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4-01刘爱民
刘爱民
(重庆文理学院教务处,重庆 永川 402160)
我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已是15个年头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1].与传统的测试手段和管理模式相比,“机辅测试”和测试管理信息化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统一了测试标准,体现了国家级考试的客观公正性.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2 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2.1 测试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
2.1.1 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
虽然各高校目前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经历了多次的更新和完善,系统设计界面也越来越简单和友好,稳定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比如,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2].这样一来,一方面,各高校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机辅测试”机房,如果所有相关设备都需要配置比较高档的新设备,成本就较高.而尤其是像计算机这类的电子设备的保值率非常低,更新换代又快,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测试系统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考生的情绪.其次,在人工复审时,系统的交互界面也不很友好,极大地增加了复审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1.2 机测系统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
目前,各高校在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都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那就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大纲》里面科学而详尽地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评分标准,无论考生还是学术研讨机构,都可以根据评分细则来检验考生各项测试的完成情况,总结出语音问题,并且以此来了解测试员评分的详细情况.而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大纲》要求来设计的,但是实际评分过程中却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来实现.比如,目前机测试题的第1题和第2题对读错但没有读出下一个字词前,以第2次读音为准的规则;字词读音缺陷和错误的扣分规则;第3题朗读中根据回读次数扣分,增、漏、错读字音每一个音节0.1分的扣分要求,朗读中自然流畅、语调错误等重点考查项目上的评分细则,测试软件不能完全详细反应出来[2].
2.2 高校在“机辅测试”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2.2.1 “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不达标
高校不同于其它测试机构,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机辅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固定的测试场地;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3].虽然在高校推广普通话机辅测试已有几年,但多数高校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迟迟没有实施,而一些实施了机辅测试的高校又因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专用的机辅测试测试室,多数高校机辅测试时多是采用学校的学生机房作为测试室,同时各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不同,机房的大小、机器的配置都有很大差距,多种因素都会使测试效果达不到要求,同时给评分的准确度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2.2.2 “机辅测试”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普通话“机辅测试”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测试,在人员配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必须配备能熟练操作该系统,了解系统基本原理、能排除常见故障的操作人员.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大多不能熟练操作测试系统;而多数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又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测试人员,由于其本来对计算机的使用就不是很熟练,更别说让他们排除故障了.
2.2.3 对考生的针对性培训不够
普通话“机辅测试”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测试模式,面对这种全新的测试模式,考生从心理上和操作上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和不适应性,因此测试组织部门应该在考前对考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给考生讲测试流程及测试注意事项等,而考生很难有机会上机操作体验,从而在上机测试的时候多数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
2.2.4 “机辅测试”增加了对考生监管的难度
普通话“机辅测试”在给学生带来比较大的自由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考生容易出现一些放任和作弊等现象.由于测试过程中没有了面对面的测试员的监督,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考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比如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说脏话、无效语音、重复、背稿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测试中考生常见的作弊行为是,在第四题说话测试中,有部分考生是直接拿出手机来照着手机上存储的内容读.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学习.
3 应对策略及思路
3.1 加大组织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软件性能
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适用面非常广,但其技术开发难度高.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研发和升级这个项目,光靠招标方式委托一两家信息技术公司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般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发人员,都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以及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户的各种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开发出来的软件自然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2].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项科技攻关项目,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在语音处理技术上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尤其应吸纳一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十分熟悉普通话理论以及测试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进一步优化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都实现现代化[4].
另一方面,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完全完善的,各高校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存在的相关问题,同系统研制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实测的情况,让系统研制部门阶段性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高校“机辅测试”的顺利实施.
3.2 规范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5].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二是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3.3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的现况,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报名信息处理;考试过程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考试完毕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成绩评判,规范证书管理,规范测试档案管理等[6].如制定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规则和考务工作人员职责,并根据现场测试流程分别制定测试入口处、预备处、备测室的考务工作人员职责与工作流程以及监控台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4 结语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众多优越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只有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改进,才能不断完善.
[1]徐耀君.论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范化管理[J].青年文学家,2009(3):23-25.
[2]雷峻.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问题思考及技术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3):160-163.
[3]叶军,王颐嘉,周鸣之,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2):142-147.
[4]邹月亮.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28):595-596.
[5]韦素玲.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管理研究,2010(10):82-85.
[6]李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考务管理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