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1-03-31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33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到反复损害,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的一种慢性疾病[1]。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故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西医学对该病的诊断较先进,但治疗方法相对比较局限,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特色,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多,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2]。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断治疗CAG的进展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CAG在中医学中主要归属于“胃痞”的范畴。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如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下伤中,邪气内结于中焦,妨碍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发生胃痞。2)饮食不节,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酿成食积、痰浊,郁久化火伤阴,使胃体枯萎;②过食辛辣,湿热积结胃腑,耗伤胃阴,不能濡润胃体而致枯萎;③过食生冷,寒湿伤中,中阳不振,胃体失于温养而致萎。还有部分常服寒凉清胃药,损伤中阳而导致胃痞[3]。3)七情失和,如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或者忧思伤脾,脾胃受损,运化不力,胃失和降,发为胃痞。4)久病素虚,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均可导致脾胃亏虚,胃失和降,形成胃痞。
若日久不愈可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发生吐血、黑便,甚至积聚(如胃癌)等变证。
2 辨证论治
2.1 胃阴不足[4-5]症状: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食欲不振,食后胃脘痞胀,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处方:益胃汤加减。用药:太子参30 g,麦冬15 g,枸杞子15 g,知母9 g,石斛15 g,白芍20 g,莱菔子15 g,炙甘草6 g等。中成药:沙棘颗粒等。
2.2 气虚血瘀[6]症状:病程日久,胃脘部隐隐刺痛,固定不移,面黄、神疲、纳谷不香或食后痛甚,或吐血、黑便,舌苔薄白,舌质淡,有紫斑或瘀点,脉细涩。治法:益气活血化瘀。处方: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9 g,半夏9 g,丹参10 g,檀香10 g,砂仁9 g,莪术10 g等。中成药:安胃片、胃复春等。
2.3 脾虚湿热[7]症状:胃脘痞闷隐痛,神疲乏力,不思饮食、时有嗳气,口干或口苦,但不多饮,大便不爽或稀溏,舌苔黄腻、舌质淡或边尖红,脉细弦。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清化。处方:参苓白术散合香连丸加减。药用: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炒薏苡仁15 g,黄芩10 g,白花蛇舌草15 g,煨木香6 g,黄连9 g等。中成药:胃康舒等。
2.4 肝胃不和[8]症状:脘胁胀满疼痛,情志不遂时尤甚,矢气则舒,嗳气频作,纳差,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疏肝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柴胡12 g,白术15 g,白芍18 g,川芎6 g,香附24 g,枳壳9 g,白花蛇舌草15 g,炒麦芽15 g,炙甘草6 g等。中成药:舒肝片、胃复胶囊等。
加减:以上气郁甚者加佛手、香橼皮、厚朴、炒枳壳、麦芽;嗳气甚者加旋覆花、降香等;胆汁反流者加金钱草、郁金等;泛酸甚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等;夜寐不佳者加合欢皮、夜交藤等;如有出血者加白及、三七粉等;腹胀痛甚者加砂仁、大腹皮、佛手、枳壳;热甚者加蒲公英、黄芩、黄连等。
3 治法
3.1 温润并进[9]CAG病情缠绵,迁延不愈,脾胃虚弱是其根本,临证以健运脾胃,滋养胃阴并进。胃阴亏乏,无以濡润者,用甘寒养阴或酸甘化阴法,如《类证治裁》云:“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白芍、石斛、扁豆;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石斛、当归、白芍;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10]方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中阳不振,失于温养者,用甘温养阳法,常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等甘平微温之品以健运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生脉散等。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石斛滋养胃阴类药时,参入益气温阳的黄芪,意在“阳中求阴”,使“泉源不竭”;在用黄芪、人参补中温阳类药时,则佐以滋养胃阴的麦冬,藉以“阴中求阳”而“生化无穷”。
3.2 气血双调[3]理气与活血同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是CAG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病程过久,波及血分,或久病之后,中气虚弱,气虚鼓动无力,血行迟缓,凝滞成瘀。即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必血”,值此肝郁气滞于先,久病入血于后,气血同病之际,治宜理气与活血同进,以作气血双调之计。
3.3 寒热互济[3]由于本病除表现有热伤胃阴的病机外,尚有脾气虚馁的迹象,因而在凉胃的同时,还要兼顾温脾,以免胃火泯而脾气易伤,选方以寒热互济、治胃不碍脾为原则。可根据病情,分别选用金铃子散、左金丸、小陷胸汤、黄连温胆汤等。上述古方中,均寓温清并进、寒热互济的方义。至于药物的使用,清胃药中,多以黄连、黄芩、蒲公英等为首选;温脾药中,则常用吴茱萸、半夏、厚朴等。寒性药与温性药两者味数之比,根据临证个体适当调整。
