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你自己”:奈迪·麦瑞尔的旅程

2011-03-31李红梅

关键词:中产阶级泳池旅程

李红梅

(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认识你自己”:奈迪·麦瑞尔的旅程

李红梅

(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游泳者》借用了古典文学以旅程为结构的叙事传统,刻画了主人公奈迪·麦瑞尔在8英里归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主人公的旅程不仅是肉体之旅,更是以他人为镜映照出的悲剧性的自我认识之旅。而其之所以为悲剧,不只在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法则,同时也与甚嚣尘上的现代主义文化及个人主义休戚相关。

美国中产阶级;郊区生活;旅程;悲剧

契弗的短篇小说《游泳者》借用了以寻求为主题的古典文学叙事结构,主人公奈迪历尽劫难回家。故事中,季节的变幻与人情冷暖和主人公奈迪的生理、心理状况不时呼应,折射出奈迪无可回避的经济困窘和中产阶级生活的重重危机。

一、奈迪·麦瑞尔的肉体之旅

(一)仲夏——欢颜

小说以热情的笔调开始,开首第一句即拉开了仲夏日狂欢的序幕:酒杯,寒暄,乐声此起彼伏。契弗借用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将奈迪比作炎炎烈日,力图彰显其身上洋溢的活力,而“运动”、“温和的天气”继续发展了这一比喻,暗合该诗的第二句。此外,奈迪(Neddy)之名为Ned的昵称,通常用以称呼儿童,一个进入不惑之年但仍然保持童真的美国中产阶级形象跃然纸上。

与之相对应,奈迪兴致高昂,对当时中产阶级风行的运动——游泳乐此不疲。他抛下妻子,独自一个人游泳回家。一路上他幻想自己是传奇英雄,在旅程的前半段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可以说,“青年”状态的奈迪如鱼得水,在中产阶级的生活里游刃有余。

(二)悲秋——倦怠

一场暴雨过后,“凉意”取代了“繁茂的苹果树”。社会环境亦初现败落的端倪:林德利家的跑马场杂草蔓生,威尔彻家的泳池久已干涸。这些都在暗示,奈迪的命运或将发生逆转。之后的奈迪在424公路上局促不安,在公共泳池狼狈逃走,在哈洛伦夫妇家不辞而别,在比斯芒阿尔无地自容。爱情与亲情也不复存在,昔日的情人已另结新欢,形同陌路。他跌跌撞撞几经周折回家,身陷一片漆黑中,却在大喊与撞门时颓然发现房屋已荒废许久,女儿们也不知去向。在旅程的后半段,奈迪不复有初始的酣畅振奋与勇往直前。青春离他远去,他体力不支,遭遇冷漠和讥笑。在他从比斯芒阿尔至家的途中,深秋的气象贯穿始终,天色由黄昏至黑暗,奈迪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因残酷的现实而落空。

二、奈迪·麦瑞尔的认识之旅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这种认知因其艰难,往往只有打破常规,甚至将人推至绝境,才有实现的可能。奈迪一时性起的探险之旅,实质上是为达到自我认识的心灵漫游。奈迪的旅途是以浮华的假象开始的。他的双目以及心灵都为朋友们的热情和奢靡生活的表象蒙蔽了,既感觉不到其中潜伏的危机,也暂时忘记了自己窘迫的境遇和渺茫的前途。只有在秋意瑟瑟的荒芜中,奈迪的记忆才渐渐复苏,开始认识自己,以及他习以为常的中产阶级生活。这种认识既可以体现为衰亡,也可以体现为秩序。前者如冷落日久的跑马场、干涸的泳池,以及埃里克的手术和奈迪本人的落败;后者如424公路、兰开斯特的“游泳中心”等。424公路上,车流滚滚,行人匆匆,奈迪光天化日之下乖戾的装扮,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被讪笑、讥讽,他第一次质疑自己此行的目的。他发现自己不但为他所属的阶级所不解,与其他大众也拉开了距离,无从归属。“游泳中心”更是鲜明地指向了秩序以及随波逐流的大众。泳池人满为患,一队保镖间隔着吹哨,奈迪以“探险者”的身份侧身其中,左冲右突,最终因为没有游泳号码牌落荒而逃。泳池的水散发着消毒水的浑浊气味。这一切一如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顽症痼疾:这是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奋勇搏击,追逐“赶上琼斯家”的理想。奈迪丢了工作,破产了,丢掉了跻身中产阶级的“号码牌”。入秋后的奈迪渐渐体力耗尽,一步步走向悲剧,与之前判若两人。他一往无前的劲头因此只是一个苍白的姿态,最后抵达的只能是凄凉的内心世界,绝不是他期待的光荣之旅。

