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
2011-03-31徐敦广
徐敦广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
徐敦广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声乐界有关“民族声乐”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存在。对民族声乐阐释的不足,原因在于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会造成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停滞。“缘情”是民族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寻求符合不同民族审美习惯的情感方式,注重演唱主体的情感传递,情感原则中蕴涵伦理内涵等几个方面,作为语言美学、技术美学、原型美学的民族声乐,应该将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美学的复归。
民族声乐;缘情说;美学复归;审美通识
民族声乐是用民族语言及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进行歌唱的表演艺术,是不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艺术载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歌唱艺术,其艺术风格和大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显然,用中华各民族语言和音乐进行歌唱表演,并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都可称之为中国民族声乐。但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表演形态丰富多彩,有民间唱法、传统唱法、现代唱法、流行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等等。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民族声乐博大精深,是世界民族声乐最耀眼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实中有关“民族声乐”的讨论一直存在,很多人对民族声乐的理解很模糊,而模糊的原因在于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确定,这又会造成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受限。当代民族声乐最独特的美学价值何在?面对西洋唱法和流行音乐的挑战,这是我们当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民族声乐审美的“缘情说”
“缘情说”本是中国古典的诗学传统,在此借用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探讨,却是再恰当不过了。当代民族声乐与我国艺术美学的传统一致,都很强调情感为上的审美原则。《乐论》中记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也就是说,声乐发源于人的情感,而声乐的具体表演,展示的是人的不同的情感,围绕情感大做文章,这是民族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一方面,传统诗词受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又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诗词的抒情越来越精致形式化,逐渐与广大的群众相脱离。文人诗词多用典故,时间一久,抒情的传统变为了书斋里的“情感抒发”,自然不能达到让众人“抒怀”的目的。人们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自然会去寻求其他方式,声乐的兴起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声乐艺术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功能:既可以作为欣赏,陶冶听众的情操,又能给主唱者心灵以洗涤。所以,新时期以来的民族声乐才能脍炙人口,喜闻乐见,且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缘情”具体表现在何处?
第一,寻求符合不同民族审美习惯的情感方式。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虽然仅仅一百多年,但丰富的底蕴确实值得认真思考。有的民族生性豁达,音乐情感则大胆奔放;有的民族俏皮幽默,声乐表演则跳跃活泼。这些声乐艺术形式都是最有感染力的表达。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以及艺术遗产必然形成民族歌曲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语言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赋予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征,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情感时,必须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民族风格,突出其特色,缘情的含义正在于此。
第二,演唱主体的情感传递。既然是缘情,其丰富的情感来自何处?一方面是民族声乐作品自身的情感魅力;另一方面,更是表演主体的情感传递。在具体的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主体的多重换位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从欣赏者,到创作者,再到表演者,主体的投入应该一边展示,一边讲述,感情有放有收,声情并茂,心中有意。
第三,情感原则中的伦理内涵。音乐表现情感,这一传统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文化的沉淀。从音乐美学史的历史发展来说,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很大。孔子主张给“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诗三百”早期都是有旋律唱出来的,而端庄严肃的风格是声乐的最初规范。在世界范围内,更早期的音乐都在宗教的笼罩之下,譬如,欧洲的教堂直接催生了声乐的发展,而近代以来的中国声乐,也是从教会音乐学校开始的。但是,孔子使声乐完全打破了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赋予了道德含义,这是中国的审美习惯。
实际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一直存在着情感原则是否重要的争论。譬如说,早在《荀子·乐论》里就提出了以“理节情”说。荀子认为,音乐本身具有娱乐作用,人的本性是“多欲”,追求声乐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但是,他还认为,声乐的最终本质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表现,但人的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比起孔子,荀子对待情感仿佛更宽容些。
