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儒法融通思想
——以"转关人物"为中心

2011-04-01

关键词:吴起法家管仲

马 腾

(中山大学 法学院,广州 510275)

论先秦儒法融通思想
——以"转关人物"为中心

马 腾

(中山大学 法学院,广州 510275)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管仲的思想是其实质依据,后来稷下学宫的《管子》将其文本化.李悝、吴起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杂家"尸佼曾为商鞅之师,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法家思想,亦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通."转关人物"的思想不但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且揭示了法家的"政治家"本质,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

法家;儒家;管仲;李悝;吴起;尸佼

一般认为,荀子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儒法直至汉代方得以合流.然而,儒法融通的思想早已在儒法"转关人物"身上体现出来.他们或为儒门弟子,或为法家始祖,或为杂家人物.其实,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划分固然有其思想内容上的根据,但是各种学说的广泛传播和交流渗透,使有些思想家或自辟源泉,或兼收并蓄,取舍、整合各种学说,从而形成某种兼具各个学派特征的驳杂思想.因此,对游移于儒法之间的一些转关人物,厘清其师承关系,探究其思想大旨,考察其与儒法思想的契合之处,有助于分析儒法法律思想的共性.

一、先秦儒法思想融通史——从管仲到稷下学宫之《管子》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它在一位先于儒法而兼具后来儒法思想特征的先驱——管仲的思想中体现出来.管仲先于儒家与三晋法家,兼具两家特点,又对战国法家影响颇深,似可从源流上佐证儒法同宗的命题.杨幼炯说:"欲知礼治与法治分化之思想过程,莫如以荀子与管子为中心.盖荀子代表礼治之终端,管子代表法治之始端.前者以儒家而近法家,后者以法家而近儒家."[1]由于政治生涯及其法家色彩的思想言论,管仲被司马迁列入法家行列.《史记.管晏列传.正义》引《七略》,谓"《管子》十八篇,在法家".后来的研究者也将管仲视为法家的鼻祖甚至"大宗",如梁启超说:"法家言,远祖周礼而以管子为继别之大宗,申、商为继祢之小宗,及其末流,面目大殊焉."[2]管仲思想实际上就是齐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胡适认为"所谓法家"即"实行的政治家".以此观之,管仲被列为"实行的政治家"当无异议,而且,这更揭橥"思想"的儒家与"实践"的法家存在着融通乃至合一的可能.

管仲重视道德礼义,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管子.牧民》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仲先于孔子,所言之礼亦是西周之礼.由于西周礼制实乃一个包罗万象的集道德、法律规则于一体的规范体系,因此管仲对礼的强调,包含对法律制度及秩序重要性的认识.而且,管仲非常强调社会物质基础.一方面,他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来分析法律实效性或守法前提的问题:"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管子.版法》)另一方面,他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将物质条件视为"礼节""荣辱"的基础.这既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观,也是法家功利主义的体现.管仲重视法令的实效性,而要保证法令的贯彻,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国语.齐语》).这种使人民"畏威如疾"的重刑论,与郑子产的"水火之论"以及后来法家的重刑主义如出一辙.

