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力超声在开颅术中的应用
2011-04-01孔学军徐欣孙有树
孔学军 徐欣 孙有树
颅内占位病变通常应用CT或MRI进行检查,超声因难以穿过颅骨,使其在观测颅内病变时受到很大限制,但对于开颅术中及术后的患者,在手术掀开颅骨骨瓣之后超声则可以发挥优势,为临床提供各种信息。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3月,应用高分辨力超声观察此类患者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0~77岁,平均45.2岁。病灶59个,分别位于左侧半球32例,右侧半球27例,其中脑胶质细胞瘤22例,脑膜瘤14例,淋巴瘤5例,颅内转移瘤4例,囊虫病2例,脑脓肿3例,脑实质内血肿5例,硬脑膜下血肿1例。病变分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小脑、基底节区等,所有病例术前均有CT和/或MRI检查图像。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HDI4000彩超仪及SonoSite便携式彩超,凸阵探头及术中高频探头,频率分别为5~2MHz、12~5MHz、13~6MHz。常规开颅手术去骨瓣,将探头涂耦合剂后外套专用无菌塑料套,直接置于硬膜外、脑表面或手术残腔等处进行扫查;必要时使用生理盐水或消毒耦合剂,通过不同切面观察病灶数目、位置、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特点,探测病灶与脑表面的距离,了解脑中线是否移位、有无脑积水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息,术中超声检查情况与术前CT或MRI图像相对照,病灶切除后应用超声探测了解有无肿瘤残留,如发现残余肿瘤,则可在超声引导下继续切除,所有声像图记录均与病理结果对照。
2 结果
2.1 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高分辨力超声术中均可获得良好的图像。本组资料中高回声21例,中等回声11例,低回声8例,杂乱不均质或混合性回声10例,囊性回声6例,与CT或MRI相比较,超声对病变的显示率100%。
2.2 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位置、深度,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有无脑室扩张等,同时可以有效地纠正由于术中脑移位造成的偏差,准确定位,指导手术径路,实时监测病灶的完全切除,尤其是对于多发病灶、体积较小及位置较深病灶等,意义更为显著。本组2例经超声引导行二次切除,取得满意效果。
2.3 颅内囊性病变、脑脓肿及混合性病变液化范围较大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置管引流,超声的实时引导,对于穿刺成功及减少并发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2.4 与术中未应用超声检查的开颅手术病例相比,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缩短约1/5~1/4,肿瘤全切除率提高约10%~15%,术后脑水肿反应明显减轻,患者功能恢复时间缩短。
2.5 术后超声复查12例,5例硬脑膜下腔可见液性无回声区,宽约3~8mm不等,其中2例>5mm者行引流治疗,另3例无特殊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积血(无回声区)全部吸收,脑胶质瘤2例术后复发,1a后再次手术切除。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颅脑术中专用探头,超声图像的分辨率也在不断提高,在没有颅骨干扰的情况下,声像图的清晰度可以与CT相媲美[1]。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脑实质表层,无盲区,不受颅骨骨质的影响而清晰显示颅内结构,明确病变周围的解剖关系;从而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还可以通过声像图特点对病变性质进行初步判断。颅内肿瘤以实性多见,大部分肿瘤如脑膜瘤、淋巴瘤、转移瘤等边界较清晰;部分胶质瘤可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也有部分肿瘤由于瘤周水肿而难以区分肿瘤与水肿组织,此时可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或取活检鉴别肿瘤及水肿带[2-3];另外,瘤周水肿组织常沿脑回分布,回声一般比较均匀,其强度略高于脑实质而低于肿瘤组织的回声。对于较小肿瘤可运用放大功能仔细判断其边界。脑胶质细胞瘤及脑膜瘤多呈高回声或等回声;肿瘤较大时,可发生囊性变或伴出血、坏死,内部回声不均匀,或呈混合性回声,有时瘤内可见钙化灶的斑点状高回声。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为均匀的中等或高回声,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较大的可呈分叶状。转移瘤常多发,形态较规则,并有原发灶病史。脑囊虫病呈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边界清晰,壁较厚,高回声,CDFI显示囊壁上少量血流信号,有时可见囊虫结节形成的高回声。脑脓肿超声表现与病情进展有关,急性炎症期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的片状高回声,血流信号较丰富;脓肿形成期则病灶中心呈低-无回声,周边较厚的脓肿壁呈环状高回声,内壁极不光整,CDFI于脓肿壁上可见丰富的条束状血流信号。颅内血肿常多表现为高回声,其回声强度与病程长短、出血量的多少以及局部出血被脑脊液稀释程度等密切相关;如出血量少,脑脊液所占的比例高,则回声偏低,CDFI不能测及血流信号。
高分辨力术中超声可通过实时动态扫查,从不同切面了解颅内病变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等特点及血供情况,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指导手术径路,避开功能区及病灶周围较大的血管,使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并使患者脑组织的损害及皮层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手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对于临床来讲,手术能否完全切除肿瘤常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术中超声对侵及2个以上脑叶的多发病灶及深部小病灶的彻底切除有较大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由于超声检查无创伤,可反复操作,对于术后骨瓣缺如患者可动态观察病灶转归,了解有无颅内血肿、脑水肿、脑积水及肿瘤复发等情况,为临床及时处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由于方便、快捷、可重复性和高分辨力等优点,在开颅术中确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常规超声显示的是二维切面,而且由于骨窗的限制,有时难以获得满意的图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超声医生与手术医生加强沟通,增强手术医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图像的方位与特征,并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三维立体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手术。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3-4]能清晰显示肿瘤血流灌注情况与血管血流方向,可实时辨别肿瘤组织、胶质增生带、瘤周水肿带和正常脑组织,确定有无残余肿瘤,更有效地指导手术;三维超声可更直观地显示病变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这些新技术在颅脑术中必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69-70.
[2]刘会昭,何文.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1):84-86.
[3]冯茂胜,李爱静,田冬梅.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和不足[J].当代医学,2010,16(36):14-15.
[4]何文,王硕.颅脑术中超声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93-410.
[5]Kanno H,Ozawa Y,Sakata K,et al.Intraoperative powe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ith a contrast-enhancing agent for intracranial tumors[J].J Neurosurg,2005,102(2):29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