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

2011-04-01陈君王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符号汉字

陈君 王华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2.无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00)

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

陈君 王华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2.无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00)

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都是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符号的解释离不开对对象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符号的使用会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人对符号的解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符号的意义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不同的含义。

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当代艺术;民族精神;创作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一方面,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热衷于享受西方先进科技带来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避免由此带来的空虚和寂落感,我们的民族身份正在逐渐消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二十多年,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被看成“前卫”的象征,但事实上,被人们认为“前卫”的中国当代艺术并非完全反传统,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被挪用到绘画、影像、装置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这一论题在创作和设计领域经常被提及,关于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体现民族文化精神、运用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创作,已有很多艺术家进行过尝试,并且在国内外得到了认同。此时,作为传统文化意象形式的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人由于长期文化归属感缺失带来的精神回归需求。

一、发展变化中的传统文化符号释意

代表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继承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然而,全球化的语境已使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发生了复杂的身份变化,它已不是单纯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表象了。如果以美国符号学家皮尔士的逻辑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立足于“符号是不断发展的、与认知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观点,我们就会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文化符号系统都处在嬗变与改造中,民族传统符号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皮尔士的符号观研究人怎样通过无限的、以人的解释为中心的这一动态的符号认知过程来接近客观真理,符号的解释离不开对对象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并且人对于符号的解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艺术创作中呈现的文化符号,本身就因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文化符号的能指项(如长城)与意指项(如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文化符号的使用会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而新的意义是建立在先前意义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与不断适应环境的文化符号解释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既然符号呈现出这样一种运动的发展状态,那么,作为符号特殊项的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表现出怎样的特点、体现出怎样的民族精神呢?

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呈现的三种状态

艺术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结合符号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

1、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某些作品在当代艺术的形式中,运用了传统文化符号,继承了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王天德的水墨装置作品《水墨菜单》把餐桌椅和餐具用传统水墨画包裹起来,菜单也是对古代诗集的改造结果。水墨、诗集、请客用的餐桌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被王天德用作装置的构成元素,这些传统符号的能指项没有改变,符号的意指项也没有发生变化,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怀念,对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无限的向往。王天德把这些经过改装的物品摆设成现代世俗生活中常见的用餐场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接近传统、复制传统、品味传统,使民族文化真正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水墨菜单》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民俗的完美结合,请客吃饭作为当代生活的一个极普通的事件,在作品中被王天德加以艺术化的表现,民俗事件被赋予浓厚的传统人文性和书卷味,体现出高雅脱俗的文化氛围。当代快节奏的生活难免会带来些浮躁的气象,宁静雅致的传统生活情趣成为在喧闹的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追求。艺术家用这件装置作品营造出了这样的气氛,在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余,不禁会产生追随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与之融为一体的冲动。

2、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另一些作品则是在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中,改变了文化的原意,加入了具有时代性的新涵义。徐冰一直在使用文字作艺术,他的作品《析世鉴》是利用书法或文字的元素且根据汉字造字特点创作的,是不可释读的。《析世鉴》是一种中国式的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婚嫁,它暗示历来的白纸黑字都是模糊不清、难以言说的,世上的一切文字就像《析世鉴》中的文字一样,不但不能读懂,而且毫无意义。西方人向来把汉字看作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这种方块字以其特殊的构成方式而区别于西方他国文字,因此,只要看到这种方方正正的构字方式,西方人就会把它认作汉字。曾有人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看徐冰的《析世鉴》,结果这件作品中原本不可释读的文字元素被误认为汉字。由此说明,外国人只是根据汉字造字特点去看待徐冰创造的“文字”,这种汉字符号虽然其表面形式没有改变,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已发生变化或消失了,变成不可被释读的文本。在徐冰的《析世鉴》这件作品中,中国汉字作为符号似乎没有改变,中国汉字作为能指似乎没有改变,但是符号背后的意指却因为徐冰的假造汉字而改变了,徐冰在这里恰恰不是在制造汉字,而是在消解汉字,这里的汉字已经由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拷问、反思和质疑。高名潞认为:《析世鉴》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使人们对艺术符号的固定看法有了新的转变1。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为了交流方便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符号运作规律。但皮尔士认为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的存在并不能否定符号意义与外部事物的相互对应,当徐冰创作出《析世鉴》这件作品时,我们看到虽然汉字的符号特征依然存在,但其中的文化精神已变成了不可被释读的内容。徐冰作为这件文字作品的创作主体,消解了汉字符号的意义,汉字由一个相对稳定的符号载体演化成了一种与外界呈开放状态的运动的符号。