一般而言,《管子》是研究管仲思想的基本材料,其中某些话语属于管仲的思想已成共识,如以上引文.严格来讲,《管子》离管仲之时已颇久远,或被称为稷下学宫之"学报",[3]或稷下思想"杂烩"(郭沫若语),可以说是稷下学宫这一学术重镇的思想载体.虽然论者对《管子》思想的属性尚有争论,《管子》与管仲的关系也难有定论,但《管子》一书仍可笼统地称为"管子学派的著作"[4],是"黄老之学和法家相结合"[5]147.有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管子》一书包含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其书乃儒家而采法家之长者也,儒法道调和之作".[6]通观《管子》一书,礼法融合的思想贯穿其中.《管子.任法》云:"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离法而治则不祥."诸如此类表述不胜枚举,体现了《管子》兼用礼法、王霸融合的核心精神,[7]此二端均为儒法融合之迹象.不过,《管子》仍保持了对刑罚威慑力的审慎态度:"刑罚不足以恐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管子.牧民》)可见,《管子》并未像后来法家一样专任刑杀,而更强调人民主体性价值,近于孟子的"重民""顺民"思想.于是,如果说管仲的思想是儒法同宗的实质依据,那么后来的《管子》则将儒法融通的思想加以文本化、持续化,并以稷下学宫为依托扩大其影响,在这一学术重镇得以推衍阐发.以此观之,罗根泽强调管仲遗说存乎《管子》之中,相比"古史辨派"的伪书之说更为平恕.[8]368概言之,先秦思想先驱管仲的思想,与融合儒法思想的《管子》,分别代表着儒法融通思想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二、儒法师承关系考察——李悝、吴起"师儒任法"的转关意义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子夏氏之儒与子思学派的思想都与孔子学说有所差异,且具有后来法家思想的特点.[9]"法家始祖"李悝正是出于儒门,且直接师承子夏.《汉书.艺文志》中的法家类有"《李子》三十二篇",注曰:"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而儒家类又有"《李克》七篇",注曰:"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食货志》亦云:"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由此可见,"尽地力"乃是李悝政治活动的核心.而史书中的"李克"也以"尽地力"为政治举措.《史记.平准书》曰:"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货殖列传》又曰:"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无独有偶,商鞅既列入兵家又列入法家,可见一人在同一书中分列儒法完全可能,何况学派划分本来就有不同的标准与归类依据.李悝与李克为同一人,"悝克一声之转,古书通用,非误也"[10]153.这是近人崔适考证之结论.因此,李悝分列儒法的现象,恰好反映出李悝思想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出于儒门、师承子夏的学问背景使其思想带有儒家印记;另一方面,"富国强兵"的政治举措又使其思想呈现出法家特点.

李悝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他出于儒家,却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部法律——《法经》的缔造者,"律文起自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 (《晋书.刑法志》).《法经》具有划时代意义,只可惜佚失不传.然而,李悝定《法经》,"尽地力之教",其后商鞅之法以《法经》为蓝本.因此,在政治改革方面,李悝可谓商君之师,《法经》也靠商鞅以另一种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钱穆说:"人尽夸道教政,顾不知皆受之于李吴.人尽谓法家原于道德,顾不知实渊源于儒者."[10]264从法律继受的角度来看,即使李悝与商君因变法图强而被视为法家,却未必与"法先王"的儒家在政道上有根本分歧,只是由于丰富显赫的政治生涯而相比"祖述尧舜"的儒家更切实地强调富国强兵.沈家本说:"鞅之法,受之李悝.李悝之法,撰次诸国,岂遂无三代先王之法存于其中者乎?"(《汉律摭遗.自序》)因此,李悝之《法经》,商鞅之变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法律制度在先秦长期发展、递嬗的产物,从中亦必然地体现了儒法融合趋势.

李悝不仅为商君师,更为后世立法者之师.《唐律疏议》曰:"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可见,儒法合流的基础在李悝之时已初见端倪:作为儒门弟子,李悝撰《法经》、主变法,开法家改革之先河.综观后世立法,历朝历代之法典不都成于"儒者"之手吗?如陈群主持魏律,长孙无忌修订唐律,李善长据唐律而撰明律等都体现了这一规律.

吴起,"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事鲁君……遂事曾子"(《史记.吴起列传》).吴起不仅以曾子为师,亦以子夏为师.《史记.儒林列传》载:"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吴起学于曾子、子夏,与子思大致同时,共事鲁君,可谓既是同学又是同僚.有论者猜测: "吴起当初由魏入楚,即可能挟子思'干世之说'前往."[11]实际上,子思的学说亦近于法家.蒙文通说:"寻诸儒分为八之事,其一为子思氏之儒,儒之兼取法家,莫著于此."[5]234吴起与子思的同学同僚关系使他们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相通之处,这是子思学派具有后来法家色彩的佐证.同时,这也说明在求学于曾子、子夏之际,在与子思的交往过程中,吴起耳濡目染,秉承其道,对儒家学说当是熟谙于心.

