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茶叶技术推广的形势与任务
2011-03-31钱敬智
钱敬智
(安徽省广德县茶叶站,广德 242200)
茶叶一直是广德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受到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茶叶技术人员根据形势要求,积极推广各项适用技术,茶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然而我县也和其他茶区一样,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茶叶生产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茶叶产销形势与技术推广任务都有较大变化。现就我县不同阶段茶叶生产的形势与任务作一简要回顾,并略谈当前茶叶产销形势下茶叶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
1 广德县茶叶生产60年简要回顾
60年来,广德县茶叶生产可以划分为明显不同的三个阶段,茶叶技术推广的工作任务也随着产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第一阶段:1950~1980年,面积扩大期,其特点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这一阶段茶叶生产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种植、垦复茶园由政府主导,强行推动。1950年全县茶园面积约100hm2。1953年县政府成立茶改会,管理茶叶生产及收购(主任由县长担任)。1955年成立茶叶专卖机构,加强对茶叶生产的领导。1955~1959年,每年垦复茶园33hm2左右;1958~1959年开辟新茶园133.3hm2,兴建了国营县茶场。1960年茶园面积为420hm2,产茶125t。其后由于自然灾害及文革影响,茶叶发展缓慢,1970年茶园面积571hm2,产量223.5t。上世纪70年代,县农业局设立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多经股,有技术干部5人。根据形势要求,每年新辟茶园约66.7hm2,特别是1975年冬1976年春开辟新茶园466.7hm2,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至1980年,全县茶园面积1666.7hm2,产量达500t。
但由于这一阶段属于集体经济性质,茶农缺乏生产积极性,茶叶技术难以推广,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另外,由于长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产品单一,全部生产炒青茶,质量差。1980年我县茶叶均价一般在2元/kg左右,产值100多万元。
第二阶段:1980~2000年,经营转变期,其特点是市场导向、探索调整。上世纪80年代初,茶叶生产形势有了较大变化:集体经营改为个人承包,统购统销改为自产自销,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我县根据茶叶生产形势变化,调整了工作任务:稳定茶园面积,开发名优茶生产。从1982年开始,在南部山区推广“龙井”、“云雾”,在中北部茶区推广“碧螺春”、“翠柏”等名优茶加工技术;1988年,研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德名茶——“太极云毫”,当年获得省级名茶称号;其后,大力推广本县名茶,并于1991~1995年参与“宣城地区名优茶研制与开发”项目,进一步规范制作技术,扩大产区范围,名优茶产量与产值迅速提高。
1987年,伴随机构改革,多经股改为多经站(有茶叶技干4人),划归农技推广中心专业站。技术推广的方式也在进行探索调整。上世纪90年代,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鼓励技术人员围绕自己的业务,尝试技物结合,改变单纯技术指导为产前、产中、产后多方面服务。1995年茶叶站从多经站划出,次年即根据名优茶加工需要,尝试引进、代销名优茶机械、制茶专用油等生产资料,并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其后每年推广应用小型茶机50台左右;同时开展名优茶代购代销服务,每年为偏远山区茶农代销名优茶约500kg;1998年筹资兴建了茶叶冷藏保鲜库,每年为茶农、茶商保鲜名优茶8000kg。至2000年,茶叶站与基层茶企、茶农、茶商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服务关系。
由于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同时开展,促进了茶产业特别是名优茶迅速发展。2000年我县名优茶最高价达200元/kg,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000hm2、1500t、2000万元。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产业优化期,其特点是优质安全,节本增效。进入21世纪,市场要求茶叶经营者在追求高产、高效目标的同时,必须兼顾优质、安全。内销方面,由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十分重视茶叶的质量安全,对安全、优质茶叶的需求逐年增长;外销方面,国际市场对茶叶的农残要求极其严格,规定了许多数量指标,不得超标。茶企、茶农要把改善品质、生态、安全放到首要位置,确保茶叶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同时要应用最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高效目标。
茶叶站根据产业优化形势需要,围绕安全、优质、高效开展各项工作:
(1)区域布局优化:一是南部山区大力开发名优茶生产,以杨滩乡五合村、东亭乡阳岱山村、芦村乡同溪和桃山村为名优茶基地,加工“太极云毫”扁形茶系列,同时执行有机茶标准;二是中北部大宗茶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淘汰一部分丘陵平畈区的低效茶园。以东亭高峰、士节枫树岭为优势区域,扶持规模茶场、龙头企业,改善厂区环境,更新加工设备,实现区域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三是良种茶园开发集中成片,形成产业集中区(66.7hm2以上)。
(2)茶园管理优化:2002年开展无公害茶园宣传、试点,其后在几个千亩以上茶场建立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均按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标准管理,茶叶质量安全有了保证。现有10余家企业获得无公害、有机茶产品认证,认证面积1000hm2(分散管理的茶园虽然达标但缺乏申报主体);2003~2005年,我县茶叶技术人员参与宣城市农委“全国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3)茶树品种优化:在稳定面积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效、良种茶园,淘汰低效、低质茶园。从2001年就提出要求,发展新茶园必须选择国家级、省级无性系良种且适合本地种植、加工、销售名优茶的树种。丘陵平畈区茶籽点播的非良种茶园,如效益低下,可逐步淘汰。目前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近667hm2,其中安吉白茶400hm2,2015年良种比例要达到40%以上。
(4)名优茶比例优化:增加名优茶生产,提高茶产业效益。南部山区全部生产名优茶,重点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管理技术,确保名优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中北部丘陵平畈区主抓优质,进一步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春季尽量生产名优茶及内销炒青茶,夏秋季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销茶(炒青及珠茶)。努力提高名优茶产量与产值。