如果视野更开阔些,就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净化说”和“宣泄说”之辨。亚里士多德指出,声乐可以模拟人的各种感情状态,而且声乐具有这种能力的原因在于它同人的情感一样,都是一种运动过程。所谓“净化”,就是声乐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慰藉,从此平静而安详,陶冶了心灵。当然,好的音乐不仅有道德教育作用,还有娱乐作用,可以使人们在闲暇中享受精神方面的乐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得到极大的美感。
举个例子说,情歌在我国民族声乐中品种丰富、分布广泛、价值较大。但以传统的音乐伦理来审视,这些音乐格调不够高,会激发人们内心的欲望,从而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今天,却正是这些具有较好艺术形式的情歌,滋养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历史差距决定了声乐艺术的不同,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民族声乐来自于我国传统的民歌和曲艺,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个性,作为表现艺术的民族声乐,其表现方式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因此具有韵味独特的鲜明特点。
总的说来,民族声乐艺术既要有音色美感,又要有深厚的情感,即“声情并茂”。缘情,则道出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也道出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期待和要求。
二、民族声乐的审美通识
民族声乐首先是一种语言美学。声乐虽然是以节奏与旋律为主,但由于民族声乐的歌词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推敲,因此,同样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第一点——审美通识。歌词是作者抒发情怀的文字表述,最具情感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歌词就是一首歌的情感灵魂的载体。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特征,汉语的发音规律,决定了汉语是世界上最独具特点的语言,在歌唱中每个字的发音与它表现的内容与情感密切相关。“根据歌唱美学的观点,歌唱艺术音响的音韵美是人的嗓音歌唱发声的音色美与乐音歌唱的声腔旋律美相结合的产物。而歌唱语言的语音声响信号则包含在人声嗓音歌唱的音乐声响之中。这就使得歌唱语言的语音声响成为歌唱声响音韵美的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1]这一点,与拉丁文或意大利文是完全不同的。欧式语言的音节多且长,注重节奏,连音破读重音复杂,音律美感最佳,与之相比,汉语在歌词吟唱方面是存在劣势的。然而,在千百年来的流传中,民族声乐融入的经典歌词,也存在发音规律。如李清照词牌《声声慢》中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牌原是唱出来的,而这些富有韵味的汉语,需用心体会才能知晓其中节奏与韵律的技巧所在。此外,汉语也有自身的可视觉优势,偏旁部首,简繁搭配,呼气、送气均与之相关。因此,民族声乐力求逐字逐句唱得准确,由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咬字吐字各有特色。譬如说,通常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吐字结实有力,演唱节奏欢快,而演唱情绪热烈的歌曲时,吐字较快、敏捷,又字字清晰;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时,咬字则应柔和、连贯。此外,在我国许多民歌中及创作歌曲中,可以看到许多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这些衬词在演唱中不仅能体现浓厚的民族音乐风格,而且,又能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为演唱者提供了根据情感需要,控制声音强弱以及音色的亮、暗,借此来提高声音感染力的空间。
其次,民族声乐是一种技术美学。所谓技术美学是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不同,民族声乐对演唱技术的要求很高,且追求发音的精确与科学。“声乐技术,从自然现象看,是人体声带受振后,从喉咙发出声音的一种工艺操作。但是,把它作为一门艺术表现手段进入到人文视野后,就具有了生命的活性,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主观反映相结合的事物。这种声音,也就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界的声波,而是蕴含了物质和精神交融内蕴的审美对象。”[2]我国民族声乐在现代发展中借鉴了美声歌唱方法。“美声唱法”(BelCanto),其含义是优美的歌唱,实际上是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民族民间歌唱艺术,而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运用也完全依照严格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由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民族声乐作品的调性发展极为丰富,多转调,结构庞大,音域较宽。对比之下,我国早期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演唱,而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则在高音区运用了假嗓演唱。但是,这种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实现歌唱共鸣,使民族唱法更加技术化。
再次,民族声乐又是一种原型美学。民族声乐艺术汲取了许多民族审美的原型在其中,一首歌曲的背后蕴藏有大量的文化含义,在这里,传统原型的意义大于个人的创造性。譬如说,情歌中男女调情的模式,是少数民族积淀多年的模式,展现的是集体无意识的满足。
三、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传达