吴起曾在与魏武侯的对话中,体现出他深谙儒家德治之论的一面.《史记.吴起列传》载:"(魏武侯)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在这段对话中,吴起向魏武侯阐明治国之道贵在修德于民,而不在诸如山河险要、地缘战略等地理因素和军事因素.如若统治者不修德重民,那么本国人民就尽如敌国之人.这种以民为贵、注重德化的民本思想俨然是儒家风格,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其师曾子后来与之断绝师徒关系,吴起也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法家的做派,但求学于儒门的经历仍使吴起的思想具有儒家德治论的基本特征.太史公曾感叹:"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史记.吴起列传》)这一带有儒家眼光的人物评价,恰恰反映出吴起从前期到后期,从原初思想到政治实践的重要转变.钱穆说:"孔子从正名复礼绳切当时之贵族,既不得如意.后之言治者,乃不得不舍礼而折入于法.是亦事势所驱,不获己也.且礼之与法者本皆出于纠正当时贵族之奢僭.李克(悝)吴起亲受业于子夏曾参,法家渊源断可识矣."[10]220这不仅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儒家分流而产生法家的思想史历程,也强调了李悝、吴起在这一历程当中的转关意义.

吴起在楚国的执政经历中,尊主卑臣,疏散贵族,精兵简政而尽地力,都是以富国强兵为旨归的法家行径.史书对吴起思想和实践的描述与评价,均展现他思想中所具有的后来法家"法""术""势"的基本范畴.《战国策.秦策三》对吴起的评语可算是一位法家人物的写照.《史记.吴起列传》称其"明法审令,损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这与重"法"派商鞅的做法毫无二致.《韩非子.和氏》曰:"吴起教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这体现了吴起对君权之"势"与驭臣之"术"的强调.据郭沫若考证,吴起之法与后来商鞅之法略同,故他断言"商鞅是受了吴起精神的影响",却也认为吴起本质是儒,"是一位真正儒家的代表".[12]看似矛盾说法,不正一针见血地指出吴起兼具儒法的思想吗?

三、儒法融通的另类形式——"杂家祖宗"尸佼的思想探析

尸佼的思想,主要参考清人汪继培《尸子》辑本.关于尸佼归于何派,一种观点认为尸佼并非儒家.刘向《荀子序》曰:"楚有尸子、长卢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尸佼归于儒家.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李贤注曰:"尸子,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作书二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

详细探析尸佼的思想,很难将其归为儒家.荀子始终秉承"仲尼子弓"之学,将孔子"正名主义"发扬光大,其"隆礼"之论对儒家思想体系的贡献颇为重要,但仍无法被宋儒视为正统的儒家人物,甚至被郭沫若称为"杂家的祖宗".以此标准衡量之,尸佼只能归为杂家,是真正杂家的鼻祖:"尸佼年代较早,开创杂家学派.《广泽篇》的说明宗旨,树义如此明确;足为后来的杂家视为准则."[13]164

班固谓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汉书.艺文志》).尸佼指出,儒、道、名、墨各自创立学说,为鸱张门户而彼此相否定,背后原因是这些学说都囿于一端.具体而言,在"去私"的观念上,儒道名墨的主张可以获得统一.因此,尸佼批判各家出奴入主,主张摒弃一端之见,归于"一实":"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若以班固"杂家"之说考察尸佼之学,可以发现,他既吸收了各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又不拘囿于某一家的学术立场,打破学派界限,总摄各家大旨,符合"杂家"的学术思想特征.金德建的研究强调了尸佼学说与《荀子.解蔽》《吕氏春秋.不二》的共通性,强化了尸佼学说杂家色彩的结论.[13]164-169

一般认为,《尸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他家思想.考察《尸子》可以发现,儒家孔孟之学所极言的重要范畴在尸佼的学说中闲见层出.《尸子.君治》曰:"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仁义是君王安身立命以至安邦定国的重要原则.《尸子.四仪》曰: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可见,尸佼所言"四仪"之"仁""义""忠""信"均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他篇目中亦强调"仁恕",重视内心修养,均符合儒家的特点.其中,尸佼尤其重"义",以形象的比喻强调其统率地位:"十万之军,无将军必大乱.夫义是万事之将也.国之所以立者义也,人之所以生者亦义也."这不仅与儒家贵义之说相通,也与墨家所言"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相类."正"在《墨子.天志上》篇作"政".孙诒让案:"意林引下篇'正'皆作'政',二字互通.'义者,正也',言义者所以正治人也."[14]

