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儿歌歌词隐喻类型及其特点

2011-04-01李晓钰

城市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形容词儿歌隐喻

李晓钰

儿歌即儿童歌谣,它是民间流传的、成人为儿童写的或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或歌曲,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以婴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篇幅短小、语言明快,富有童真童趣而又形象生动,加之它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其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是婴幼儿最喜爱的精神食粮,所以它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儿歌很多,国内的研究也不少,但从隐喻学的角度来研究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对之感兴趣的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其特点是作为表达手段的特殊性,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诗歌里。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批语言学家(如 Lakoff)、心理学家(Gibbs)和哲学家(Johnson)、符号学家突破了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一种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这种认知观把隐喻当成认识抽象概念和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认为隐喻是思维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它包含的范围不仅包括修辞学中的比喻,还包含修辞学上的比拟。本文也将儿歌中的比拟,划归为隐喻范畴。本文基本上是以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子课题研究项目、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子课题研究项目、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监制的《幼儿听读游戏识字》(1-6册)中的144首儿歌为主要语料,同时参考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的《儿歌》中的100首儿歌,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经过统计分析而写成的。

一、儿歌中大量使用隐喻

对《幼儿听读游戏识字》(1-6册)中的144首儿歌进行统计,发现有77首使用了隐喻(第一册20首,第二册27首,第三册9首,第四册9首,第五册7首,第六册5首),超过一半的儿歌使用了隐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婴幼儿出生不久,掌握的词汇不够,隐喻的使用可填补儿童词汇上的空缺。二是因为婴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隐喻的使用可让婴幼儿通过他们熟悉的已知事物来认知他们不熟悉的事物。词汇向来被当成语言的建筑材料,一个人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语言,就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这样才能和别人成功地交流。根据学界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各年龄段的词汇量大体上可以描述为:1岁时词汇量在10个词以内;1岁~1岁半时为50~100个词;1岁半~2岁时为300个词左右;2岁~2岁半时为600个词左右;2岁半~3岁时为1 100个词左右;3岁~4岁时为1 600个词左右;4岁~5岁时为2 300个词左右;5岁~6岁时为3 500个词左右”。[1]儿童由于词汇不够,所以在现有的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时,就只有通过隐喻来用已有的词语谈论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这种借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儿歌中大量的隐喻性儿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借助语言工具把感知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婴、幼儿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都遵循着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几个发展阶段。认知科学家们一般认为,人类从婴儿期就开始有思维活动,3岁前儿童主要采用直觉行动思维,4~6岁幼儿主要采用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晚期始有逻辑抽象思维的萌芽。学龄前幼儿由于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不够,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他们自己创造的儿歌或成人给他们写的儿歌只有迁就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用他们熟悉的已知事物来介绍他们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儿歌中就不得不使用大量的隐喻。

二、当代儿歌歌词隐喻类型

隐喻理论认为,“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可以把隐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名词型隐喻、动词型隐喻、形容词型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五种。”[2]儿歌中的隐喻据笔者统计研究,大体有名词型隐喻、动词型隐喻、形容词型隐喻这三种。

(一)名词型隐喻

名词性隐喻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在隐喻中最常见,它是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直接将一事物(本体)说成另一事物(喻体),通常不用比喻词。名词型隐喻是儿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隐喻。它在儿歌语句中常充当主语、宾语。作主语的如:

(1)月亮妈妈又出来了,她一路寻找,顽皮的星星孩子。

(《月亮》)

(2)秋娃娃,好心肠,摘下树叶写信忙。

《秋娃娃写信》

(3)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小刺猬理发》

上面例句中的“月亮妈妈”、“秋娃娃”、“小刺猬”都在句中充当主语。作宾语的如:

(4)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摇篮》

(5)小燕子,真灵巧,身上带把小剪刀,上天剪云朵,下河剪水波。《小燕子》

(6)小乌鸦,穿黑褂,闭着眼睛说瞎话。

《乌鸦说瞎话》

上面例句中的“星宝宝”、“小剪刀”、“黑褂”都在句中作宾语。

(二)动词型隐喻

动词型隐喻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在语义上构成矛盾冲突,导致动词词义的转变,从而形成的隐喻。动词型隐喻在儿歌中的使用也不少见。如:

(7)草地上,花儿红。一朵朵,笑盈盈。

《摘花》

(8)小青蛙,登台了,月亮挂起大灯笼。

《青蛙音乐会》

(9)小水管,低着头,滴滴答答泪直流。

《水管哭了》

(10)石榴树,迎风摆。五月里,红花开。九月结出大石榴,笑出牙齿一排排。

《石榴》

(11)洗衣机,轻轻唱,妈妈今天洗衣裳。

《要给妈妈帮点忙》

例句中的花和石榴“笑”、月亮“挂灯笼”、小水管“流泪”、洗衣机“唱歌”,这些都造成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的矛盾,从而形成动词型隐喻。