3、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中,还有一些作品则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下,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及其他一些陕北组画作品中,一方面,他非常注重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运用,如陕北民间的百纳布门帘的基本图式等;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流露出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尚扬在民间百纳布的拼合结构中得到启发,将一些在色调和形状上难以协调的碎布片拼合在一起,使它们显得有序而协调,体现出破碎而整体的感觉。同时,他的作品使用大众文化的形式和手段,体现了西方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消解了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尚扬以“风景”的视觉样式来呈现自己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表达对人与环境以及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注。百纳布作为一种民族符号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构成民族文化的物质部分,体现出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性;波普艺术是西方的文化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载体,体现出西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里的百纳布这种民间艺术样式是典型的民族符号,但它表达的意义已经不是纯粹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了,它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态。尚扬借用了百纳布这一传统符号的基本图式,符号的能指没有改变,但是他利用西方波普艺术的思维模式,表达出西方的大众文化心态,符号的意指改变了。由此可见,如何在艺术的创作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表现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艺术,这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合理及创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我们从传统文化符号的继承、发展、融合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以传统文化符号为表现主体的艺术创作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非仅仅限于对艺术中文化符号意义的讨论,而是力求用开放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去交流、鉴别和吸收。综合运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从文化符号的动态发展过程出发,求证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应有的状态,从而企盼存在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获得喘息的机会和萌发新的活力。在面临中国当代艺术中民族身份问题的困扰时,消融看似对立的“现代”与“传统”间的界限,用崭新的视角去创作具有“传统”意味的当代艺术。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与西方艺术相对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孤立中国艺术的民族身份,而是为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现中国人看世界的独特眼光。这种“独特”是与生俱来的,是骨子里的灵魂,是自然流露的真情。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借鉴西方的一些艺术成果和相关理论,结合具体的时代特征,透过嬗变的传统文化符号现象,用发展的眼光清理出一条明晰的创作思路,尝试构建新的中国当代艺术符号语言。我们的出发点即是模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探求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文化面貌。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应以怎样的方式在当代艺术中传承,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髓。反言之,我们能够通过在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符号以新的生命力,把握“传统”与“现代”这一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命题。

当然,传统文化符号不是体现民族身份的唯一途径,有可能的话,或许会产生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全新符号,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发展,也不是泊来品,就像最初“长城”被看作“民族精神”的象征、“玫瑰”是代表“爱情”宣言的符号一样。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在今天以符号化的形式得以延续下来,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光彩夺目的盛景,是一笔可观而伟大的财富。

传统文化的形成需要千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符号体系,是否能够在百年以后同样作为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代呢?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靠艺术家、文化人这两拨群体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醉心于中国的历史,沉迷于大红灯笼、旗袍、二胡、京剧脸谱、针灸、舞龙舞狮等这样一些传统文化符号中,但我们更应该精准地理解当代的中国文化。有人说:我们成长于一个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时代,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深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向往一切新奇的事物,同时又肩负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担,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但又充满着希望……。的确,传统文化可能是一种社会前进的包袱,但它更是一种开拓进取的动力;既可能导致因循守旧的保守倾向,但又包含着革故迎新的进步趋势。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机遇,多样的信息、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及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时代同样充满了挑战,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汇中,让传统与现代在艺术中进行对话,让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展示当代中国艺术的风采。

四、结语

怎样赋予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以现代气息,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当代的运用,怎样创造出更多的、能够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怎样通过这些符号向外国人展示一个现代中国,这才是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在多次尝试错误、多次修补改正的过程中付出代价,寻找最适合中国情况的形态和模式。“前卫”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从自己的民族传统中寻找最丰富的元素,保持自己特有的魅力,保持自己永恒的生命活力。

[1][美]苏珊·朗格,滕守尧译.艺术的问题[M].江苏:南京出版社,2006.

[2][法]罗兰·巴尔特,王东亮等译.符号学原理[J].上海:三联书店,1999.

[3][德]恩斯特·卡西尔(Cassirer,E.).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H·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美]金·莱文著,常宁生、邢莉、李宏译.后现代的转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10]鲁虹.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11]高名潞.另类方法另类现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2]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高名潞.中国前卫艺术[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14]易思羽.中国符号[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J026

A

1671-5136(2011) 01-0130-03

2011-01-26

陈君(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艺术批评;王华(1980-),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景观所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符号汉字
当代艺术看得懂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变符号
汉字这样记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汉字这样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