的压力释放方式。编辑们全员参与的“后现代”放松行为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仅以编辑部集体采访时经常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为例,在浙江嵊泗岛,编辑们排练过千手观音,扮演过红色娘子军,让年近退休的老编辑找到了当年饰演洪常青的感觉;在青海湖边,编辑们穿着军大衣集体走正步“当”“好八连”,让路边的游人乐翻了天;在宁夏的影视城,编辑们即兴演起了武侠片,有板有眼;在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施家班”小院里,编辑们穿着“戏装”即兴排演喜儿上轿,搞过另类时装表演,等等。

这些深度放松的“二”行为,这种对“本我”的宣泄,兴之所至,情之所酣,无拘无束,让大家彻底摘下社会人的面具,回归自然人的本真状态,“50后”“60后”“70后”间竟然找到了“发小”“玩伴”的感觉。当编辑们带着这种感觉回到工作情境中,其编辑作品更加轻灵生动,其职业心态更加积极主动。

“美”中求美:内外兼修,美美与共

美是真和善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当编辑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时,其编辑的作品才会典雅蕴藉,才能散发文字和思想的魅力。在《中小学管理》编辑部,对美的理解,是内外兼修,是认同自己、悦纳他人、美美与共。比如,每当有值得骄傲的业绩或灵感出现时,如果没有人注意到,那么这个编辑会不由自主地自己“跳”出来,“刚才那个好主意是谁想出来的?谁想出来的?”高调地“要”表扬、自我表扬,这种“臭美”,是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信。

这种对自我的认同也演化为对团队的高度认同。编辑们经常用费孝通的话共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谁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大家也会毫不吝啬地对其给予轰炸式鼓励。例如,当编辑外出讲课获得认可时,大家会在第一时间给她发去短信热烈祝贺;当作者表扬编辑对文章的处理到位时,大家会要求编辑群发这个邮件或短信。这种对他人的悦纳,让被表扬者感觉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对自我的要求更高了;让表扬者也从同伴的进步中感受了压力和动力,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的专业素养就在表扬与被表扬中不断提升。

“颠覆”中“立序”:在家一般的氛围中追寻真谛

对组织的认同,会唤醒组织成员的高度归属感和责任感。编辑们像珍惜自己家一样珍惜编辑部的软硬件环境。大家把办公室布置成家居风格,在墙上贴上每个编辑的个人“臭美”照和集体“群疯”照。在不需要坐班的日子,编辑们仍愿意到办公室而不是在家里办公。有编辑住院做手术,大家群策群力帮她联系医院医生,每天打电话、发短信安慰她;编辑家里的老人或孩子遇到麻烦了,大家第一时间帮他出主意想办法。在家人般的关爱和沟通中,编辑们感到不是在为别人工作,而是在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为这个家做贡献。

亲情文化给编辑部带来了无障碍沟通的良好氛围。编辑们经常为了某个话题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因为彼此关爱和理解,“吵”并没有伤害彼此的情谊,反而让心灵的距离越“吵”越近。大家在沟通时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上下级的顾忌,没有学历职称的考虑,有的只是对真问题的探讨与回应。这种颠覆常规的沟通方式,让所有人的思想得到同等重视。各自的人生哲学和工作思路的包容与互补,让沟通结果具有了更大的综合性和前瞻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推出的选题得以一直站在同类期刊的前沿,我们的文字一直充满生命的温情,成为专家和读者口中“校长成长的人文读本”。

“反刍”中长大:促成非正式沟通的四大法宝

有效沟通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组织应根据组织特性建立适应其自身文化的沟通方式。

组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与领导智慧。在非正式沟通中,有很多超越行政界限的东西出现。例如“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没上没下”的沟通方式,在一般的团队中,会让这个团队的行政领导感到不舒服,感到个人权威受到侵犯。但在《中小学管理》编辑部,主编一直充当着非正式沟通机制的缔造者与维护者的角色。每次“疯”起来,她是“放”得最彻底的一个。这种领导不把自己当领导的态度,为编辑们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反而赢得了大家更多的尊重与崇敬。

团队成员共同的人生理解与专业情怀。每位编辑的个性特征与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一直让编辑们感到特别庆幸的是,大家在许多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上有共通之处。比如,大家都坚信人性中有善有恶,不断地放大他的善性,其恶性会慢慢减少,甚至不再表现出来;大家都具有完美人格倾向,凡事“永远做最好”,一直力求做最好的职业人,最好的杂志,最好的人生。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专业情怀,让编辑们在非正式沟通中,能够放下世俗的羁绊,“一放到底”地沟通与共享。

对每个人个性的深度尊重。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强调共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丢失个性。其实,一个组织有异质存在时,这个组织才可能足够稳定。因此,我们鼓励每个编辑张扬个性,对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专业取向给予充分尊重。这种基于个性的尊重,让编辑感觉到成长的乐趣,拥有人生的成就感。

个性化的沟通渠道与话语方式。非正式沟通的效果,依赖存在于成员内心的力量,也依赖于已经形成的若干“形式”的强化。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准,就是这个组织是否已经形成了组织特有的话语体系与行为方式。编辑部早已形成了特有的沟通方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自己的行动方式。例如,我们的“黑话”语系,是只有编辑部成员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如“约一下”,是指做淑女状。“陈太太”,不是女士,是表扬陈老师“太太有才”了,对其简称“陈太太”。

在制度触及不到的地方,文化会越发显示其优势。只有深入人内心的管理,才会真正调动人的潜力。多年来,编辑部运作方式变化了,办公地点、人员变化了,但不变的是“永远做最好”的价值追求,和在非正式沟通中越来越浓郁的专业情意与团队情感。感悟对方、体察自己、悦纳他人,行走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中间,我们用一期期优秀的编辑作品,和读者共同品尝着生命的纯粹与美丽。

猜你喜欢

编辑部人生生命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