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2011-04-01魏锡坤
魏锡坤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论科技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魏锡坤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历史证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财富的增长,也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方式,在科技哲学视野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将何去何从?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和谐社会,沿着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历史背景下,必须重新构建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科技哲学视野;科技发展;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科学是人类能够更好生活的基本保证,体现出可贵的生活智慧。然而,科技发展也是“双刃剑”,既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危及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道德失范、情感冷漠。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道德建设,同科技不发达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在科技视野中深入研究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道德建设的难点,寻找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把我国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一、科技哲学视野中:道德教育重建的目标
理想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由这样三点构成:不断提升人的需要,培养人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帮助人形成普遍化的道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情意、认知和行为来说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道德观念的变化是伴随着产生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的变化进行的;总体上,人们在思想上已逐步改变科技不发达时代的观念和习惯。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抑下,变得只求物质文明建设,不求精神文明建设;只顾现实,不讲将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为,不求对终极价值的追索和生存意义的反思。于是,人的思想被腐蚀,理想与信念被消磨。借助科技的力量肆无忌惮地开采自然资源,同时,人类贪欲日益膨胀,沉迷器物而不思考人的意义,沦为物的奴隶,轻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当赫舍尔喊出“人是谁”时,人变得无家可归。人类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困境日益暴露:人类在享受巨大的物质的同时,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没有温情的机器所造就的世界,并处在一个内心空虚、价值失落的世界。需要重新考虑对科技的态度和行为,调和科技与生命价值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的社会及其他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地打上了科学技术的烙印,整个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科技化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社会科技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背景下,要使科技有助于人类幸福,就必须加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调控和引导,而这种调控和引导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良好的生命涵养和道德素质对于保证科技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传统道德教育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远远落后社会科技的发展。要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用科技哲学的视角来考察当前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力图重建道德教育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并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人性路向。……实现并保持道德教育与现代科技的协同发展,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的应然状态”[2]。笔者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自如地去使用它。这样才是道德的”。说得真好,这是笔者至今为止看到的关于“道德”最富有诗意的诠释。“德育不能安排人的生活,却能成就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却能造就‘道德上成熟的人’”[3]。通过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完善、匡正现代科技进步的价值取向和终极意义。树立与“自然向人生成”的世界本体相对应的整体性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寻求适当的发展模式,为现代科技进步建构适宜的人文环境,实现科技为人服务的宗旨,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科技发展背景中:道德教育重建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道德不同于宗教,“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4]。真正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自律的道德教育,是以人自身的至善和幸福为目的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的独特性在于,人除了是一种实然性存在以外,还是一种应然性的存在。人总是不满足于它的实然性存在,在他的生存活动中要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要创造出有别于既有的实然的新的实然,要超越其对象物和各种对象性关系,要生产出新的对象物和对象性关系……人的发展就是人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的过程”[5]。因此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现实,它反映了主观和客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概言之,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混同于政治伦理,因而道德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外在力量。基于这种理念的道德教育,否定个人在道德领域的主体性,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强制灌输道德规范,无视人的尊严与道德选择的自由,从而取消了个人对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判断,个人因而无法体验自主的道德行为的责任感,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完成道德义务。这种道德教育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约束和道德管制,遏制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无法真正地培养道德。因此,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健全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尊重道德教育的主体为核心价值,确立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如果一种道德规范能够被全社会接受并形成一种社会风俗习惯,那么,说明这种道德规范反应了社会伦理关系的本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新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呢?重点是道德宣传与教育进行的广度和深度。全民教育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社会每个成员进行科技道德教育。包括儿童、青年及老人、学校、企业都要进行科技伦理理念、科技道德思想的教育。我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及科技道德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我们要力求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作战,加大科技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我们要通过文学、艺术和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科技道德理念成为人们共同奉行的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教育法规,对教材的编订、教师的培养、教学设施的安装、教研经费的下拨等都应有所规定,支持并促进全民教育的开展。
