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具人文水乳交融 知识情感和谐互长
——走进上海市小学语文课堂后的思考

2011-04-01武汉市李莉名师工作室陈芬

成才 2011年8期
关键词:船夫工具性奇石

■武汉市李莉名师工作室 陈芬

工具人文水乳交融 知识情感和谐互长
——走进上海市小学语文课堂后的思考

■武汉市李莉名师工作室 陈芬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前,语文教学大多偏向“工具性”,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学习,开口不离分析,动辄训练落实。围绕语文教学的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忽略了整体把握、思想感悟,忽略了实际运用,从而造成析与赏、学与用的严重隔离。这样过分强调“工具性”,抹杀了语文教学的灵光,使语文课堂机械而无味。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语文教学又偏向“人文性”,淡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朗读感悟。不少课堂表面上气氛热闹,但华而不实,缺少“语文的味道”,使语文课堂空洞而浮躁,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没有谐调统一。真正的“统一”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水乳交融,知识与情感和谐互长。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现就上海市小学教师的几个课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夯实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最基础的应该是拼音、识字。在平常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喜欢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学生集中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以扫清阅读教学的障碍。而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学却特别注重随文识字,把生字教学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训练语文基本知识技能,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如《黄山奇石》教学片段:

(配乐欣赏黄山美景,了解黄山)

师:今天我们聚焦黄山奇石(师板书“奇石”),来领略一下黄山那闻名中外的美景,好不好!来,看老师的“奇”字怎么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来,一起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生:黄山上的奇石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是黄山的石头是奇石?

生:有哪些奇石?

师:小朋友,你们最想了解的是黄山上的奇石有哪些?到底奇在哪儿?那俞老师最想了解的是黄山奇石的“奇”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来,请你们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能不能找到一个词来告诉我!

生齐:奇特,奇特!

师:对了!这个“奇”就是奇特的意思。黄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人们就是根据它们奇特的形状给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那么,想不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出示卡片)

生齐:“仙桃石”。

师:“仙”字提醒大家怎么记呀?

生:“人”、“山”加起来是“仙”。

师:这个字是——

生齐:三拼音节,x-i-ān-xiān。

师:再读读这个石头的名字。

生齐:猴子观海。

师:这个“猴”怎么记?

生:把时候的“候”当中的一竖改成一横,不,是去掉。再加上反犬旁。

师:这个反犬旁要放到左边来,对不对?这个“猴”啊,其实它的右边也念hóu,“侯”是古代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爷、侯爷”听到过吗?这个“猴”是个——

生齐:形声字。

师:读这块石头的名字。

生齐:“金鸡叫天都”。

生齐:“五老奔天都”(师提示读好“奔”)、“天狗望月”、“仙女弹琴”、“仙女弹琴”。

师:读了这些石头的名字,你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石头分别像什么?

生:“仙桃石”像一个桃子,“猴子观海”像一个猴子在看海,“金鸡叫天都”像一只金鸡在啼叫,“五老奔天都”像一个老爷爷,“天狗望月”像一只狗在望月亮,“仙女弹琴”像一个仙女在弹琴,“狮子抢球”像一个狮子在抢球。

短短的几分钟教学,却不得不让人佩服教师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教学首先以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伴随着孩子们的热情,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同时,学习了四个字“奇”、“仙”、“猴”、“奔”,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全部巧妙融入其中,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不着一点痕迹。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识字比起集中识字,学生会识得更准,记得更牢,用得更妙。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读了这些石头的名字,你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石头分别像什么?”“猜想”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教师把拼音、识字、阅读、表达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训练语言能力,夯实语文基础,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以工具性为基础,激发情感共鸣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是不变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因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意,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也得以学习、掌握语言工具为基础,以达到“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目标。在上海学习期间听的几节课很好地阐明了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列举高安路一小俞老师执教的《黄山奇石》课例如下:

(音乐起,看风景短片)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的这些优美的图片啊,都来自我国的名山之首黄山。来,跟老师写一写“黄”,“黄”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长长的一横,再加一个什么字?(生齐:由)

师:对,自由自在的由。这一竖出头要碰到这一长横,下面是撇点。山的笔顺规则先写当中的竖。

师:再写(生齐:竖折,竖)

师: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黄山。

师:请听老师说一句话,你可得认真听,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生: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师:真棒。你已经把老师的这句话一字不错的背出来了,这句话里有生字,谁来拼一拼。

生:q-ǖ-qū。(生齐:q-ǖ-qū)

师:你能说出“区”的结构吗?

生:区是半包围,外面是匠字框。

师:里面是——

生:撇、点。

师:那匠字框的字最后一笔是——

生齐:竖折。

师:对,最后一笔是竖折。来,小手请书空一下区的笔顺。

师:老师刚才就是用上了这三个词语来介绍黄山的,我想请你们也用上这三个词语,不过要调换一下顺序,也来介绍一下黄山。

生:我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

师:真棒呀,还有不同的表达顺序吗?

生: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闻名中外。

生: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师:你今天真会动脑子,这句话你说得非常好,小朋友,你们看,同样的词语表达的顺序不同,意思却是相同的。语文有趣吗?

师:黄山风景区到底是以什么闻名中外的。老师告诉你们,黄山就是以——

生齐:(看课件答)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而闻名中外的。

师:所以人们就称它们为——

生:黄山四绝。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黄山奇石的“奇”、“美”,此课例是教师揭示课题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山美景。如果教师把这一切直白地告诉学生,就等于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流于空洞的说教。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与感染,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就只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在字里行间体会。教师紧紧围绕“黄山”一词,“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一句做文章,让学生调换一下这个句子的语序来介绍黄山,并且抓住“闻名中外”一词让学生了解黄山的特点,既进行了表达顺序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让学生了解了黄山风景区在哪儿,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黄山风景区“闻名中外”的的特点,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祖国有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感到自豪。这样以工具性为基础,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真正的达成统一。

三、以人文性为依托,落实语言训练

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沟通情感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无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即使是作为语言材料的词汇、句子也无一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那么,教师应该在课文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动人之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润物无声地落实语言训练。上海东二小学王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魅力。她先让学生读读第4自然段,从哪里感受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学生找到了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紧接着,教师进行引读,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写的那种操纵自如,但是由于这时对文本还缺乏深入的体验,这些朴素自然的文字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位老师就紧紧抓住“操纵自如”一词展开教学:你认为操纵自如是怎样的?课文中船夫又是怎样的操纵自如?回扣课文第4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对“操纵自如”有了新的理解,划下来,读一读。此时,教师再一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置身于课文描写的情景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船夫的佩服之情。因为有了情感的倾注,学生再读到第4自然段时,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当读到“在极快的时候,他能够拐弯;在拥挤的时候,他能够挤进挤出。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操纵自如”就是这样的,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进行语言训练:“看到船夫操纵自如,你想怎样夸夸船夫”。因为有了对船夫由衷佩服的情感铺垫,学生对船夫不吝夸赞之词,表达声情并茂。当老师再次让大家读第4自然段时,学生的情感非常饱满,美滋滋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情,读出了语言文字的味。同样是朴素自然的文字,因为有了人文的依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训练的落实水道渠成。这样的课堂既有了深度的感悟,又有了扎实地语言训练,真正实现了“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而真正的“统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知识与情感的和谐互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船夫工具性奇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船夫和风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船夫和儿子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话丢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