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
——论德莱塞笔下“美国梦”的嬗变

2011-03-31车俊思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美国梦

车俊思,程 力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
——论德莱塞笔下“美国梦”的嬗变

车俊思,程 力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德莱塞作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作家真实地描绘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图景,尤为重要的是,德莱塞对价值判断与信仰判断的前瞻性探索唤醒了人们对博爱、美与知识等人类最高价值的关注与追求,并在现代话语中得到了理论上的阐释。另一方面,在探索美国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的过程中,德莱塞把握住了成功的模式、社会变化的模式,从而为我们洞悉工业化语境下“梦想成真”的机会与途径开辟了一条捷径。

美国梦;价值观;文化;消费意识形态;嬗变;德莱塞

南北战争后,随着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美国从传统的和谐、民主、平等、进步的农业文明理念逐渐向崇尚实用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工业文明价值理念转变。伴随这一转变的是新兴消费意识形态开始产生影响并逐渐占了上风,“美国梦”的精神也随之被物欲极度膨胀的人们扭曲为“追逐金钱和财富”的梦想。德莱塞的作品《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正是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的产物;但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德莱塞第一部作品《嘉莉妹妹》(1900)至最后一部作品《斯多葛》(1947)的另一主题却是作家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理性的探索中将工业化语境下的“美国梦”升华至对博爱、美与知识等人类最高价值的探寻与追索。

一、嬗变的历史必然

众所周知,“美国梦”是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尽管众多历史学家与社会学家对“什么是美国梦”观点不一,但一般而言,“美国梦”包含下列几个要素: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的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1]这些要素与历史密不可分,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因此,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赋予了“美国梦”更多的内涵。

1620年9月,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冒险横渡浩瀚的大西洋,梦想着在“新大陆”这块净土上建立起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在人间的理想王国的时候,“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渴望成为“美国梦”的内涵。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多是欧洲的弱势者。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格外强烈,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内涵。

早期的美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凭借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土地”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诚实加勤奋”就可致富的“梦想”。

但是,随着美国工业化前进方向在南北战争前后在全国确立以后,大量农村人口及移民涌向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化步伐迅速加快,科学技术广泛普及,社会动荡不安,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及主体心理与行为发生断裂性的变化。[2]这一宏观社会背景的递变,无疑为“美国梦”的嬗变构成了历史依托。

处于美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面对着的不再是对“宗教自由”、“政治平等”的强烈要求或对“土地”的征服与占有,他们面对着的是城市空间背景下的生存挑战以及城市赋予人们的巨大的物质诱惑。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生产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贪欲,传统清教主义的“勤奋”、“节俭”、“朴素”等思想被个人奋斗、崇尚机遇、发财致富、享受物质生活等价值观念所取代,消费主义逐渐占了上风。“美国梦”这一源于欧洲清教徒的理想信念也在普遍的拜金主义思想中逐渐被演变为变了味的“美国梦”——“追逐金钱和财富”的梦想。

德莱塞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这样一幅物欲横流的社会图景;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读到了德莱塞在崇尚享乐与挥霍的现实洪流中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思考、对提升人类精神修养的真诚呼唤。

二、“美国梦”新的内涵

德莱塞在作品中对人们崇尚金钱、追逐享乐、挥霍消费作了细腻生动的描述,充分展示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抗拒的穿透力。需要说明的是,出身贫寒的德莱塞也曾象嘉莉一样,向往富贵的物质生活,无法抵制奢华的诱惑,而另一方面,理智的、一直在探寻生命意义地他却不能认同物质生活背后工业化社会的价值体系。[3]182故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名利双收的喜剧明星嘉莉还是大名鼎鼎的金融家柯帕乌,他们在获得物质成功后似乎并不幸福,他们依然在孜孜以求着什么。从作家为主人公编织的命运结局与精神救赎的途径来看,德莱塞笔下人物的思想性远比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丰富深刻得多。

马丁·伊登与盖茨比的命运结局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压抑之感;读者也没有在字里行间窥见到作家为主人公冲破悲剧性命运模式而流露一丝希望之光。他们的个人主义奋斗在物质层面上是成功的,这一点与嘉莉和柯帕乌是类似的,但他们的奋斗在精神层面上却是悲剧性的、破灭的。德莱塞的作品则不同,早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中,德莱塞就发出了“难道说一个人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这样的困惑,而这一困惑恰恰折射出他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思索、精神指归的探寻,确定了他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一面[3]181。故而,便不难理解在德莱塞作品中反复跳跃着对人物命运归宿的类似定位。

早在《嘉莉妹妹》中,作家便为主人公指引了一条具有现代个人主义价值观内涵的未来人生之路。他借人物艾姆斯之口为嘉莉指明如何有意义的生活:“要为多数人服务;要心胸宽大,富有人情味,那么您就必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4]同样,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对他人不择手段的柯帕乌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竟然还念念不忘他很早以前在心中萌生的计划:建立一所专为穷人治病的医院。

