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离骚》与但丁《神曲》比较

2011-04-01张一方

城市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离骚但丁神曲

张一方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高官。但由于坚持理想,被迫害、放逐。最后于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而对前途感到绝望,在同年5月5日投汨罗江自杀。[1-4]屈原的政治生活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 20多篇千古不朽的诗篇。[1-5]《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以及飞龙和凤凰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最后彻底绝望,只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而自沉江水。屈原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为主的《诗经》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他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走向衰落的贵族家庭。1300年但丁以渊博的学识和医药行业代表的身份参加佛罗伦萨市最高行政会议,当选为六大行政长官之一。他为维护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独立,反对教皇干涉内政,反对贵族把持政权,而得罪权贵于 1302年被判处终身流放。但丁在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曾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免死回乡,但但丁坚贞不屈,断然拒绝,直至客死他乡。[6-8]但丁的《神曲》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的三重意境:经历地狱、炼狱,辨别善恶必须依靠哲学、理性和智慧,这由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Vergil或Virgil)引导。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天堂)只能依靠爱、信仰和宗教,这由作为崇高理想和美德化身的贝亚特丽契(Beatrice)引导。[6,7]

屈原和但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虽然二人生活的年代相隔1600多年,但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都值得我们纪念。

一、屈原《离骚》和但丁《神曲》的共性

(一)屈原和但丁具有惊人相似的经历。二人都出生于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曾经被重用,具有很高的地位。后来都被放逐,但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而拒绝向恶势力妥协,最后客死他乡。但丁1307年42岁开始创作《神曲》,屈原也是在中年40岁左右时创作《离骚》。

(二)《离骚》和《神曲》都是长诗,都是梦幻文学形式,想象力非常丰富。遨游九天,神游天地。二诗都非常高深、复杂。《离骚》秀美婉约,若明若昧;“她是一幅绝美的锦幛,交织着无数绝美的丝缕;自历史上,神话上的人物,自然界的现象,以至草木禽兽,无不被捉入诗中,全组成一篇大创作”。[1]《神曲》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瑰丽奇伟的整体结构,神秘象征的艺术风格,使得几百年来人们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拜心理来解说它,它被公认为所有诗中最奇异、最烦难的一部神奇、神秘、又“神圣的喜剧”,唯有丰富的学养、聪慧的才智才堪欣赏和领略。对此西方有《但丁研究手册》、《但丁著作中有关人名和重要事件词典》等,[9]“但丁学”已经非常类似红学。

(三)《离骚》和《神曲》的基本主题相似,都是回溯历史,追慕先贤,拒绝世俗的诱惑,而追求高尚的情操、理想的升华和高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且作品体现了屈原和但丁思想的一致性和作品-道德的统一性。无可否认的是,某些文人存在严重的人格-作品的分裂性及其创作的多变性。

(四)《离骚》和《神曲》的某些细节颇有神似之处。《离骚》中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神曲》中的入地上天则由维吉尔和贝亚特丽契引导。而“女媭之婵媛兮”又有贝亚特丽契的陪伴的影子。《神曲》中经历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重结构相应于《离骚》中的三次飞行:“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离骚》中“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但是三个女人都不符合屈原的理想。而但丁的《神曲》是拒绝象征淫欲的“豹”,象征傲慢的“狮子”和象征贪婪的“母狼”的诱惑。“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又类似迎接但丁到天堂的车。

(五)屈原和但丁,《离骚》和《神曲》的影响巨大,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屈原和但丁都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诗人,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是“骚”体文学的首创者。[3]屈原及宋玉等人创作的楚辞无论在形式、内容和风格方面“影响是至深且久,至巨且广的。”“他们大胆的倾怀的述说出自己忧郁的情绪;从来没有人曾那末样的婉曲入微,那末样的又直挚,又美丽的倾诉过”。[1]屈原及其作品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有许多人作过评论。[1-5]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屈原及《离骚》都有非常高的评价。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窃攀屈宋宜方驾。”苏轼非常赞叹屈原及其《离骚》,称为可与“日月争光”。《离骚》是历史性悲剧人物的人性、人情的一次比较全面、综合的再现,是民族之魂的伟大诗人用整个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章,是中国“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洗空万古的第一篇长诗”。[5]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为此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为纪念个人去世而成为中国甚至某些亚洲国家的重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虽然介子推之死也联系于寒食节。

但丁不仅是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而且是重要的哲学家。但丁是一位具有全面影响的天才,他看待人生和世界的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整个欧洲的思想。[9]《神曲》是一部精心制作结构匀称,具有最慎密、最复杂布局的伟大文学作品,是一件完美的、首尾一贯的艺术品。[9]但丁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一方面《神曲》的思想构成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并且至今也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9]

