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研究
——基于西方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分析

2011-04-01贾军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主义奈达

贾军红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研究
——基于西方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分析

贾军红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翻译和权力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权力对翻译的操纵和制约;翻译对权力机制的影响和功用。本文在简要分析后殖民翻译理论及西方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和权力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翻译;权力;互动关系

翻译与权力关系的研究主要源于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后,人们对译史和译法的讨论中出现的权力问题的关注。近年来,翻译与权力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热潮甚至被谓为翻译研究的权利转向。翻译权力隐藏在翻译话语之中,翻译作为语言间知识、文化交流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本身也是一种话语。话语与权力是共生的,话语圈构成权力圈。[1]翻译和权力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权力对翻译的操纵和制约与翻译对权力机制的影响和功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翻译,始终会受到各种各样权力的操纵和摆布,这体现在目的语文化和原作及源语文化对翻译的操纵。本文将在分析后殖民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和权力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一、后殖民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亦称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所进行的是“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上、政治上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的差别(也包括种族之间的差别)的十分复杂的一种理论研究”[2]。这一理论的原创者为在美、英大学执教的巴勒斯坦人后裔Edward Said、印度人后裔Gayatri C.Spivak和 Homi K.Bhabha等,而 Edware Said的《东方主义》一书被公认为这一理论的奠基之作。后殖民理论顺应了“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政治批判性,[3]因而受到普遍关注。80年代后期,当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理论学术界失势之时,后殖民理论便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也正因为它的跨学科性,后殖民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翻译理论也不例外。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视角是把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4]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翻译实践的过程,认为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power difference),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旨在通过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和不对称的关系来深化对翻译实践的认识。后殖民翻译理论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Niranjana指出,“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5]

二、中国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的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同样可见于中国的翻译研究。中国的翻译研究曾经百花开放,辉煌一时。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五美”、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等,无不对当今中国的翻译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中国当今翻译研究的本土理论一片荒芜,偶尔也有一些翻译家提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如许渊冲的“知之、乐之与好之”,可相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茂盛,这些本土理论只能退居于其次。因此,当今的中国翻译研究对西方理论顶礼膜拜,无自己的理论创新,有理论创新的却只能被压抑在边缘,无人会去注意或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种状况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强势文化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弱势文化之间不平等交流的后果。由于信息时代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世界各国的接触日趋频繁,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可这种全球化趋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下发生的,必然带有资本主义霸权扩张的性质。西方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占据着世界中心,其文化掌握着主导权,强制性地把其文化灌输给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文化则处于弱势,只能被动接受。因而,当西方发达国家的翻译理论以其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第三世界的东方时,东方的翻译学者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其掌控中。中国当代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理论之间只是一种影响、制约及接受的单向关系,而不是双向、平等的交流,这可从近些年来中国翻译研究的状况体现出来。[6]

首当其冲的例子当数中国的“奈达现象”。奈达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动态对等”以来,就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近乎革命的翻译理论的改革浪潮。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译界许多学者在引介、阐释和讨论奈达的理论并探索对翻译实践的广泛应用性,甚至将其奉为圭臬,乃至于翻译论文不提奈达就不可能得以发表,同时也成为学者评判翻译质量优劣的标准及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奈达的翻译理论的确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翻译界当时对其的极端崇拜也反映了当时美国这一超强国家的强势话语权力。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人文学界文化热的兴起,奈达的理论在翻译界的地位有所淡出,中国翻译界开始对其大肆批判。陈宏薇认为,奈达的理论在中国由盛到衰的过程标志着“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成熟”。[7]这一论断无疑有其合理性,但中国翻译界之所以对奈达的理论不再热衷,也是因为当时中国出现了另外一股西方理论思潮:以注重文化与翻译之间交互影响的勒菲弗尔及韦努蒂等主导的文化研究思潮。中国并不是不崇拜西方翻译理论了,只是不再崇拜奈达罢了。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又出现了“韦努蒂”现象。中国翻译界又掀起了一场归化与异化的争论,与以往不同的是,奈达的“归化”论不再独占鳌头,取而代之的则是韦努蒂的“异化”论。[8]

Lawence Venuti是一位美籍意大利学者,其代表作为《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他主要利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试图对西方翻译中的霸权意识形态、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进行解构,倡导要展示弱势文化国家的异域文化形式的异化翻译。这种翻译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本族文化及抵抗帝国主义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国内翻译是以奈达为代表的“归化”派独占鳌头,而自九十年代中期韦努蒂的“异化”论引入国内后,“异化”派便迅速崛起,占取上风。

直到近几年来,后殖民主义在中国逐渐风靡,其代表人物之一Homi K.Bhabha的“杂合”理论引入国内后,翻译界才开始有学者用此理论对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提出质疑。目前,韦努蒂的理论在国内也渐趋冷淡下来,和奈达在中国的遭遇一样,只不过是让位于另外一种更风靡的西方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而已。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旅行”到中国后,较为迅速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出现了一系列探讨殖民文化以及运用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进行批评的文章,如王东风[9],陈历明[10]等。

目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翻译实际最大的任务是将其用于抵制西方的霸权,消解西方的权力话语,与其平等对话,向世界而不仅是西方传达中国自己的声音,同时借助翻译研究与实践向世界传输中国的文化,从而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使中国文化能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11]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都不可能永远处于主导地位,任何一种文化所处的暂时的优势也只能是相对的,它终究是不可能统一世界文化的,各民族的文化只有通过交流和对话才能达到互通和互补之目的。对中国来说,借用西方翻译学术话语中某个现成的概念是不足为奇的,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旨在通过这种对外来理论的借用将与本土现实和经验的融合以产生出某种新的变体,最终对西方的理论话语进行消解和重构,从而将原先处于边缘地带的本土翻译研究推到了前台,实现了多元共存的目标。

三、结语

翻译不只是一项复制文本的简单语言行为,而是一项充满权力斗争甚至政治介入的复杂的文化活动。在全球化趋势下,代表强势文化的西方必然会通过各种现代先进的通讯传媒手段来大肆推行其文化霸权,代表弱势文化的东方包括中国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而这种接受通常又是无意识的,在短期内这种不对称性还是难以改变的。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西方及世界对中国也不得不平等相视。中国翻译研究的学者则应响应客观需求,一方面研究中国的翻译实践与中国文化,一方面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惟其如此,中国的翻译研究才能受到世界的重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1]朱湘军.从权力与话语看翻译之强势[J].外国语,2008,(6).

[2]乔纳森·哈特.踪迹,抵制和矛盾:后殖民理论的加拿大以及国际性视角[J].知识网 (Arachne),1994 ,(1).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5][9]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J].中国翻译,2003 ,(4).

[6][8] 胡德香.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J].外国语,2005, (4).

[7]陈宏薇.从“奈达现象”看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成熟[J].中国翻译,2001, (6).

[10]陈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06).

[11]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失语症” [J].科技信息,2009 ,(6).

[责任编辑 怀 静]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wer——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influenced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JIA Jun-hong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461000, Henan, China)

Translation and power are interactive to each other: power manipulates and restrict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has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sm of power.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wer.

translation; power; interactive relation

HO59

A

1008-6390(2011)01-0066-03

2010-09-20

河南省教育厅2009人文社科专项项目“翻译与权力”(项目编号:2009-zx-138)。

贾军红(1973-),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及应用。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主义奈达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