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艾滋病研究进展*

2011-04-01李立辉郑世民

动物医学进展 2011年5期
关键词:艾滋病传染性淋巴细胞

景 龙,李立辉,郑世民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RNA反转录为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并长期稳定表达[1]。慢病毒包括灵长类慢病毒和非灵长类慢病毒[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反转录病毒慢病毒亚科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免疫器官结构改变及免疫功能缺陷,研究表明,自1981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该病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1982年9月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S)正式命名[3]。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迄今感染人数已超过84万。AIDS已成为人类第四大死亡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动物艾滋病开始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目前报道的动物艾滋病有猴艾滋病、猫艾滋病及牛艾滋病,马传染性贫血因其与人AIDS发病过程相似,对马传染性贫血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猴艾滋病(SAIDS)

1983年,Henrikson等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野外饲养的恒河猴发热,此后从病猴体内分离得到病毒,现已从不同品种的猴体内分离出多株病毒,各病毒毒株间在结构和致病性上均存在差异。

1.1 病原

引起猴艾滋病(SAIDS)的病原体有猴艾滋病D型逆转录病毒(SR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前者与人兔疫缺陷病毒(HIV)和SIV无相关性,因此,通常倾向于将其归入动物艾滋病相关病[4]。

1.1.1 SRV SRV属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D型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 nm~130 nm,由糖蛋白囊膜包裹,对乙醚敏感,浮密度为1.16 g/mL~1.18 g/mL。有5个血清型:即SRV1、SRV2、SRV3、SRV4和SRV5。其中SRV1~SRV3已完成分子克隆及核苷酸序列测定[5]。

1.1.2 SIV SIV与HIV亲缘关系近,两种病毒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与HIV-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70%[6-7]、属慢病毒亚科,病毒颗粒呈管形,中心对称,直径100 nm~120 nm。病毒核心呈圆柱状,外部包膜具有突出结节。

1.2 流行病学

1.2.1 SRV流行病学 不同血清型的SRV流行具有地方区域性,只有猴与猴间直接接触才能完成病毒传播,病毒主要存在于唾液,在猴与猴间发生撕咬时,含有病毒的唾液经伤口传播。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和胎盘传播,此外,兽医人员使用的注射针头也是病毒传播途径之一。6个月至2岁半的猴最易感染。

1.2.2 SIV引起的猴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目前SIV在猴群中的传播方式尚未明确,推测可能是经亲昵接触及性接触传播。

1.3 发病机制

卢耀增等[8]通过SIV感染猕猴,进行猴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猴感染SIV后,病毒进入CD4+T淋巴细胞复制释放,血浆病毒含量升高,随后抗SIV抗体含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数减少。感染后2个~3个月,血浆病毒含量略下降,CD4+T淋巴细胞数回升,淋巴结生发中心细胞增生,淋巴结表现增生病变。潜伏期血浆病毒含量较低,CD4+T淋巴细胞数减少,抗SIV抗体含量上升,机体内病毒与免疫系统发生强烈反应,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发挥3种作用:①免疫复合物与C3及颗粒白细胞抗体沉积于小血管,导致小血管炎;②病毒血症与免疫复合物共同刺激小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释放内皮素;③上述反应单独或共同发生,造成脏器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在脑、胃肠道、心、肾、眼球及气管;④诱发自身免疫。SAIDS时期,血浆病毒含量再度升高,CD4+T淋巴细胞数迅速下降,抗SIV抗体含量趋向高水平,猴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及内皮细胞自身抗体含量仍处于高水平,自身免疫反应见于淋巴组织细胞大片免疫杀伤及淋巴组织耗竭,猴体重明显下降,消瘦,最终衰弱而死亡。

感染SIV猴淋巴结病变与人艾滋病淋巴结病变基本相同,比较发现,两者同样具有增生、退化及耗竭变化,而一些重要病变也相似,如免疫球蛋白沉着、中期滤泡副皮质和生发中心消失及淋巴组织耗竭[9-12]。

1.4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SAIDS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体表淋巴结病;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皮肤多发性脓肿及坏疽,皮疹,纤维瘤(卡氏肉瘤)等;唾液腺炎,口腔溃疡,坏死性齿龈炎,坏疽性口炎,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心包炎,心肌炎,肺炎,间质性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等循环呼吸系统症状;脑膜炎/脑炎,肌炎,关节炎等神经肌肉关节系统症状;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乃至肾小球硬化症等泌尿系统症状;骨髓炎,骨髓增生和脾肿大等造血系统症状。