三、奈迪·麦瑞尔的旅程的意义

奈迪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迥然各异,他的落败在于他的旅途缺乏明确的受益群体和崇高的目的性,或者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偶尔的心血来潮。旅途的这种盲目性和自我性正是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主人公的寻求之旅毋宁说是心灵漫游,寻求精神抚慰的行动本身的重要性远甚于目的,因为追寻是无望的求索。至此,怀疑主义取代了古典时代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不仅如此,由于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秩序潜移默化的影响,奈迪荣归家园的“理想”在美国现代生活的背景下注定是梦幻泡影。

中产阶级生活的去宗教化。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与清教伦理息息相关的。清教教义中的“克制”、“节俭”、“自我奋斗”精神,既催生了美国的工业文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进入20世纪,宗教的光芒渐渐隐退,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对中产阶级本身来说,社会行为的合法性从宗教转变成了现代主义文化。伴随而来的,是从对‘性格’的强调,转变为对‘个性’的强调,前者是道德编码和守纪目标的合一,而后者通过强制寻求个体差异来提升自我。简言之,不是工作而是‘生活方式’,成了满足的源泉和社会中值得去做事的标准。”奈迪标新立异,渴望提升自我形象,同时又追随大众,追求并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是与郊区联系在一起的。

吊诡的郊区生活。二战后美国郊区进一步扩张,“20世纪50年代,郊区人口显著增长,占全国城市人口增长的84%……曾经以农场和城市为主的美国,正在向以郊区为主的国家转变。”郊区、汽车、房子成了中产阶级生活的标志。然而,诚如历史学家乔恩·蒂福德所说,“郊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排排没有尽头的草坪和车库,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想‘逃避现实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个人憧憬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此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不仅要支付郊区生活的巨额经济成本,还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即一输百输的结局。在小说《游泳者》中,郊区伊甸园幻想彻底破灭,基本的生存问题迫在眉睫。而且,郊区分散的住宅使得人与人之间陌生化,人际的疏离和隔阂令人叹惋。在《游泳者》中,奈迪一文不名的事实在中产阶级社会散布开来,而对他施与援手的人屈指可数。

孤独的旅人。这也正体现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滥觞,即无处不在的个人主义的影响。借用托克维尔的话:“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个人主义不但使每个人忘记了祖先,而且使每个人不顾后代,并与同时代人疏远。它使每个人遇事总是想到自己,而最后完全限于内心的孤寂。”奈迪抛妻弃女,隐忍不发,终于无所依傍,于黑夜中陷入灵魂的黑夜。他又拒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傲慢地“拒绝接受有限,坚持不断扩张”,最终没能实现超越。可以说,奈迪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认识了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和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性。

契弗取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社会潜伏的种种危机。奈迪的旅途注定是以失败告终的,而现代美国中产阶级的身份也使得他的旅途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普适性。由此,他游泳归家的旅程就不只是“用脚走”的现实路程,更是自我认识和发现的心路历程。

[1]张隆溪.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法)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镜像的历史[M].周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I106.4

A

1673-1395(2011)06-0033-02

2011-03-28

李红梅(1978—),女,山西昔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现代小说和戏剧研究。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泳池旅程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2016,无忧旅程再出发!
泳池派对
海参崴的旅程
杀人的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