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会比喻的褒贬色彩

2011-04-01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杨红燕

成才 2011年12期
关键词:花白忠义喻体

■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 杨红燕

体会比喻的褒贬色彩

■武汉市王先海名师工作室 杨红燕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最为人们熟悉。由于比喻的运用,原本平实的句子增色了不少,表达对象变得更为传神逼真,阐述的抽象道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激发起读者丰富鲜明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人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试看下面三个句子:

(1)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仔细揣摩这三个句子就会发现,句中“天上的云”、“周围的群山”、“远处的霓虹灯”在写作者的笔下被赋予的感情是有浓淡、轻重的不同的,三个句子中的本体在写作者心目中的份量是依次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的,其中第三句中写作者对“远处的霓虹灯”那毫无遮拦的热爱之情是不需要经过仔细辨识也能强烈地感觉到的。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比喻句已不再只是满足于对所陈述的对象作准确形象的描摹,更是要求句子的字里行间能达到爱憎、褒贬的情感流露。

同样的模拟对象(本体),为什么有时会有这样不同的表达效果呢?再看两个例子:

(1)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2)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看到前一个句子,那“空灵飘逸的玉蝴蝶”形象,以及对它翻飞形象的描写,很容易激起读者怜惜、呵护的情感;而与之不同的是,后一句“大如席”的比喻夸张,则将一个初识北方的“燕山雪花”的人内心的那种惊诧、喜悦之情展现得一览无余。

由此可见,不同的喻体可以传达出写作者不同的情感。同样一个对象,与它形似的对象很多,为什么写作者挑选喻体时要选用这个对象而不选用那个对象,那是全由写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而定的。就如同对于同一个人,一个人形容他的脑袋像个溜溜球,轻轻一拨就转个不停,另一个人说他的脑袋像土豆,杵头杵脑的。你总不至于说这两个人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一样的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自觉的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调用不同的事物作为喻体,也知道有意识地从不同的喻体中去揣摩作者表达出的、又不易察觉的丰富感情,而这两点又都往往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

我们来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就会发现这种认识在日常表达中的作用有多大。

(1)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李云迪《天空中没有多余的星星》,下同)

(2)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身后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写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句1没有用到修辞手法,“头发有些花白”的表述只是一种客观的交代,如果硬要说表达了什么感情,顶多只能称得上是如陌路人般的同情。句2则大不一样。往浅里说,“花白的头发”和“成熟的蒲公英”有着形象上的相似点,写出了工友们由眼中所见而引发的联想。再想深一点,头发的“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和蒲公英的“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的动态描写,显示了工友们不愿承认李忠义已离他们而去,内心有一种哀痛、不舍之情。再如果再进一步研究一下本句的喻体的选用,我们将会有新的发现。

蒲公英是大自然中一种美好的事物,人们往往运用它来表达许多美好的感情。如:

(1)雪花像蒲公英一样,载着希望在天空中飞舞,然后降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只不过不同的是,蒲公英的降落是成长的开始,而雪花的降落是生命的终止……

(2)老师,您就像那蒲公英,把知识撒向我们的远方。让我们乘着风,追随着您的步伐,走向我们的未来。

同样,上文将李忠义“花白的头发”和“成熟的蒲公英”建立起相似的联系,也是一种美好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工友们眼前,李忠义“花白的头发”是那么显眼,它让悲痛中的工友们想起来那花白头发的李忠义平日为人赤诚、急人之所急、助人为乐的点点滴滴,他们觉得,忙碌一生的李忠义实在太累了,像一支永不肯歇脚的蒲公英。李忠义呀,你太需要休息了!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惜的情感涌上心头。这样看来,还有什么比“成熟的蒲公英”更适合传达工友们那如亲人般哀痛、不舍、爱怜等相交织的复杂情感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喻体的巧妙选用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例子: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这段文字前面有这样的话:“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这几句话显示出柳宗元面对韦中立拜师的请求表现出很明确的拒绝态度,因此不少学生就误解了柳宗元的语意,认为他对韩愈“因抗颜而为师”的做法不以为然。实际上,只要我们细心研读上面这段文字中的喻体,就能够看出端倪。柳宗元将韩愈和自己分别比作“蜀之日”和“越之雪”,而将那些因见识短浅而大惊小怪的人比作“邑犬”,为了更明确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还极力描写了邑犬们惶惶不可终日的丑态。下文中还写道:“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这样前后对照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柳宗元拒绝做韦中立的老师的话是假,其真正的用意是在讽刺社会上那些自己耻学于师、还对别人的甘为人师妄加批评的做法。而对韩愈敢于“抗颜为师”的行为则予以精神上的支持与应和,暗示他不要因眼前风气的不正和因此而遭到的暂时的不幸而动摇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那些“哗笑之”、“群聚怪骂”、“指目牵引”、“增与为言辞”的人不过是一群唁唁狂吠的跳梁小丑,而韩愈你却是昭彰炫目的天上的太阳,终有一天世界会承认你的价值。

许多比喻是有褒贬色彩的,这正如自然万物在我们眼里不会是纯客观的一样。多情的人类总会伸出自己敏锐的触觉去感受、挑选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事物巧妙地传达出那些或张扬、或微妙的情感,组成一个迥异于自然万物、同时又与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喻体的世界。面对这个魅力无穷的喻体的花园,我们不能无动于衷、闭目塞听。我们要学会捕捉词句,让生动的语言信号敲击我们的心灵,并努力尝试着去传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一份触动。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花白忠义喻体
广东大花白猪的培育史与定向选择
饲料暴涨!今后养鱼如何赚钱?花白鲢成为渔民们心中的“白月光”
种玉米要用“锌” 幼苗不得花白病
传话游戏
这条忠义街
紫花白及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朋友的情谊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