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疗依从性的重要意义
2011-04-01魏小务景凤英
魏小务 景凤英
防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最根本目的是减少患者的骨痛及骨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三率”低下,尤其控制率低下的原因很多,与药物治疗的进展对比,临床试验中的控制率的巨大差距[1],提示患者对诊疗建议的依从性太低。不论药物如何有效,策略多么精妙,一个拒绝接受治疗的患者,其效应相当于零。因此,把调动一线医师与患者的积极性作为最重要策略,并付诸实践。本文就依从性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及有关的进展综述如下。
1 依从性的定义
依从性也称顺从性或顺应性,定义为:“患者遵从有关改善生活方式与膳食的建议,及保持随访及处方用药进行治疗的程度。”即患者按照医生建议检查服药的程度。
2 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专家认为,有四大因素影响依从性[2],即:患者、疾病、治疗及环境因素。
2.1 患者特征 不同年龄、社会阶层、性别、心理特征、家庭状况、精神状态以及社会隔离、逆反心理均可影响依从性。年龄对患者依从性影响较大。年轻患者对健康自信,常不重视治疗,由于工作繁忙,是依从性不好的主要人群;小儿由于惧怕疼痛及化学药物的苦味、异味,导致依从性不好。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服药较多,常因记忆差而漏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明显影响依从性,大多数患者,尤其是新就诊的患者,对诊断、危害、后果均不了解,对药物治疗也有较多顾虑。一些患者存在逆反心理,不愿承认有骨质疏松症,或担心影响工作与经济收入等。
2.2 疾病特征 除少数发病急骤或伴明显症状外,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无特异症状或很轻微,故而患者认为无疾病或不严重。据报道[3]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之一,美国每年约有1.6x106人会发生髋骨骨折,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较同龄、同性别无髋骨骨折者高15%~20%,多数患者死亡发生在骨折后四个月内。
2.3 治疗本身与治疗环境 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无症状,因而患者对诊断持怀疑态度,更不用说用药治疗,有的人即使相信疾病的存在,因其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效果不明显而私自停药。因此,适当解释、宣传很必要。
3 促进治疗依从性的方法
改善依从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类:(1)教育干预;(2)行为干预;(3)复合或联合干预;(4)个体化干预。
3.1 患者教育 包括个别交流、组群会议、邮寄资料、视听教材、知识评定等。尚无系统评价上述全部方法的报告,曾有个别报告接受教育干预的患者依从性改进具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接受教育的患者明显增加药物使用率,但因教育同时还进行了提醒,因而效果是来自联合方法而不只是教育。
3.2 行为干预 包括有:经济奖励或礼物、咨询劝告、改变药物包装等。行为干预目标是改良心理屏障,增加依从。已证明有相当效果,可明显改善依从,尤其是改善了临床效果(疼痛症状减轻)。虽然行为干预仅有某些改进,但若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将可增加持续依从性。
3.3 联合干预 简化用药种类、剂量与次数,采用综合方法可明显增加依从性。一些综述报告多途径干预与一般照顾对照比较,增加了依从性,且改善了临床症状。
3.4 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决定患者依从性与疗效的决定性因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和医护人员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切,是治疗的前提与基础。医患沟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最近国内一些调查报道了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与小医院看病患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的现象形成对比,说明患者信任度具有重要作用。就全球范围看,我国的医患关系十分独特,且极不正常,当患者对医师诊治和处方高度怀疑,甚至抱有敌意时,其依从性很差。尽管原因复杂多样,这仍是我国必须高度关注与努力克服的屏障。
3.5 改善舆论导向 在我国,影响患者诊疗依从性的另一严重与特殊问题是社会舆论问题,尤其是媒体影响。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大量虚假广告及不实报道充斥报纸、广播、电视。因此,普及医疗健康知识,抵制、取缔虚假宣传是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最好办法,是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任务。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是减少骨折的发生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影响因素很多,患者依从性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依从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无一个简单方法解决,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有耐心、热心,综合、不断地进行教育,尽可能让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了解它的危害性及治疗的目的,了解疗程及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从最简单的事项着手,如尽可能简化药物,减少用药次数,联合小剂量用药,尽快改善症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监测。此外,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改善舆论导向,打击虚假广告与宣传、沟通和改善医患关系等,均为提高依从性打下基础。
[1]叶永年.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8.
[2]齐晓涟,王育琴.老年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42.
[3]曾婧,陈冠民,李汝霖.新药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依从性问题[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