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本科新专业工作分析
2011-04-01莫弼凡秦明群李昀珈
莫弼凡 秦明群 李昀珈
口腔医学本科新专业工作分析
莫弼凡 秦明群 李昀珈
以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对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探讨对策,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医学教育;口腔医学;本科;新专业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医学教育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1],我校近年在口腔医学本科新专业工作中进行了努力探索。现谨作初步分析,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讨对策,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及同行交流指正提供参考依据。
1 背景资料
1.1 历史沿革
我院自1986年开始受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少数民族口腔科医师进修班(学习时限一年)共10届;1999~2007年招收口腔高职班共9届。上述工作为随后的口腔本科教学打下了师资队伍和场地设施的基础。
1.2 口腔本科专业情况
2003年学校组织申报,2007年招收首批口腔医学本科学生50人。其后每届学生维持在60人左右。学制五年,学满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 前期建设
首批招生后教学基本建设即迅速开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机构设置
2007年底口腔医学系下文成立,设立系主任一职,随后设立了教学管理科和系办公室。学生工作尚属代管。
2.2 基础设施
扩大了实验教学区和行政用房的面积,在原有面积上增加约60%达到260m2;改造口腔技能实验室,并增加了仿头模系统、多媒体系统、万用拉力机、模型观测仪、全可调颌架、麻醉和拔牙训练模型等,使得实验教学区固定资产增加230%达到70余万元,附属医院口腔门诊固定资产增加143%,达到174万元。
2.3 师资建设
加大人员引进的力度,新师资基本具有硕士学位;加强师资培养工作,紧抓集体备课、说课试讲、督导听课、专题培训等工作。
3 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方案又称教学计划,体现国家、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是专业教学的全面规划。我校口腔本科的培养方案从2003年申报时的初稿,到现在使用的2011版,经过反复多次修改完善。
3.1 培养要求
该方案遵照国家相关精神,从三方面体现培养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2)职业素质与公共知识;(3)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潜能、科研基础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社会、学生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
3.2 课程设置
1~4学年进行课程学习,第5年实习。毕业总学分的最低限额为210.5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59学分。必修课总课时2610学时,理论:实践=1:0.61;按学分比例计,专业课占19.6%,专业基础课占41.5%,公共基础课占25.7%。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课程分类、衔接、课时数、理论实践课比例、学期课时、校区交通、各院系课程协同、学费等因素。各校课程设置都有差异,我校口腔医学系目前考虑:(1)减少公共基础课学时,希望将毕业实习提前1个学期,以便延长医疗实践时间、抢占实习优质资源;(2)增加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机会,详见另文[2]。
3.3 其它教学活动安排
(1)安排丰富的任选课程、校内讲座、系内讲座;(2)设立学生创新学分,举行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参加每年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3)社会实践,以社区口腔调查、宣教等为主;(4)形势教育、毕业教育等学生思想教育。这些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思想品德、创新精神、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良好地推进作用。
4 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方案来规范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形式、学时、考核方式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一些国家的大纲或标准中还包括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设计问题情境的建议、学生怎样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等[3]。2010年口腔系在2008、2009年多项相关教研课题的调研基础上,按照 “前期准备→会议布置/资料发放→课程组讨论→初稿编写→课程组修改通过→教学管理科初审修改→系教控小组复审修改→定稿”的程序,完成了本次制定新专业9门课程大纲的工作。
本次制定的教学大纲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论证较严密,具备很强的可实施性。通过这次工作也提升了口腔系全体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责任心,并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由此使得下一步专业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5 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管理
5.1 教材选用
教学教什么内容,由大纲确定,而不是由教材限定;一本教材如果能满足大纲95%左右的内容要求就适合了,否则就可考虑添加辅助资料甚至自编教材。口腔系各课程组原选用教材共有人卫版和北京大学版(长学制)二种,其中多数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一届学生使用后进行了考试分析和教材调查,发现北京大学版更适合青年医师使用,对五年制学生来说在条理性、引导性和深度上偏难了,所以现在除个别课程外都已改成人卫版。
5.2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近年国家组织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带给我校的最大影响是规范了教学活动,并提高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水平。口腔系各项常规教学活动如教学会议、集体备课、试讲、预实验、检查性听课、教学效果反馈、考试分析等已成为常态;并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注重教学秩序的管理。近年的试讲采用了“说课”的形式,新教师或新课进行试讲时,要求按照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方法、教学环节、媒体运用等进行陈述,使得教师对授课的全面把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提升了教学水平。
5.3 理论教学
内容上严格按照大纲要求,重点讲清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述难点时注意教学设计,如应用案例法、图表法等。多媒体课件已全面实施,按照学校相关标准在集体备课时进行讨论。教案统一使用标准电子版,明确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思考题等要素;强调课堂后记的重要性,使得每次教学都有总结和提高。
5.4 实践教学
口腔医学人才培养重点在于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实践教学特别重要。口腔系强调带教老师与实验员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设备;如有多位带教老师则要求统一操作规范;新实验或新教师要做预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口腔医学的平时成 绩主要是实验操作考核,要求有评分细则及流水评分。实验室开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由学生就某实验提交申请,实验员和教师安排好器材和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动手机会,对于其操作技能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见习带教强调事前准备好相应病例,以达成见习目的;另外,还应注意统一带教方法、控制见习课上理论课。
5.5 课程考核
由于缺乏专门的教学专家,“教考分离”尚属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建设好课程题库,要有题量充足、题型多样的试题储备。由于教材更新较快,加上学科的进展,题库试题的淘汰更新要跟上。试题既要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也要注意应用性和对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性。目前按照学校考试改革的精神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知识应用性为目标,积极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在课程授课初即告知其题型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点发展。课程考核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例如技能考核、小组讨论、综述、学生自选专题等。在理论考试卷的批阅上,口腔系按照统一评分细则、统一流水阅卷的方式,保证了评分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保密性。考后进行试题分析:录入每个学生每道题的小分成绩,通过专门的软件分析得出每份试卷中好题、难题、差题的题号及所占比例,并进行试卷总体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在试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刚完成的2007级专业课程考核中,发现学生对《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掌握得较好,对《口腔修复学》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困难,也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态度、能力上的一些特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思考针对性措施。
6 科学研究
高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6.1 教学科研
近3年针对口腔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等研究获得了两次广西教育厅课题立项,另有多项学校课题正在进行中。日常教学工作也包含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改进与创新之处。例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讨论法、问题教学、发现法等[4],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由被动式灌输变为主动思考学习。
6.2 专业科研
专业科研工作是提高学科水平、完善梯队建设的重要手段。口腔系制定和执行积极可行的科研计划和相应制度,根据学科现有基础、发展方向及社会需要做出合理规划,引导本系教师选择适当的课题或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数量和质量。国家相关法规[5]要求本科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类科研讲座、参与教师科研,对提高其科研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尤为有效。
[1] 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9]4号.
[2] 莫弼凡,秦明群,李昀珈,等.口腔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1):63.
[3] 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43.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8.
[5]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L],1998.5.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1.33.112
桂林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JG2009032)
541001 桂林医学院口腔系 (莫弼凡 秦明群 李昀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