此外,但丁及其《神曲》还具有政治和语言方面的多重意义。因为炼狱中预言了意大利的统一,由此树立起意大利民族统一的旗帜,当之无愧地奠定了但丁作为意大利民族之父的地位。[10]同时,他对意大利语以及欧洲各民族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杰出贡献。《神曲》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但丁被誉为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诗人。《神曲》是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是影响人类文化的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史诗。被称为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是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但丁是欧洲文明中的关键人物,因为他以无比宏大的气势表现了欧洲思想中的某些重要运动。[9]他是文艺复兴中被称为“前三杰”的第一人。但丁和《神曲》都是朝向一个无限终极的善,不断地飞升。而“前三杰”的另外一位大文豪薄伽丘就为他写过传记。“后三杰”中的米开朗基罗的诗称颂他:“他为了探索苦难才来到人世,为我们造福,然后飞向天边。...他的放逐虽然极不公平,却从未出现与他相当或更伟大的人。”[11]笔者曾于1994-1995年在意大利研究工作时游历过意大利30多个城市,从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和纪念地到腊万纳(Ravenna)墓地的长明灯,见到除加里波第外,但丁具有最多的塑像,特别是特兰托(Trento)火车站前的但丁像,像下的三层雕塑生动地反映了地狱—炼狱—天堂。书店里最大的书是《神曲》。由此管窥可知但丁和《神曲》在意大利的崇高地位。

二、《离骚》和《神曲》的不同处

屈原《离骚》与但丁《神曲》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二者创作的时间相差约1600年;《离骚》与《神曲》二诗的篇幅也相差较大,《离骚》373句,2490字,[2]《神曲》则长得多,有三卷100篇,14233行,但若考虑战国晚期书写、刻字都极为困难,《离骚》的长度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屈原和但丁告别人世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屈原以感天动地的悲壮结局,自沉于汨罗江,这甚至开创了从陆秀夫、陈子龙、王国维、老舍到杜十娘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先河,而但丁最后安详地死于腊万纳。

《离骚》和《神曲》的总体结构不同。《离骚》由“述怀”、“追求”、“幻灭”三大部分组成,有一个结构规模空前宏伟的意象系统,存在自然意象群(花草禽鸟),社会意象群(古今人事),神话意象群(神话传说),三者互相对应。[5]

但丁的《神曲》具有精心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热情,表达了但丁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是但丁之前欧洲一切知识的集大成者。总体结构基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非常严密,层次清晰,采用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按照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重结构,每一部分33篇,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篇。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地狱、练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并且9这个理想数字又和但丁密切相关。[9]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象征由黑暗趋向光明,由卑下趋向高尚,由罪恶趋向至善。[6]这种安排建立于数字 3(三位一体)、9和10(完美)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意义上。对此王维克先生在他翻译的《神曲》序言中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论述。[6]《神曲》采用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在描绘不同境界时,采用不同的色调。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调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但丁在《神曲》中塑造了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出现许多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物。《神曲》对但丁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界刻画细微、饱满。

但是,地狱—炼狱—天堂又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人天三才。顾炎武在《日知录》卷 30中指出,地狱之说,本于屈原的“招魂”。在中外文化中都存在天堂和地狱,姜岳斌还对二者进行了具体比较。[10]但炼狱却是《神曲》的一大特点,其中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的执着追求。

二诗的开始不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一开篇就叙述了自己不平凡的生世,并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而但丁在《神曲》开篇说:“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6]当时他35岁,是1300年。

进到天堂的方法不同。《离骚》中飞升天堂都是乘龙驾凤,“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神曲》中是经过地上的乐园,由贝亚特丽契引导,浸入神河中洗净尘世的俗念,才能进入天堂。《离骚》中的天堂是模糊的,可望而不可及。《神曲》中的天堂共有9层,结构严整,无比辉煌。

《离骚》和《神曲》的回顾和结尾大不相同。“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屈原回望故土,最终还是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但丁在《天堂》22篇中回顾时看到的是更接近现代科学的渺小的地球和微不足道的、可怜的人寰,从而更坚定了信仰,并烘托出灵魂最后归宿的天堂的无比辉煌。

此外,屈原在《远游》超尘出世,神游天界,但最终仍然“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特别在《招魂》中具体描述了各地的可怖和故乡的可爱。而但丁唾弃采用卑鄙的手法重新夺取政权,实现自己的“新生”。

三、《神曲》揭示的人生真谛

但丁的《神曲》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神曲》的伟大价值在于,它不仅“包含着一种持久不衰的诗歌美,这是自它以后任何诗歌都无法企及的;同时,它也包含着一种看待世界的新的方法。[9]《神曲》历来受到全世界,特别是欧美各界人士的高度颂扬,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导言”中引用了但丁在《神曲》中地狱门口的铭文,指出:“在科学的门口,正像在地狱的门口一样,必须提出如下一个要求:‘在这里定要放弃一切的猜疑;一切的怯弱定要在这里死灭’。”恩格斯则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如果仅仅纠缠于但丁及《神曲》与新旧两个时代关系的讨论,笔者认为还是缺乏对《神曲》更深层次的理解。