科技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曲折的、交织的关系。同时,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相关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发展和道德教育都是指向人的,指向人更完满、幸福的生活,其实,道德还有一个方面:它是个体和谐发展的要素,是一个人自我求取的空间,是好的生命境界的确证和表征。正如肖川教授特别强调:“人不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科技发展已经开始背离其最初的目的,不仅其自身且连科技的运用者都被异化了。这种异化使得科技偏离了“为人”的轨道。因此,要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全人类尤其是掌握科技知识那部分人的道德素质,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弥合科技对人的消解。道德教育对于科技发展的作用在于:它为科技主体提供了认识的模式,使他们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规范科技研究。同时,道德教育赋予科技主体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重视心灵的塑造。在作者看来,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深刻相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发展总是促进道德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促进和支持并不是无条件的,作为科技发展和道德教育主体的人要将科技发展与人的完满生活统一起来,让科技发展始终朝着“人”的方向,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科技发展与道德发展并不是对立、不可调和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综上所述:“只有通过主体心智结构的不断建构与重构,主体与外在客体相互作用的范围与能力才会得到扩展与提高,才能对作用对象作出新的解释,从而释放出新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主体才有可能超越作用于他的外部客体的现实规定性,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他才能真正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5]。在科技发展与道德发展、道德教育的紧密联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是能够在科技背景下重构适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道德教育。
三、科技发展背景中:道德教育重建的过程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作为目标而提出是与对理性精神的强调相一致的。尽管惟理性主义有其偏失,但理性精神是任何时候都值得倡导的。所谓理性精神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理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不断探索的精神;二是批判意识与怀疑精神。这意味着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科学态度。如果理性不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行动的必要因素,那么道德教育就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儿童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地判决,因为实施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6]。道德教育是一项价值引导的工作,它必然有超越性的追求,但这个追求的起点是什么?是不是越高越好?我们应该回到起点,回到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现代社会中惟理性主义的权威已经不可能再是、也不应该再是神或类神的圣贤,而应该是与现代科技生活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所以道德教育首先是基于惟理性主义的追求,而基于惟理性主义的追求的道德教育首先需要拒绝“伪崇高”。科技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核心价值。所谓核心价值就是能够派生出其他更具体价值的那些更为根本的价值,是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愿意自觉维护并付诸实践的价值。我们今天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核心价值?我觉得那就是启蒙思想家讲的那些———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平等这样一套东西。
惟理性主义下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认知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冷冰冰的物而不是充满情感的人。因此,要走出德育困境,必须走出科学世界丛林,回归生活世界。人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是真实的人,才能把握住基础性和本源性的东西,体验到“人”自身的存在。同时,“生活世界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7]。生活世界不仅是形成道德认识的来源还是实践道德行为的场所,人的精神世界是在生活体验中逐步形成的。此外,道德的生活、完满的生活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追求。道德教育原本属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道德教育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需要关注以下几种纬度:即追求主体提升、追求整体有序化、关注人文和超越现实境遇。传统道德教育主张培养道德认知,训练道德思维,其德育实效则是:“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8]。应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背景要求重构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模式以及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目的更新应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平衡、道德判断力的提高、自由精神的追寻、类意识的塑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驾御科技发展的伦理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内容方面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责任主体教育和信仰教育,以解决科技时代的实际道德困惑。在道德教育模式方面,许多学者在比较、分析中西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同时又认为生态是人的生成之本的“人本—生态”模式,试图唤醒人的理性和人性,将对物质的无限追求转向对精神审美和宇宙和谐的完满追求。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我们应该肯定传统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又要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具有时代蕴意的新方法,如对话、交往和体验。任何一种思想道德观念都是通过知、情、意、行最终被人们所接受,运用于实践。只有投身于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并巩固科技道德思想和情感,最终形成高尚的科技道德情操,在实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道德发展也将得到实现,科技发展和道德教育都贯穿于人类现代化的建设中,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四、结束语
深刻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性,必须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解决置于“现代科技发展”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中。科技发展理论与道德教育理论作为反映社会进步实质内容的主导范式,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无疑,它为我们评价历史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尺度和普遍的价值尺度。人类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因为科技发展而宣告结束,相反,科技发展和人类道德教育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克服相互之间的矛盾,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础。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和谐社会,沿着改革开放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探索现代科技与道德同步发展的新途径,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2]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6.
[3]肖川.道德教育的目标[J].青年教师,2008,(3).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5.
[5]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8-30.
[6]麦克莱伦.教育哲学[M].三联书店,1988.325.
[7]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6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4.
B82-057
A
1671-5136(2011) 01-0054-03
2011-02-13
魏锡坤(1982-),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助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