《尸子》一书的儒家思想成分,亦可从尸佼对儒家言论的频繁引用略见一斑.如《尸子.处道》引孔子言:"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又云:"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这些都体现了他对儒家道德教化一义的因袭.此外,《尸子》下卷载:"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诗诵书,与古人谋.'"这体现了他对儒家"法先王"、重诗书的肯定.尸佼还引孔子与子贡对话来强调先王"尚贤"之功:"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尸佼不仅深通儒学精义,还兼取儒家后学支流.《尸子.君治》中有孔子和子夏的一段对话:"孔子曰:'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知之矣.'"这体现了尸佼对儒家君民关系论的尊奉.因此,有论者认为尸佼学于儒家,《尸子》在学术上的若干重要观点源自子思学派.[15]

尸佼也持法家刑名之论:"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尸子.分》)这与《管子.白心》"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如出一辙.法家刑名之论是孔子正名主义在政治法律观上的新时代转向,尸佼讲"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尸子.发蒙》),上承儒家正名主义,又以"用贤""明分""赏罚"诸论加以诠释.《尸子.发蒙》谓"审名分,则群臣之不审者有罪",正契合法家"循名责实"之术的宗旨.[16]尸佼讲"刑罚者,民之鞭策也"(《后汉书.虞诩传》注),又言"为刑者,刑以辅教,服不听也"(《北堂书钞》四十三),大有统合儒家德教与法家刑治的旨趣.[17]

《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曰:"名佼,秦相商君师之."《史记.孟荀列传》则引刘向《别录》曰:"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这两段材料均反映了尸佼与商鞅从思想到实践的紧密联系.可见,尸佼不仅以"杂家之学"将先秦儒法思想融合,而且作为商鞅之师(或"客"),对商鞅变法也全程参与,这对后来法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不无影响.以李悝为师,商鞅深通儒家之学,也谙晓博通诸家学说之意义.商鞅初见秦孝公,重自贬损也好,窥探君意也罢,竟能先后说之以帝道、王道、霸道,其对诸家学说的运用亦可谓炉火纯青.甚至有人认为商鞅之重法农战只是"一时之利",变法成功之后必然走向礼治.[18]商鞅学问之博杂,或许正是他后来频繁与尸佼谋事划计的内在原因吧.无论尸佼是否出于儒门,就《尸子》一书观之,尸佼综合儒法,既秉承儒家正名说、仁义观、君民论,又持法家刑名论与赏刑观.这不仅佐证了儒法的源流关系,还以"杂家"的方式将儒法思想融会贯通.

四、余 论

儒家与法家,在先秦时代即已经在德治与刑治问题上有所分歧并相互批判.至于秦汉,儒法思想在治国方略及具体问题上总是各执己见,如西汉盐铁会议.这种对立甚至在儒法合流后仍一直延续,形成"儒法斗争主线说".[19]其实,孔子对注重法律、强调改革的早期法家是不怀偏见的,更曾称赞过管仲之仁与子产之道.实际上,法家就是在逐于气力的时代以富国强兵为根本目的主持变法的人物,如李悝、吴起者,均受儒家之伦而为王者之师.章太炎认为:"原法家者本来自儒家出."钱穆则认为诸学派均起源于儒家:"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20]故法家也源于儒家:"李克著法经,吴起偾表徙军辕以立信,皆以儒家而尚法."[8]158他的主要根据除师承关系外(儒家-李悝、吴起-商鞅)[8]264,还有儒法思想本质的共性:"守法奉公,即是孔子正名复礼之精神,随时势而一转移耳."[8]264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确是对儒法对立这一观念的反思与矫正,尤其是在政治法律观上,儒家正名主义及复礼都是诸子法律思想的源泉.后来法家与儒家针锋相对,然而,在世之显学的儒学气息中孕育出来的法家思想,其注重法律制度的精神与君主专制理论,均可从儒家正名主义、宽猛相济、隆礼重法的法律观中寻得其原貌.因此,儒法两家法律观的共性就不仅因缘于学术渊源和师承关系,乃至身兼儒法的"杂家"现象,更是其法律思想的内在融通.[21]