2 猫艾滋病(FAIDS)

猫艾滋病(FAIDS)是由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引起的危害猫类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第一株FIV由Pedersen N C等[13]从一群发病家猫中分离获得。经试验验证,FIV具T淋巴细胞嗜性,因此命名为猫嗜T淋巴细胞病毒(FT LV),后来重新命名为FIV。2002年3月22日,第一个用于预防猫艾滋病(Fort Dodge Animal Health公司生产)的疫苗被美国农业部(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批准进行商业生产和临床应用。

2.1 病原

FIV为单股RNA病毒,外部有囊膜包裹,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粒子,成熟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毒直径105 nm~125 nm,具有囊膜纤突,病毒核心由锥形壳围绕一个电子致密的偏心拟核构成,在核心壳和病毒外膜内侧的颗粒状物之间有一多边的电子疏松间隙[14]。病毒RNA基因组全长约9.4 kb,具有典型慢病毒结构特征,除结构基因gag-polenv外,还有6个小开放阅读框架,他们与病毒基因表达、复制有关[15]。

2.2 流行病学

FAIDS呈现地方性流行,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流行,呈世界分布。流浪猫是高危群体,流浪猫与家养猫的感染率在日本为19∶1,北美洲为7.2∶1;雄性猫感染率通常比雌性猫高2倍以上;猫感染FIV年龄在几个月至18岁,4岁猫感染几率较大,10岁猫发病几率较高。由此得知,猫感染FIV后可经历多年潜伏后发病。研究表明,撕咬经唾液及血液是FIV传播最主要途径,雄性与雌性猫交配未发现FIV传播,同时也未见FIV的垂直传播。FIV具有高度种适应性,不感染其他动物及人类。

2.3 发病机制

FIV诱导的免疫缺陷为慢性进行性过程。Taniguchi等发现,猫在无症状带毒期,淋巴细胞对Con A母细胞化反应明显降低,而后进一步下降,到FAIDS阶段几乎完全缺失。CD4+T淋巴细胞亚群选择性消耗是FIV诱导免疫缺陷的基础,导致感染FIV猫T淋巴细胞功能衰竭,伴有机会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Torten等发现,感染FIV猫免疫缺陷还表现在对T-依赖免疫原抗体反应呈进行性下降,非T-依赖抗体反应正常。

2.4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FAIDS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厌食,不食,贫血等全身性症状;口腔炎,齿龈炎,牙周炎,扁桃体炎,舌溃疡,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炎症反复发生或持续存在,顽固难治;鼻炎,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头歪斜,颤动,持久性舔唇,易怒,攻击人畜,不怕寒冷,脑膜脑炎及脊髓炎等神经症状;眼部疾病,外耳道炎,皮肤慢性感染,皮炎,脱毛以及螨病等被毛及感觉系统症状;关节肿胀,僵硬,跛行及腰痛等运动系统症状。各种肿瘤及继发感染。

3 牛艾滋病(BAIDS)

牛艾滋病(BAIDS)是由牛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972年首次在美国患淋巴细胞增生症的奶牛白细胞中分离出BIV,当时认为是一种类似绵羊Visna病毒的慢病毒,称为牛Visna病毒及Maedi病毒。1987年,研究证实BIV在抗原性上与人HIV相关,将其命名为牛免疫缺陷样病毒。

3.1 病原

BIV为单股RNA病毒,直径110 nm~130 nm。

3.2 流行病学

BIV自然传播方式尚未见报道,牛群中感染率高达69.2%,可与牛白血病病毒、牛肉瘤病毒混合感染。

3.3 发病机制

BIV可选择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对B淋巴细胞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尽管循环系统中B淋巴细胞总数正常,但IgG含量却升高1倍以上。病理学涉及各组织器官慢性炎症、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3.4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BAIDS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性淋巴细胞增生,淋巴结病,进行性虚弱和消瘦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转归于死亡。动物艾滋病与人艾滋病一样,潜伏期长,病程缓慢,预后不良。目前尚无特异预防及治疗方法。

4 马传染性贫血(EIA)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与人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猫免疫缺陷病毒、牛免疫缺陷病毒同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慢病毒,可引起马属动物以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及贫血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马传染性贫血病(Equine infectious anemia,EIA),临床表现为高热稽留或间歇热,黄疸,贫血,出血,浮肿,消瘦及心脏衰弱等症状。目前,世界各大洲均已发现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存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