无论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为何,归根结蒂也要落实到具体的歌唱表演中才能实现,审美过程表现于欣赏者和表演者之间。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既需要直觉感悟,也需要理性修养,就像前文所述,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情感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演唱者在技巧运用、感情抒发以及现场发挥等方面的相互配合,而其中情感的表达最能渲染气氛,它是联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是表演行为中的点睛之笔。”[3]譬如说,民族声乐毫无疑问地要去追求音色之美,也就是要对声音进行审美。然而,我们不要忘记,音色的美感是以人类的生理感受为基础的,通过心理起作用,而且要受到文化价值观的约束和规范。这一系列的审美传达必须同时要考虑到。遗漏或忽略任何一项因素,都会影响准确的审美传达,更不要说引起听众的共鸣或喜欢了。我国当代的民族声乐吸取了大量美声唱法的技巧,尤其是高音领域的拓展,而以往的民族声乐中在此领域积累的技巧并不是很多,这也是民族声乐学习最容易进入误区的地方。很多学习者片面追求生理练习,如控制气息、横隔膜的升降、声带的肌肉群等,这些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声乐是一门艺术,而非工匠。过于依赖这些发声技巧,会使声音失去美感。准确的发音是会了,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鲜活的感染力的丧失。其实,这一点,宗教音乐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在教堂的人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练习,然而,由于信仰带来的宗教情感充盈心中,唱出的圣歌自然能让人泪流满面,极富感召力,尽管宗教情感并不是人人拥有,但至少说明美感的重要性。好的声乐作品可以调动起人们的相关经历和内心体验,产生一种共鸣。如何提高歌声的美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的表演审美实践,歌唱家们把作品的思想情感融入有形的声音中,获得声音质感优美、抒情、连贯的歌唱声音。歌唱的情绪越真实,情感越深切,歌声的美感就会越强。民族声乐的审美传达,首先是表演者领悟艺术的美感,再借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获得美妙的歌声。因此,只有生理和心理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歌唱的情感美、声音美。可以说,歌唱之美是歌唱者声音条件、审美修养、科学方法的完美统一。
四、民族声乐的传统与非传统因素
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一直是遵循传统与非传统交替更生的节奏。传统包括传统歌词、传统曲调与传统唱法,而非传统因素包括个人性的独创,西洋美声或流行音乐的有机融入。譬如说,“缘情”是指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姿多彩的抒情形式,背后积淀的是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可以说,当代民族声乐的抒情更多的来自民族的审美传统。“中国传统声乐表演美学既很重视表演技巧,也非常重视艺术表现。传统唱论中的唱歌兼唱情与声情并茂,琴论中的体曲之意、悉曲之情,得之心而应之手,都是主张把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起来的至理名言。”[4]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民族声乐的传统性因素,主要是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从歌词、曲调到演唱者,都有预先的审美判断,而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听众得到美感,传统既是共有的,也是独特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听众的审美情绪和审美体验。声乐艺术讲究捶打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每一个画面意境都是一种情绪体验的感觉和表现。在这个过程里面,传统审美与个人独创的关系最为重要。演唱者的个性发挥不能脱离原创,又要在原创的基础上升华,要把无声的词曲变成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美的声音、活的形象。个性发挥的是哪一部分呢?具体说来,是歌唱者的审美感觉、思维、情感体验,以及歌唱者的性情气质、声音特色等等。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民族声乐绝不能为了个性发挥而发挥,这种发挥应该是潜移默化地完成,如果抛掉原创而任意发挥,则是压倒了传统,审美就无法实现。
五、结 论
总之,古典诗学范畴的“缘情说”也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而情感原则正是民族声乐最突出的特征。前文提出,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缘情”的底蕴丰厚,方式自然也多种多样。因此,寻求不同民族的风格进而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主要的途径,而作为民族声乐的表达者,如何将情感原则内化为自身且准确传达出来,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民族声乐艺术存在一定的审美通识,它包括语言美学的歌词曲调、技术美学的歌唱发音、原型美学的传统模式等方面,而这些审美通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现和认知。无论如何,蕴涵诸多传统性因素,又吸纳了诸多非传统性因素的民族声乐艺术,必然会积极地走向一条美学复归的道路。
[1]刘大巍,夏美君.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J].黄钟,2000(2):69.
[2]韩勋国,庄虹子.声乐技术心理调控与审美感受的哲理思辨[J].黄钟,2006(3):134.
[3]张拜侬.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因素[J].交响,2004(4):70.
[4]赵青.牢牢把握声乐表演艺术再创作的审美原则[J].音乐研究,2001(4):85.
On the Return of Contemporary Folk M usic
XU Dun-guang
(College of Music,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re has been the discussion on folk music inmusic field.The inadequacy of interp retation of folk music is due to the inaccurate defini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folk music,w hich may lead to the stagnation of folk music.“Emotion p roduction”is themost p 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folk music,w hich includes emotion manner,emotion transmission and ethic connotation.
Folk Music;Theory of Emotion Production;Return of Aesthetics;Aesthetic General Know ledge
J607
A
1001-6201(2011)04-0136-04
2011-05-0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专项课题(GLA102046)
徐敦广(1964-),男,辽宁本溪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