柯帕乌建立一所医院的心愿终于由他的最后知己白丽尼斯替他实现了。不难发现的是,一直在追寻生命意义的德莱塞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探寻投射到了女主人公白丽尼斯的身上。在柯帕乌的心中,白丽尼斯就是美与精神力量的化身:在所有人当中,“只有她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仅是热情和智慧,而且带来了美丽以及与创造性思想有关的灵感。”[5]240印度法师对“博爱”的阐释使她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省:“一个人一定要为着她自己外的一些事情而活着,一定要做一些可以满足许多人需要的事情。”[5]398她过去对上流社会所报的野心,现在在她看来只不过是肤浅而已:“她感觉到需要找一个有社会价值的职业,而不是为个人追求一个安全的社会地位”[5]400。

从嘉莉的“要为多数人服务”到柯帕乌的“为穷人治病的医院”及白丽尼斯的“一定要做一些可以满足许多人需要的事情”,这些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反映出作家德莱塞在人生哲学上的困惑:一方面,他思想中有对现实的“机械论”哲学观、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的认同;但另一面,他也认识到,柯帕乌身上的那种曾经令他着迷的个人主义与追求生活美以及追求人类最高理想的艺术家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读到了如上述叙述声音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的义务、个人对集体及社会的义务,而这恰恰在现代话语中得到了理论上的阐释。

战后,面对盛行于西方社会的享乐主义以及人们对“道德灰色”的崇拜,爱因·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新个体主义”价值观中强调,一个有理性和自尊,珍视自身价值的人绝不会沉溺于自身的欲望和幻想来生活,“他不会脱离某种关系来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不能毫无联系地去追求任何欲望。”毕竟“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孤岛上。”[6]217纵观20世纪以来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的嬗变过程,可以发现:“以往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权利或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反,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原则占据了现代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重心,个体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公共利益的融合成为了它们共有的理论倾向。”[6]218很显然,德莱塞的思想动向与上述理论倾向一脉相承。

如上所述,德莱塞作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一幅崇尚拜金主义的社会图景,并表达了他对人们过分物质化价值追求的否定,尤为难得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对美的关注不仅唤醒了我们对提升精神价值的认识,也使得德莱塞在前瞻性的探索中将工业化语境下的“美国梦”升华至对博爱、美与知识等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

因此,尽管德莱塞的哲学思想时有矛盾,但他作品的整体基调却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截然不同,至少他的人物在人生探索方面带给了读者形而上的理性思考。

三、实现梦想的机会与途径

富兰克林的故事是典型的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也是“美国梦”获得实现的雄辩证明,他的《自传》是18世纪美国的历史。他认为:“美国是一个机会极多的国家,只要兢兢业业、经营适当,便能成功。”他指出,“一个具有中等能力的人,可以为人类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美德是成功的先决条件。”[7]从他的《自传》及1748年写的《给年青商人的忠告》中的观点,不难发现,富兰克林所说的“美德”主要包含诚实、勤劳、节俭与守时。而德莱塞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富兰克林所倡导的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诚实加勤奋”似乎已不足够;要想获得成功,人们更需要拥有的是与社会变化及成功的模式相符合的能力与智慧。

以嘉莉为例,嘉莉最终的成功不是靠制鞋厂女工的辛勤与节俭,而是凭借自身的坚强、努力与天赋,在艺术之路上获得了成功。

《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同周围的人一样,把挣钱看做理想,把财富看做一切。不难理解,对于这样一个既没有一门特殊技能也没有任何艺术才华却又把财富看做最高理想的年青人来说,他自然会紧紧地抓住与有钱的亲属接触的机会以及亲属们给他提供的与富人接触的机会。

对比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与《美国的悲剧》,我们发现:作家都是以来自下层的普通人作为中心人物,讲述他们为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苦苦挣扎的故事。嘉莉作为一名女子,成功了,她的成功之路是艺术;而只能靠家庭关系创造机会才可能出人头地的克莱德到头来却失败了。这一对比显示了作家在判别各种社会力量并把握它们,进而把它们与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所进行的努力探索,暗示出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背景下,成功的机会在减少。

在“欲望三部曲”的主人公柯帕乌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凭借“诚实加勤奋”而实现梦想的美好品质,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不择手段”、“冷酷无情”,尽管他的聪明才智与旺盛的精力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柯帕乌破坏了社会准则,但他在物质上获得了成功,他成功的道路是贸易和金融,特别是与投机和操纵市场相关联的金融领域。美国作家法瑞尔指出,德莱塞的著作在美国文学中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在探索把握在美国社会中起作用的社会力量的过程中,德莱塞把握住了成功的模式、社会变化的模式及美国命运模式随着社会力量与社会规律的作用而展开的方式。”[8]322因此,他的作品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工业化语境下“梦想成真”的机遇与途径具有启示性。

