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的若干方法
2011-04-01王莉
■王莉
教材解读的若干方法
■王莉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借助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因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多维对话,多角度解读文本
1.与文本对话,挖掘文章内涵
与文本对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研读教材,在研读中探索文章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与语言特点。研读教材要细,逐段、逐句、逐字地去读去研究,哪怕一个标点的使用,都要进行思考。在解读一篇教材时,我们应该将文章读“厚”。这种“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而是语文内涵的丰厚。我认为“厚”的含义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把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放在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上来理解,这样人物或故事在我们的心目中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了;二是每一篇文章,由于表达或编入教材的需要,里面都有若干的空白点,教师解读时就应当把这些空白点用理解和想象填补起来,这是对文本情节的增“厚”;三是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全面把握,要读出言外之意,品出内在意蕴——这是思想情感方面的“厚”;四是横向拓展,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来阅读,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我们对文本的感受,这又是一种“厚”。当我们充分挖掘了文章的内涵,有了这样厚重的积淀,好的教学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2.与作者对话,窥探作者内心
解读文本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解读文本的时候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才能深入地与作者对话。
3.与编者和知识系统对话,了解编者意图
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非常之多,但并不是每一篇都能选入课本之中。选哪一篇文章编入课本,放入课本的哪个单元,是许多专家根据知识系统和课本知识结构进行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的文章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还进行了改造,因此与编者和知识系统对话,准确了解编者的意图,是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知识系统对话……钻研教材的过程其实就是多维对话的过程。
(二)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解读文本
回顾自己解读教材的经历,发现自己面对教材曾经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度:要么盲目崇拜,教材至上;要么“批”字当头,把目光停留在教材的瑕疵上。静下心来想想,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自己往往不能以平和的心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不能自如地与文本沟通。那么,怎样以平和的心态走进文本呢?
一方面要用尊敬、真诚的心态专心致志地阅读课文,平心静气地学习课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文学价值,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是不盲目崇拜,要用研究的目光去质疑文本,挑战文本。认真研读文本,不仅要发现、找出文章的魅力所在,也应找出文章的缺点瑕疵。这样才能对教学活动中文本内容的取舍、解读角度的切入作出一个科学的判断,从而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三)换位思考,变换身份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备课情况。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要想充分挖掘教材,理解文本,真正地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师就应该变换不同的身份去阅读理解文本。一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将文本读熟读透,揣摩出文本语言文字表面和深层内涵,做到胸中有书,这样才能很好地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二是以学生身份解读文本。教师只有从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出发,研究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和特点,才会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和困难所在,这样教师才会真正地帮助学生和作者对话,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三是以作者身份解读文本,即窥视作者内心,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
武汉市硚口区建乐村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