近年,曹祖平在《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探讨了“《神曲》沉潜的人类探求精神”,它千古不朽的谜底在于其深处沉潜着人类永存的探求精神。从象征森林中人类的歧路彷徨和迷失心性到三界的亡灵境遇,作品通过诗人的梦幻神游,以末日审判的隐喻方式昭告世人:人性的泛滥与信仰的缺失是酿造人类的悲苦之酒,人类只有在理性精神的导引下,高举信仰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不断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这种求取型主题不仅构成了《神曲》文本的中心意象,也是西方文学具有约定性的文学原型。雒庆娇在《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3期综述了中国70多年对《神曲》的研究,认为主要仍然采用传统方法,对其主题和二重性进行的社会学和神学阐释仅停留在西方19世纪外部研究的水平上。姜岳斌和残雪则出版了但丁诗学思想和《神曲》的专著。[10][12]

对美德和知识的不懈追求是贯穿《神曲》的主题之一。虽然地狱描述的是人类堕落、罪恶及受到恰如其分的惩处,但是地狱篇中攸利西斯却勇敢地号召:“你们不是生来去过野兽的生活,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识的”。[7]炼狱作为一间涤罪所,与地狱颇为相似,都存在一个罪孽等级和相应的处罚。但二者分别由天使和魔鬼掌控。炼狱中可以经过修炼而最终解脱。其中无论是马可的自述,或维吉尔的教导,追求的都是美德和知识;而在炼狱山顶的地上乐园中行动和知识的美德更是可以同时实现;其中4种基本美德和信仰、希望和博爱3种神学美德对应着7颗璀璨的星。天堂篇基于中世纪的宇宙学,传达的是知识的等级和真理的过程;特别在恒星天中论述了神学的美德,并在最高天中歌颂了“充满着爱的理智的光明”。[7]因此,《神曲》已经超越了但丁在诗中具体描述的人和事。地狱和炼狱揭示的是建立在美德和知识基础上的人间幸福,而天堂揭示的是建立在神学美德基础上的超人间幸福。这是对个人灵魂的高贵性以及人类道德的尊严性的赞歌。它也是但丁理想中人生的真谛。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幸福的人。“天堂”只存在信仰之中。广义说,真理、科学、真善美、伦理道德甚至虚无、拜金主义都是信仰。从晋时鲁褒的《钱神论》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他们的幸福感都是源于对金钱的崇拜和信仰。笔者和张明就讨论了人类的金钱情结。[13]仅仅赌咒“金钱为万恶之首”实际上是十分片面的。按照马斯洛(A.H.Maslow)人的不同需要,[14]我们从人的本性,人的心理学,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价值观等出发,对人们普遍存在的“金钱情结”这个千古之谜进行了探讨,并相应地提出若干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措施。这也符合我们对人性善恶的分析。[15]当然对此没有讨论信仰的善与恶,而二者的区分必须由理智和道德引导。

《神曲》正是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的不同意义和境界,由哲学和理智引导穿越地狱和炼狱,再由信仰进入天堂。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理智和信仰是生命的二重奏,地狱—炼狱—天堂是辉煌人生的三部曲。这一生命的乐章和过程是超越时代的。笔者认为《神曲》揭示的正是这一亘古不变的人生真谛。因此,这也是《神曲》能够感动、启发不同时代人的原因。但丁也成为笔者最崇拜的作家之一。残雪认为但丁的《神曲》是一种永生的操练。[12]我认为是一种人类永远的追求。

当然,具体的理智、哲学、信仰和天堂是随着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因此,《神曲》也确实反映出新旧时代的许多痕迹。但丁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巨人表达了人文主义新时代的世界观,他在《神曲》中宣布人可以凭自己的美德升入天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交流和比较,以及全球化,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必然存在某些普世价值和相应的共性。正如也存在民族性、阶级性、阶层性等。这是生物学、科学的普遍规律。笔者非常赞同孙乃修的评论:“《神曲》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的一部体大思精的人类历史——道德批判方面的巨著,它记录了人类自身深刻反思的痛苦心灵历程,贯穿地狱—炼狱—天堂这三境界之旅程的,是人类的一种痛切、深邃的忏悔意识和反省精神,是人类对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因此“只要人不返回到兽的地步,只要人类的天良不泯灭,只要人类向前发展,那么但丁精神必定伴随人类的进步而青春长在”。[9]

[1]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7.

[2] 游国恩.屈原[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53.

[3] 詹安泰.屈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4] 姜亮夫.屈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27-54.

[5]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6] 但丁.神曲[M].王维克,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7] 但丁.神曲[M].朱维基,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8] 托比诺.但丁传[M].刘黎亭,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9] 乔治.霍尔姆斯.但丁[M].裘珊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10] 姜岳斌.伦理的诗学—但丁诗学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11] 意大利诗选[M].钱鸿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71.

[12] 残雪.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

[13] 张一方, 张明.金钱情结[J].科学, 1998(5):57-60.

[14] 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240.

[15] 张一方, 王志符.论人性之善恶和现代科学及教育[M].//恒道.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739-755.

猜你喜欢

离骚但丁神曲
年老的画家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神曲《春节的指南》网络走红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神性的转向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