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与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2011-03-31

关键词:功利性功利物质

李 艳

审美与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李 艳

审美与功利的关系一直是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使艺术形成产业化运行,也使艺术、审美、功利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笔者从审美与功利的关系角度考察人类艺术的发展,在总结原始艺术和经典艺术阶段中审美与功利关系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艺术产业构成了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审美;功利;艺术;经济;艺术产业;关系;阶段

二、审美超越物质功利基础的经典艺术阶段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科学、宗教、伦理道德等领域中分离出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以带给人审美愉悦为目的的超功利精神活动,也就逐渐摆脱了对于物质功利基础的依附,成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对于物质生产和功利满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特殊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进入文明历史以来直到20世纪中叶的艺术发展叫做“经典艺术”阶段,其典型特点是审美的超功利性得到了充分确立,构成了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美学史上,审美的超越性曾经被赋予过不同的含义,但其实质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对物质功利需要的超越上,包括康德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的观点,也是在经典艺术发展的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试图给审美与功利之间划上一道明确的界限。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其他判断相区别的根本问题是“质”的问题,“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4]。而“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提出,更是标志着追求“纯粹艺术”的顶峰。此外,在美学领域内,克罗齐、贝尔等人也纷纷强调:“美”就是艺术绝对的自我目的,艺术不应该服从审美之外的其他任何目的。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看,“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反对把艺术看作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要求人们承认艺术具有不以外在目的为转移的内在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强调艺术具有自身价值的同时,它又把艺术的目的与人类追求的其他目的割裂开来,从而把原本与人的生活不可分离的艺术,变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孤立之物。杜威曾指出:“一旦某件艺术作品获得经典的地位,它就或多或少地与它的生产所依赖的人的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当艺术物品与产生时的条件和在经验中的运作分离开来时,就在其自身的周围筑起了一座墙,从而这些物品的、由审美理论所处理的一般意义变得几乎不可理解了。艺术被送到了一个单独的王国之中,与所有其他形式的人的努力、经历和成就的材料与目的切断了联系。”[5]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对“纯艺术”的追求使得艺术日益成为脱离生活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导致艺术的发展陷入某种片面局限的状态之中,难以真正融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内在发展的动力。

三、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相结合的艺术产业阶段

20世纪中叶,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后不久,艺术产业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并同时使审美与功利的关联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相结合的阶段。虽然在以审美超越功利为主的经典艺术阶段,已经蕴含着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相结合的某种倾向,但当时用于享乐和装饰的奢侈品生产还只是为少数人所享用。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奢侈品变成了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得到、而且可以得到的消费对象。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不仅可以用机械化手段大批量生产,而且可以以最便捷、最廉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复制,这一变化使艺术品成为大众消费的普及对象,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品开始作为商品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的时候,艺术家主要是直接通过出卖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换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时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的结合还是简单的、个别的、偶发的。艺术产业的形成,使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扩大为一个产业群的复杂网络,这就导致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从原本只属于个体主观愉悦的情感判断,转变成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依据。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较,艺术产业阶段上的审美与功利的关联明显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征:

首先,与原始艺术阶段不同,艺术产业中的审美不是直接依附于物质功利基础的,具体表现在:艺术品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审美方面的超功利精神需要。例如,无论我们是在电影院里还是在电脑上或是在各种手持移动终端上观看电影,也无论为了看这个电影我们需要交多少的费用,我们在观赏这部电影所产生的精神性审美愉悦在本质上是不同于吃、穿等功利需求的满足所带来的生理性快感的。所以,这与原始人在创造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处处联系到物质功利需要的满足是很为不同的。

其次,与经典艺术阶段单纯强调审美的超功利性、甚至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不同,在艺术产业中,这种超功利的审美又可以通过经济活动间接地带来功利性的后果,因而无法与功利性方面的考虑截然分离。在艺术产业中,艺术品在具有超越物质功利基础的审美特征同时,又可以通过产业化的经济活动,间接地实现和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功利性需求。由于艺术作品不能直接满足功利方面的物质需要,所以我们不会在实用方面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实存,但它却可以通过市场流通转化为货币,再通过货币来实现我们在功利方面的物质需求。可见,艺术产业中的审美一方面具有超越功利基础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是以经济价值的实现为直接目的,可以带来功利性的后果,从而体现了它不同于原始艺术和经典艺术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此外,还需要对艺术产业中经济和功利的关系进行一下简要的说明。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经济”主要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以货币价值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所谓“功利”则主要是指那些能够维持人们的肉体生命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然而,部分地由于把“utilitarianism”(效用主义、效益主义)翻译成“功利主义”的原因,“功利”概念已经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其实,这种对“功利”概念的扩大化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在美学领域内。若是把精神生活中对人们“有用”的东西也宽泛地理解为“功利”,那么“审美超功利”的命题也就不能成立、甚至无从谈起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的财富数值一般是以货币量来表现的,所以经济活动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和目标,就是通过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大的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利润)。当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赚到一定数量的钱之后,首先会用这笔钱为自己购买满足自己的物质功利需要的生活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旨在赚钱的经济活动可以说就是一种功利性的活动),也可以把这笔钱用来满足自己在其他方面如从事科学研究、获得审美愉悦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旨在赚钱的经济活动就不能再像前一种情况那样说成是功利性的了)。毋宁说,在后一种情况下,经济活动虽然还是旨在赚钱,却有可能最终是为了满足超功利的精神性需要而从事的;因此,如果我们把“功利”限定于满足物质性需要的范围,这种经济活动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功利性活动了。

综上所述,审美依附于功利基础的原始艺术阶段、审美超越并相对独立于功利基础的经典艺术阶段、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密切结合的艺术产业阶段,构成了审美和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尼采曾提出:“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6]。今天,面对艺术产生的发展,则需要用审美的眼光考察经济,用经济的眼光考察艺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艺术产业中审美、经济、功利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冲突,对于如何协调艺术产业中审美与功利、功利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2][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4.

[3][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108.

[4][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5][美]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赵登荣,等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00: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J50

A

]1001-6201(2011)04-0244-03

一、审美依附于物质功利基础的原始艺术阶段

2011-01-18

[责任编辑:张树武]

艺术产业是一种以审美为主导的特殊产业。艺术产业中所涉及的艺术,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实用艺术,它既不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主要目的,也不同于传统的经典艺术,而是一方面具有审美的超功利特征和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与经济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并间接地带来功利性后果。这样的发展趋势,使艺术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更广泛地深入人类的现实生活,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从审美与功利的关系角度考察人类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审美依附于功利基础的原始艺术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审美超越并相对独立于功利基础的经典艺术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密切结合的艺术产业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实践说认为功利先于审美,人们只有首先满足了物质上的生活需求,才有可能进一步从事审美和艺术活动,也就是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人自身的生活以及他所生活的周围世界,最终都是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作品;人们从自己的这些劳动成果中看到了自身智慧、才能和力量的表现,在首先满足物质功利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出了一种由于看到实现了自己的创造性自由而引起的精神愉悦,这种愉快就被称为美感。正是这种依附于物质生产劳动及其成果的审美感受,构成了原始艺术的产生动因。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论述原始艺术的性质时也指出:“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2]可见,“以有意识的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3]。例如,原始洞窟壁画虽然从绘画角度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它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表现美,而是与原始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和功利需求直接相关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原始艺术的发展阶段上,审美因素是直接依附于物质功利基础的。

猜你喜欢

功利性功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特长班”该少些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