儒法两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而且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这应从法家的"政治家"本质来理解.除前文所述胡适的观点(将法家视为"实行的政治家")外,章太炎也说: "法家者流,则犹通俗所谓政治家也."[22]杨宽说: "法家实即政治家."[23]冯友兰也认为:"韩非及其他法家其实都是政治家,并不是法学家."[24]秦汉以后,有不少政治家,如汉之公孙弘、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一方面因其学问思想而被视为硕学通儒,另一方面因其政治举措而被视为法家人物.其实,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先秦就已埋下种子,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孔子,其学说豪言"焉用杀",而一旦身居司寇之位,七日而杀少正卯.诚如马作武所言:"先秦法家除韩非外,几乎都是在各国或主政或变法的政治人物,而儒家等学派则主要是以学者的身份出现.一旦儒家踏上政治的舞台,执掌统治的权柄,以其政治哲学的本质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摇身一变而为'法家'只能是惟一的结局.孔子做司寇便杀少正卯即是例子,而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历史更是无数次演绎和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普遍规则."[25]可见,儒法思想的融通在形式上往往体现为一种身份载体上的兼容.前期法家人物或者儒法转关人物的思想及实践,正是后来历代政治文化中儒法融通人物的思想及实践的预兆.以"转关人物"为中心研究儒法融通思想史,更从一个侧面昭示着儒法法律思想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统一性.

[1]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4.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7.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18.

[4]张岱年.齐学的历史价值[J].文史知识,1989(3):8-10.

[5]冯 契.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蒙文通.古学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87:306.

[7]胡家聪.《管子》中"王、霸"说的战国特征——兼论《管子》并非管仲遗著[J].管子学刊,1992(3):10-17.

[8]罗根泽.罗根泽说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马 腾.子夏子思之学与法家思想的融通[J].青年科学, 2009(6):53.

[10]钱 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邓建鹏.楚地心性学与郭店儒简[J].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1(2):24-37.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6-527.

[13]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1982.

[14]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193.

[15]魏启鹏.《尸子》与子思之学[C]//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36-641.

[16]马作武,马 腾.申子刑名论与任法观发微[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09(1):147-162.

[17]林俊宏.《尸子》的政治思想[J].政治科学论丛,2000 (12):45-46.

[18]钟 泰.中国哲学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9.

[19]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8-41.

[20]钱 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

[21]马作武,马 腾.儒法法律观的融通[C]//霍存福,吕丽.中国法律传统与法律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455-461.

[22]章太炎.章太炎学术论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245.

[23]杨 宽.杨宽古史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32.

[2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57.

[25]马作武.中国法治的原罪[C]//中国文化与法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2-88.

On thought of similarit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Fajia in Pre-Qin dynasty-centered on transitional figures

MA Teng
(School of Law,Sun Yat-sen Univ.,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Fajia is historically termed"Confucianism and Fajia derive from the same source"which manifested itself first in Guan Zhong and was brought down to text inGuan Ziby the Jixia Academy.Li Kui and Wu Qi learned Confucianism and practiced Fajia thinking, marking the turn of Confucianism transforming to Fajia.Eclectics Shi Jiao,the teacher of Shang Yang,featured Confucianism with Fajia,also proving the merging of the two thoughts.The concept of such transitional figures not only confirms the birth of Fajia from Confucianism,but also reveals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Fajia,which helps explain the paradoxical thoughts of people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law culture of China.

Fajia;Confucian;Guan Zhong;Li Kui;Wu Qi; Shi Jiao

1671-7041(2011)02-0045-05

DF082.2

A*

2010-11-23

广东省2007年度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82001)

马 腾(1985-),男,广东汕头人,博士研究生;E-mail:mt1985@tom.com

猜你喜欢

吴起法家管仲
吴起“求变”——县域发展导向“高质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管仲买鹿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