(5)加工技术优化:推广机制名优茶,淘汰手工制茶。我县中北部茶区2000年基本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南部山区逐步推进机械化进程。我们在比较偏远的名茶产区(杨滩乡五合村、东亭乡阳岱山村),通过宣传、示范,采取大户建厂或多户联合的方式,逐渐形成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加工点;同时我们向消费者推荐机制名优茶,使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机制名优茶现已被生产者、消费者双方认可。其外观明显好于手工茶,内质也比较稳定,便于经销商批量购买;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茶成本。
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为2400hm2、1535t、6190万元。其中名优茶395t,产值5450万元。
2 目前茶叶技术推广的形势与任务
目前,茶产业继续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小企业特别是分散的茶农户在茶叶产销竞争中尚存在一定困难。于是,企业联合或兼并、茶农户组成合作社,形成了合力,扩大了规模,扭转了被动局面;国家也十分重视茶企规模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依托各种项目资金,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因此,今后几年茶产业可视为规模提升期,其特点是组织合并、规范管理。
茶叶技术人员应结合当前新形势、新要求,其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茶企、茶农做好服务,二是为政府部门当好参谋。
2.1 做好服务 技术人员继续开展产业优化各项工作,并从推广适用技术延伸到促进企业升级。
2.1.1 坚持技术推广 技术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满足茶农对常规技术应用、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需要,必须长期坚持深入茶区,了解并解决茶农遇到的技术难题。
2.1.2 改进工作方法 首先建立示范区、示范点,以点带面,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他们将各项技术措施推广到茶场和茶农户;其次,在茶叶生产季节,开展适用技术讲座、印发文字与图片资料、现场操作示范、制作视频光盘等多种宣传指导形式,提高茶农生产技术水平;第三,及时总结各地高产、优质、高效经验,向周边茶区推广,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整体水平提高。
2.1.3 转变服务方式 茶叶站技术人员每天接触和了解茶叶产销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茶农生产需要、茶叶市场变化,便于开展产前、产后服务。技术人员根据自身条件,帮助茶叶协会、合作社以技物结合的服务方式,促进茶产业发展。
2.1.4 加快企业升级 技术人员应当及时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茶产业的优惠政策,帮助茶企争取项目扶持,扩充硬件设施,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规模做大做强;根据茶叶产销需要,组织召开茶叶协会、合作社主要成员会议,交流经验或信息,促进单位之间、成员之间的产销合作。
2.2 当好参谋 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国内外茶产业发展动态,掌握本县茶叶产销情况、茶农实际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为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以改善茶产业产销环境。
目前我县茶农积极发展茶产业,并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后劲不足的状况,比如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滞后,良种茶园比例偏低,茶企规模提升缓慢等。因此建议:
2.2.1 优化产销环境 首先,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奖励与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我县对茶叶质量获得安全认证、茶叶商标获得国家许可、在指定范围购买茶机的企业或个人、对茶场规模达到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均由县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奖励或补贴。随着县域经济飞跃发展,地方财力显著增强,今后可以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补贴、奖励范围,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示范。如选择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茶农合作社,针对其品牌的整合与宣传,标准化厂房的建设,清洁化生产流水线的设备添置,百亩、千亩良种茶园的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其次,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县内茶叶市场建设,为茶农和茶商创造交易条件;在县城桃州镇扩建茶叶市场,工商部门参与管理,维护经销商与消费者双方利益,形成名优茶集散地;第三,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应建立企业信誉等级,当信誉良好的企业扩大再生产时,简化程序,及时给予贷款支持;第四,名优茶企业应提高品牌形象。包装方面,各品牌茶叶由前期至后期,分别使用高中低档包装,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宣传方面,广德名优茶具有外形好、内质优等诸多特点,茶叶站吁请县属各单位特别是农业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并将“太极云毫”确定为礼品茶,借以提高该茶的知名度。
2.2.2 加强技术力量 目前茶产业多为私营经济,茶农积极主动学习生产技术,技术推广作用十分显著。而技术人员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创业致富项目、组织企业间交流合作、疏通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农业部门都应配备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机构、技术人员。如果机构设置不完善,技术力量不足,所谓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与措施,只能纸上论说,难以具体落实。
2.2.3 保障专项经费 茶叶站面临众多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其中许多茶农仍然需要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培训、学习。我们既要掌握茶产业最新动态,选择有用信息,通过印发资料及时传达;又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建立示范区、示范点的方式予以推广普及,每年应根据推广内容,安排专项经费。如果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只能写写信息材料、工作汇报之类,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所幸的是,我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方财力明显好转,专项经费逐步安排,茶叶产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