(三)形容词型隐喻

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充当谓语的一部分,形容词型隐喻是指形容词与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在语义上发生矛盾,造成该形容词的语义发生转义而形成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一些能够亲身直接体验到的知识来理解较为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儿歌中形容词型隐喻使用较少。(12)六一的阳光红红的,六一的鲜花艳艳的,六一的歌声脆脆的,六一的欢笑美美的,六一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的节日甜甜的。(《我们的节日》)“六一的歌声脆脆的”,将悦耳动听的歌声说成是脆脆的,是将听觉与味觉沟通,“我们的节日甜甜的”,是把节日的愉快兴奋说成是甜蜜的,这是将情感与味觉相沟通。这些都是借助于隐喻,将不同领域的相似性展现出来。

三、当代儿歌歌词隐喻的特点及其原因

(一)儿歌隐喻思维带有明显的原始性

入学前的儿童年龄一般在2~6、7岁之间,这时的儿童对世界存在着混沌的认识,他们的隐喻性思维和原始人一样,大多是无意识的,非逻辑性的。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建立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之上,他们的认识具有浓郁的、神秘的、非理性色彩,即具有原始性。这种原始性具体表现为思维时不能脱离主观感受的制约,不能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中去认识事物,而只是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理解上,从而主客不分,自我中心。这使得儿童任意解释自然、安排自然,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和人们一样有生命、有感情,从而充满泛灵色彩。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反映在儿歌隐喻中,表现为儿歌中多使用比拟式隐喻,如本文3.1、3.2、3.3所举例子,这些例子就基本上全都是比拟式隐喻。比喻式隐喻也有使用,如“蓝天是摇篮”、“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刺猬,去理发”等,但比喻式隐喻的数量远远比不上比拟式隐喻多。儿歌中比拟式隐喻居多的现象,体现了儿歌歌词隐喻思维的原始性特点,这种原始性源于早期儿童思维的原始性,儿歌作者为了让儿童对儿歌喜闻乐见,不得不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因儿不得不采用了这种原始性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观点。

(二)儿歌隐喻的句法结构简单

儿歌隐喻的句法结构简单,表现为:一是多使用简单句;二是句中的修饰成分少。如:

(13)公鸡叫,太阳笑。太阳笑,天亮了。

《天亮了》

(14)马儿过山沟,碰见羊老头。

《十二生肖歌》

(15)小毛驴,耳朵长;大红马,耳朵短;大象耳朵像蒲扇。

《耳朵》

上面三首儿歌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使用的句子基本上都是简单句。第一首为主谓结构,第二首是主谓宾结构,都没有任何修饰语;第三首属于主谓谓语句,与前两首不同的是只是为主语加了定语,但依然属于简单句的范畴。儿歌隐喻的句法结构简单,与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学前儿童语言学的有关研究,学前儿童语法系统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相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首先是句型从不完整句向完整句发展。其次是先掌握简单句,后掌握复合句。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学前儿童主要使用简单句,发展的趋势是:简单句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发展,但总的来说,学前儿童使用的复合句比例较小。第三是从无修饰句向修饰句发展。儿童最初说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2岁半儿童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简单修饰语,3岁儿童已开始出现复杂饰语。正是由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导致了儿歌隐喻句中修饰成分少,简单句居多局面。[3]4.3儿歌隐喻名词型隐喻多,述谓式隐喻少述谓式隐喻指动词型、形容词型、副词型、介词型隐喻。儿歌中的隐喻多为名词型隐喻,述谓式隐喻少。在《字宝宝乐园——幼儿听读游戏识字》中使用了隐喻的77首儿歌中,名词型隐喻占到72首,动词型隐喻4首,形容词型隐喻只有1首,副词性隐喻和介词型隐喻没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儿歌使用词类频率的高低顺序等同于学前儿童习得词汇的顺序。有关学前儿童词类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一般是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植物、动物、人物等具体的名词。掌握名词后,学前儿童们其次是掌握动词,然后是形容词。至于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一些意义不实在的词,在学龄前儿童词汇中的比例较小,掌握得也最晚。好的儿歌当然要顺应儿童词类发展的规律,创造出儿童们喜闻乐见的儿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制约,正是导致儿歌中名词型隐喻较多,形容词型隐喻、动词型隐喻较少,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鲜见的原因。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手段。由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而儿歌中必须大量使用隐喻,以便让婴幼儿通过他们熟悉的已知事物来认知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另外,由于学龄前儿童掌握的词汇不够,掌握的词汇又以实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具体的名词居多,因而儿歌中的隐喻必须多为名词型隐喻,形容词型隐喻、动词型隐喻则较少出现。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了解与掌握儿歌隐喻的类型和句法结构特点,这对于从事儿歌写作乃至其它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应该是有较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的。

[1]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28.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9-60.

[3] 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5-96.

[4]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6-19.

[5]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15-18.

[6]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l.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6-9.

[7]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2):102-107.

[8]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隐喻转喻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7-12.

[9] 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9-12.

[1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8-23.

猜你喜欢

形容词儿歌隐喻
认识形容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形容词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