四、伦理道德的力量

尽管德莱塞深受斯宾塞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接受了机械论的观点,他主要的道德立场是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在小说中贯彻的是一种非道德的漠然主义[3]182,但正如奈格对他的评价:“他接受自然‘科学’机械论,用它来代替传统的个人和道德责任观点,但他对这些传统观点又颇为肯定。”[9]因此,德莱塞笔下的人物行为便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家表现了人物对伦理道德的越界行为;另一方面,他也展示给读者伦理道德对人物行为的抑制力量。正是这种抑制力量的作用,读者得以欣赏到众多人物各具特色的多面性。

以柯帕乌为例,当他准备为一所大学的巨型望远镜做捐赠时,他想到的是凭着这个好名声,在伦敦、纽约等地方为他的芝加哥企业筹款。结果如他所料,这位精明的金融家充分利用了人们所赞许的慷慨大度的捐赠者的美名,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有一副拥有幸福家庭的正人君子的形象,柯帕乌刻意避免自己与白丽尼斯的亲密关系被暴露,以至于乘船回纽约或去伦敦的时候,他们特意分船而行。

德莱塞笔下的这一形象印证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狭义功利主义者的态度,韦伯认为,对狭义功利主义者来说,富兰克林全部道德的态度都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莱塞用艺术手段生动而准确地再现了社会变迁的语境下“美国梦”追逐者的功利与虚伪的一面。

女主人公艾琳似乎为了爱情敢作敢为,坚定不屈,但当柯帕乌一而再、再而三地移情别恋的时候,作家意味深长地叙述道:“难道这是报应吗?如果艾琳真正迷信或者信仰宗教的话,如果她了解《圣经》,她也许会引用《新约》上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10]德莱塞的伦理道德倾向不仅在此处映入读者的视野,在艾琳以后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中也一再发生着作用。

同样,嘉莉也饱尝了传统道德的制约力量给自己心灵上带来的不安。那来自她良心中的声音就是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它促使着嘉莉对自己先后委身的两个男人都提出正式结婚的要求。

如上所述,德莱塞笔下的人物在追逐各自梦想的过程中,似乎都在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支持与认可,反之,便会受到法律、良心或舆论等方面的惩罚。这再一次体现了面对战后人们对“道德灰色”的崇拜,爱因·兰德所持的观点:“人生活在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因此,“他不能毫无联系地去追求任何欲望。”[6]217

德莱塞的人物行为方式具有分裂性,精神世界呈现复杂性,这一事实暗示出作家德莱塞的信仰判断具有矛盾及动态发展的特征,显示了他在摸索前进中的认知取向,而这应该与他个人生活阅历的变化与不断的人生探索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所揭示出来的现实在伦理上、社会上或文化上都非常重要。

结 语

德莱塞的作品《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的创作典型地反映了美国大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冲突:他们既有对金钱与财富的欲望,又有在物质成功后对美和精神的不懈追求;他们既有世俗的一面,又有超越世俗功利的一面,这主要应归因于矛盾的德莱塞既是一位斯宾塞主义的机械论者,又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3]183。而德莱塞在编织人物追逐梦想的命运时,也表现出他对“变了味”的“美国梦”所持有的否定态度,尽管“从一开始,德莱塞就是他书中的人物,那些人物的理想与欲望也是德莱塞的理想与欲望。他们的已变了质的美国梦,从一开始就是他的理想……”[8]310但德莱塞的伟大之处却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他对生命意义的不尽探寻及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得以使德莱塞对新现实的价值判断与信仰判断超越了时代的脚步,从而在理性的探索中将工业化语境下的“美国梦”升华至对博爱、美与知识等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他对生命意义的真挚探寻及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还使得德莱塞在探索把握在美国社会中起作用的社会力量的过程中,把握住了成功的模式、社会变化的模式,从而为我们洞悉工业化语境下“梦想成真”的机会与途径开辟了一条捷径。

[1]范先明.“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07(7):61.

[2]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4.

[3]车俊思.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沉思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潘庆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30.

[5]西奥多·德莱塞.斯多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6]杨明,张伟.20世纪以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嬗变[J].江海学刊,2008(4).

[7]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214.

[8]龙文佩,庄海骅.德莱塞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蒋道超.消费语境下的越界和抑制[J].外国文学评论,2001(1):55.

[10]西奥多·德莱塞.巨人[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1:231.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Dream from Dreiser's Perspective

CHE Jun-si,CHE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Dreiser's wo rks lies in the fact that he has painted a vivid picture fo r us in w hich a majo rity of peop le believed American Dream was no mo re than a pursuitof materialwealth and extravagance;butmore impo rtantly,D reiser's forward-looking exp loration into value judgment and belief judgment has awakened peop le to human highest values such as universal love,beauty,know ledge etc.Besides,in the p rocessof exp loring social forces that had p layed a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Dreiser grasped the pattern of success and social changes,thus left us a short cut to finding the chances and paths to“a dream come true”.

American Dream;Values;Culture;Consume Ideology;Evolution;D reiser

I106.4

A

1001-6201(2011)04-0120-04

2011-04-26

车俊思(1968-),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程力(195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德莱塞嘉莉美国梦
复盘式婚姻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从《嘉莉妹妹》看女性的成长历程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嘉莉与珍妮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做人做事要力戒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