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中的鉴别诊断

2011-04-01指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病脉金匮要略病位

,指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由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全书前22篇中,包括了四十余种疾病,囊括了内、外、妇科诸病。而鉴别诊断对于相类似的疾病的最终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诊断清楚,辨证明确,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施治。纵观全书,鉴别诊断无处不在,为后世医家的临床诊断做出了指导。

1 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1.1 明确诊断 《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病与病的鉴别,证与证的鉴别,病证之间的鉴别,从而明确诊断。如同时有咳嗽,同是肺病,但张仲景就对其论述明确,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诊治篇中:“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又如依据饮停脏腑部位的不同,把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留饮、伏饮。虽然同属饮病,症状相似,但病位不同,主症不一,须明确鉴别,才能诊断明确。

1.2 指导治疗 诊断明确了,才能有效治疗。鉴别诊断在前,治疗在后,两者为一个承接关系,所以鉴别诊断对于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说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轻重缓急,新病旧病鉴别明确,从而才能有效的后续治疗。诊断的鉴别对于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鉴别诊断的具体运用

《金匮要略》对于诊断的重视体现在各方面,从症状,病位,病因,脉象,证候等各各方面都运用了鉴别诊断。

2.1 症状鉴别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相同或相似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金匮要略》十分注重对症状的比较分析,区别其真伪异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中原文2条:“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文3条:“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原文13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依据症状来鉴别病性的寒热虚实,从而确定用药的选择。

2.2 证的鉴别 证的鉴别诊断是中医辨证分析的核心,是确定治疗原则的重要前提。由于感邪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个人体质不同等因素,同一疾病有不同证与症状,兼症也可不同,因此只有辨证清楚,才能够正确施治,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与分析。《金匮要略》对此尤为重视,每每辨证析证,不忘细微之处,对同一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如寒疝分型为阴寒痼结,血虚寒疝,寒疝兼表三型,又如风水的辨证分为风水表虚,风水挟热两型。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22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原文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身浮肿,是主症,感邪与体质不同,故可出现不同的兼症,而为不同的证型,从而施治用药也不尽相同,主症相同,但是一为汗出恶风,为表虚不固,一为续自汗出,是热蒸汗出,从而明确了一为虚证,一为实证,从而施治不同。

2.3 病位鉴别 痰饮病症分为痰饮、悬饮、溢饮、伏饮。而这四饮的鉴别点主要是病位的不同。“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痰饮病位在肠胃,悬饮病位在胁下,溢饮病位在四肢肌肤,支饮病位在胸膈。对于痰饮病的辨析主要依据病位的不同而鉴别分型,从而施治亦不相同。

2.4 脉象鉴别 脉诊历来为医者所重视,后世的有很多脉学专著,专论脉象主病。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关于脉诊的阐述也占有相当比例,同时也是鉴别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从脉象分辨疾病的虚实寒热,真伪异同。如虚劳篇中原文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无外在明显症状,外形看来无病,主要依据脉象来判断有无疾病。

2.5 病程鉴别 同一疾病往往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初起症状有某些相似,但是随着病程的推移,症状会明显区别开来,所以,病程也是鉴别诊断的一个因素,往往影响着诊断的准确性。如,妇人妊娠病脉证中原文2条:“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羦也。”

3 结语

综上所述,就自己的体会浅谈了一下《金匮要略》中鉴别诊断的运用,中医诊断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鉴别诊断起着总纲的作用,首要的是辨病辨证正确,才能为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金匮要略》中处处体现了中医的鉴别诊断,一病一证,皆须医者细细的体会其中的诊断要义,掌握好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医者进行施治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病脉金匮要略病位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诊家当参《脉镜须知》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