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引火归原法的点滴体会

2011-03-3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虚火口臭元法

, ,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方剂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75)

引火归原法,是运用温热药物治疗虚阳浮越证的方法,体现“热因热用”的治疗原则。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的病证大多寒热并见,颇为复杂,加之虚阳浮越与实火上炎皆可出现“上热”症状,容易混淆。倘若临床医生辨证稍有疏忽,极易误诊误治。本文就引火归元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谈谈笔者的点滴体会。

1 重视问诊,辨明“火”性

辨明“火”性,即辨清实火还是虚火,若为虚火,还应辨清是阳虚偏重还是阴虚偏重,这是正确运用引火归元法的重要前提,换言之,引火归元法适用于肾阳虚甚,损及真阴,或肾阴虚甚,损及真阳,而致肾阴肾阳皆虚之证,不适宜于“实火上炎”“阴虚火旺”和“阳虚阴盛”证:“实火上炎”,治当“热则寒之”,若用温热药引火下行,势必火上浇油,加重病情;“阴虚火旺”证,治当“滋阴清热”,慎用温热药;“阳虚阴盛”证,治当“温阳补气”。

正如名老中医李可所言“火不归原证,来热暴急,顷刻突变”[1],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大多“虚阳浮越”者往往因突发“口疮”“口臭”或“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就诊,只告诉了医生目前最痛苦、最迫于解决的症状,而忽略了素有的腰酸冷痛,大便稀溏等阳虚证候。如果医生问诊稍有疏忽,极易与“实火上炎”混淆。如何从复杂的症状中去伪存真,才能辨明“火”性?四诊合参,固然可辨明“火”性,但阳虚病人的表现,并非都与教材所谓“厚衣背、但欲寐,脉沉细”相吻合,常常出现“衣着不厚,口舌生疮,面热汗多,或手足心热,小便灼热,舌苔白黄相兼或黄腻而润,脉象有力”等表现,给辨证审因增加了难度。

名老中医干祖望曾指出问诊的重要性:“辨证依据的40%从问诊中得来,准确性特高,闻诊、切诊远远望尘莫及。”[2]面对复杂的临床症状,笔者认为,重视问诊,围绕以下2种情况展开,可以大大降低辨证审因的难度,为辨明“火”性提供依据。1)对于反复发生“上热”症状(诸如口腔溃疡、咽喉红肿疼痛等)者,询问其诊治用药的经过,以及用药后的效果。大多患者针对“上热”症状,常常自服清热泻火药(黄连上清丸、三黄片、栀麦清火片等),“上热”反而加重者,多为虚火;若服用泻火药后,明显改善,多为实火;2)对于偶发“上热”症状者,须询问有无“下寒”症状(诸如大便稀溏,自觉小腹冷或膝盖冷等)。若有“下寒”症状,伴见胖大齿痕舌,多为虚火;若无“下寒”症状,伴见口渴饮冷,多为实火。

2 重视剂量,胆大心细

运用引火归元法,当重视温热药的剂量大小:肾阳虚甚,损及真阴者,温阳药的剂量可适当增加,但不宜过大,否则有伤阴之弊;肾阴虚甚,损及真阳者,温阳药的剂量宜小,切勿盲目效仿大剂量运用温热药的“火神派”。笔者认为,对于初学中医或临证经验不丰富的青年中医而言,只要胆大心细,辨清肾阳虚或肾阴虚的偏重,把握好温药的剂量,滋阴与温阳并用,常常可以治愈患者所谓的“复杂病情(凉药、温药都不适宜)”,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理趣,现举病案如下。 笔者于2009年8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北巷子门诊部,诊治一男性患者,肖某,83岁,因咳嗽气紧2周,曾在某医院先后服用蒿芩清胆汤加止嗽散、定喘汤等,均无明显改善,遂来我处就诊。症见面热汗多,咳嗽气紧,动则尤甚,无咽痒,无清涕,舌红少苔,脉滑有力。时值8月,暑天炎热,患者上身穿2件衣服,外套敞开,询问其是否有下半身冷,怕风的表现,其家属称患者平素怕冷,夏季不吹风扇,不吹空调,下身一直保持穿厚秋裤的习惯。笔者反复斟酌后,分析如下:结合患者年龄、厚衣被的表现以及服用蒿芩清胆汤加止嗽散、定喘汤无效,不难得出“肾阳亏虚证”的因素存在;“面热汗多,咳嗽气紧”为虚阳上浮所致;舌红少苔,乃肾阳亏虚,损及肾阴所致,故予以引火汤加味,熟地黄15 g,巴戟天10 g,天冬、麦冬各10 g,山茱萸10 g,砂仁5 g,肉桂3 g,茯苓20 g,怀牛膝15 g,苏子10 g。3 d后复诊,诸症明显改善。

3 重视医嘱,忌服生冷

所谓“医嘱”,即医生遣药组方后,应向病人交代的注意事项,诸如煎服方法、饮食忌口、起居调摄等。引火归元法有无疗效,与患者是否忌服生冷密切相关。虚火浮越于上,患者多有口渴、口臭,或头面发热汗多等表现,常偏嗜西瓜、梨等寒凉食物。笔者于2010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北巷子门诊部,诊治一男性患者,苏某,45岁,因频发口渴、口臭就诊,大便稀溏数十年,疲乏嗜睡,伴有膝盖冷痛,既往服用中药皆为清热除湿之品,疗效甚微,舌淡苔黄白相兼,苔腻而润,笔者予以乌梅丸加味,并嘱咐其忌服绿豆、西瓜等凉性食物。2周后复诊,患者自诉服药3 d后,大便成形,嗜睡改善,心中大喜。此次复诊,因应酬就餐,服用西瓜后,大便稀溏,口臭复发。笔者通过打比方向患者解释虚火产生的原因:“便溏、膝冷、嗜睡”是肾阳亏虚的表现,若把肾阳比作一团燃烧的火焰,肾阳亏虚则如同一团即将熄灭的火焰。即将熄灭的火焰,常常伴见小火星向上、向外窜动,这种向上向外的小火星,就是虚火,即“口渴口臭”。如果服用寒凉食物,就好比朝即将熄灭的火焰泼了一盆冷水,势必加重阳气亏虚。由此案例,不难看出,医生不仅要向患者嘱咐忌服生冷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形象的比方让患者明白其道理,才能认真执行医嘱,忌服生冷,巩固引火归元法的疗效。

[1]孙其新.论引火归原[J].中医药通报,2007,6(2):12.

[2]干祖望.问[M].江苏中医,1996,17(7):28.

猜你喜欢

虚火口臭元法
口苦口臭,可能是肝脏不好受
换元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基于离散元法的矿石对溜槽冲击力的模拟研究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HMGB-1与口臭及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去除口臭小窍门
换元法在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