5 结语

1983年,法国科学家首先证实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16],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T4淋巴细胞,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崩溃。抗HIV药物体外筛选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HIV及T细胞系统。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条件相对宽容的反转录病毒代替HIV进行筛选[17]。近来,SIV[18]模型已成功用于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抗AIDS药物和疫苗效果评价、组织特异性疾病发病机理探索以及病毒传播机制研究等方面[19-20]。国内已有学者将SIV模型系统用作抗艾滋病药物筛选、病原学及AIDS疫苗的研究[21]。慢病毒也可应用于真核基因表达的转移载体,Susan L等[19]构建双启动子自我失活载体研究干扰素激活反应元件(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ISRE)的作用机制,为同一组织出现复杂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有力工具;中国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DLV)是我国自行研制,也是目前世界惟一大规模应用的慢病毒疫苗,揭示该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及减毒机理对研究HIV疫苗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学者对DLV和野毒诱导机体的体液、细胞免疫做了大量研究,发现两者分别在马体内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差异,并推断这样的差异可能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相关[22-23]。通过对动物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研究,探究人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艾滋病药物及疫苗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动物实验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 刘吉宏,李 峰,郝子悦,等.慢病毒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2):64-67.

[2] 尹春光,杜立新.慢病毒载体构建策略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2):72-75.

[3] 姜 源,徐德启,邹爱华.艾滋病[M].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122.

[4] 张守印.动物艾滋病及相关病[J].兽医大学学报,1992,12(2):99-107.

[5] Thayer R M.Sequence re1ationship of type D retro-virus which cause simia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J].Virology,1987,157:317.

[6] Chakrabarti L.Sequenc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from maqaqu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human and simian retroviruses[J].Nature,1987,328:543.

[7] Chen Z W,Luckay A,Sodora D L,et al.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2(HIV-2)sero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distinct HIV-2 genetic subtype from the national ran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ed sooty mangabeys[J].Virol,1997,71:3953.

[8] 卢耀增,吴小闲,秦 川,等.猴艾滋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初步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22-23.

[9] Stracuchen J A.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M].In:Stracuchen J A.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he lymph node.Derceld and Ruttenberg Cancer Center,Mount Sian School of Medicine New York,1998:51-63.

[10] M uller J G,Stahl-Henning C,Rethwilm A,et al.Morphologic alterations of lymph node and thymus during the early course of SIV infection of rhesus monkey s[J].Verh Dtsch Ges Pathol,1991,75:102.

[11] Lopper S,Saucer V,Muller J G,et al.Early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T cell in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rhesus monkeys[J].AIDS Res Hum Retrovirus,2000,16(7):689.

[12] Said J W.Lymphoreticular system[M].In:Nash G,Said J W.Pathology of AIDS and HIV infection.Philadelphia:Sauders W B Com,1992:35-57.

[13] Pederson N C,Ho E W,Brown M L,et al.Isolation of a T-lymphotropic virus from domestic cats with an immunodeficiency-like syndrome[J].Science,1987,235:790-793.

[14] 于 力.猫免疫缺陷病毒和猫艾滋病[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92(4):166-169.

[15] 殷 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13-927.

[16] Zhou T,Xie L.Progress in HIV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 RT Is)[J].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2004,39:672.

[17] Naidu Y M,Kestler H W,Li Y,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infectious molecular clones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MAC)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 pe 2:persistent infection of rhesus monkey s with molecularly cloned SIVMAC[J].Virology,1988,62:4691.

[18] Edg hill S Y Y,Aldrich K,Zhao J,et al.Effects of intestinal survival surgery on systemic an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s in SIV-infected rhesus macaques[J].Med Primatol,2002,31:313.

[19] Sauermann U.Making the animal model for AIDS research more precise:the impact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genes on pathogenesi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SIV-infected monkey s[J].C Molecular Medicine,2001,1:515.

[20] 卢耀增,吴小闲.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模型的建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994(2):94.

[21] Susan L,Semple R,Kristofer S,et al.Targeted expression of two proteins in neural retina using self inactivating,insulated lentiviral vecto rs carrying two internal independent promoters[J].Mol Vis,2007,13:2011.

[22] 林跃智.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疫苗免疫保护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23] 朱振营.EIAV弱毒疫苗株和强毒株诱导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差别[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猜你喜欢

艾滋病传染性淋巴细胞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