3.4理气清热化湿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湿从中生。加之患者偏嗜辛辣肥甘厚味、烟酒等,易酿生湿热。如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常八九”。在清热燥湿的基础上,常加辛香芳化之品宽中理气化湿,如苍术、厚朴、佩兰、砂仁、白豆蔻等[10]。
4 临证经验
4.1 方中有方,方随证转,照顾全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本病迁延日久,诸因交错,虚实夹杂,证候繁复,不能一法一方统治,须综合治疗。常用疏肝健胃、滋养胃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法,用叶氏养胃汤、四逆汤、丹参饮等之法,力图一药多用,方中有方,照顾全面。CAG的治疗往往疗程较长,需时时注意证型的转变,做到方随证转。
4.2 衷中参西,舌镜互参,病证相合 在治疗的过程以中医辨证为主,同时结合现代检查,坚持衷中参西,病证统一的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参照胃镜检查结果,如黏膜变薄、苍白,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壁蠕动减弱,治以健脾益气,加党参、黄芪、茯苓、白术、鸡内金、炒谷麦芽等健脾益气消食之品[6];若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多加莪术、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以达清热解毒,活血消 之目的,并尚有一定的抗癌作用[11],利于癌前病变的恢复。
4.3 处方用药轻灵活泼,力避其偏 本病病程较长,多为脾胃功能不足,运化迟滞,故遣方选药慎之又慎,遣药应尽可能选用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凉而不寒,化瘀而非攻破之品,以利久服而无留弊,正复邪去而得病愈。如:治胃阴不足,当以甘凉柔润为主,“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临证指南医案》);活血兼顾养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慎用逐瘀破气之品,常选当归、丹参、白芍、三七、延胡索等;理气重调升降,谨防香燥伤阴,常用苏梗、香附、陈皮、枳壳、佛手、香橼皮等;清热须防苦寒败胃,常用黄芩、仙鹤草等;化湿慎勿温燥助热,常用薏苡仁、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等[10]。
4.4 善用药对 常用白术配白芍,二药合用,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柔肝安脾,乃调和脾胃之常用方;枳实(壳)配白术,枳实破滞气,消积滞,泻痰浊,以走泻为主,白术补脾运中燥湿,以补以守为主,二药一泻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合用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攻不伤正,急不破削,缓不留邪,共奏健脾开结,消除痞满之功;谷芽配麦芽,二者皆入脾胃二经,麦芽甘而微温,消食和中,具生发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滋健运,谷芽甘温,健脾开胃,和中消食,二者开胃健脾,相得益彰等。
4.5 心理疏导,怡情悦性 情志因素在CAG的发病与治疗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增大,更易导致肝郁不舒,变生它病。《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其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主情志,情志抑郁,则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脘痞满疼痛乃作;情志愉悦,肝气调达,胃气和降,则消磨水谷功能正常。故诊疗中,要注重心理疏导,谆谆告诫病人宜心胸豁达,怡情悦性,不宜全仗药石攻击[12]。
4.6 善后调理,注意饮食宜忌 自古就有“三分药,七分养”之说,食物调养有以下意义:1)饮食有节,勿伤脾胃;2)通过饮食来调养脾胃。应根据食物的性味、病人体质和疾病的证型指导患者选择饮食。
综上所述,中医药辨证论治、专法专方、验方治疗能较快而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萎缩或延缓病情的发展[13],甚至可以阻止CAG癌变的发生。但目前在治疗CAG辨证的过程中,其辨证分型过杂,缺乏统一的分型标准,从而导致治疗方法纷繁复杂,没有相对核心的治疗大法,实验研究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CAG全方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制定出相对统一、客观可行的分型标准是今后研究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3.
[2]孙志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1):49-50.
[3]王少华.中医临证求实[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6-159.
[4]关勇.健脾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888.
[5]殷竹泉.以舌苔、体位为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47-48.
[6]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血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90-291.
[7]李文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J].江西中医药,2003,34(1):14.
[8]郭蓉.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3,21(11):15-16.
[9]单兆伟.单兆伟教授诊治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经验[J].江苏中医,1999,20(5):12-13.
[10]陆为民.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9):3-4.
[11]王立新,缪卫华,崔恒德.针药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2):131.
[1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90.
[13]田栓磊,王琦.血瘀体质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J].吉林中医药,2009,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