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
2011-03-31梁卫勇
梁卫勇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所谓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1]。分析病机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邪以及患病机体内部阴阳寒热虚实状态等,为后续的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一直以来,中医病机学研究偏重于以证和病作为对象,而忽视症,从而使分析病机获得的信息趋于笼统、不全面。[2]所谓症,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是组成病的最小单位,是临床中最先进入医家思维领域的发生于患者机体的客观存在,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直观性等特点,属于整体中的局部,而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体。每个症都有其自身的形成机理,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有助于中医诊断,有助于阐明病机,有助于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病邪、机体内部虚实寒热状态等。
1 症是对机体所出现的异常状态改变的客观真实反映,是不以患者或医家及其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机体发生或形态,或结构,或功能等方面的损伤时,正是由于症的出现才使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痛苦,如身痛、头晕、目眩、腹胀、无力等,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现象,也正是由于症的存在才使医生或者其他人知道患者确确实实处于疾病当中,如面色苍白、头发灰白、背曲肩随、大便腥臭、体味尿臊、血压或高或低、血小板偏多等,是不随着医生或他人的改变而改变的。
2 症具有广泛联系性,是机体整体状态的反映
所谓症的广泛联系性[3],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充分体现,是现代医学生物全息理论的基础,是对机体某些微小的、局部的变化进行研究,能够测知身体整体运行情况的总结。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仅与自然、社会相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表里、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所以机体任何症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是机体整体作用的结果,即牵一发而能动千钧。春暖花开,同样感受花粉,有的人面部皮肤出现红点,有的人全身皮肤瘙痒,有的人则甚至发生哮喘;再比如,同样感受风寒,有的人头痛发热迅速而激烈,有的人症状轻微而缓慢,有的人甚至不发病,有的人仅是咳嗽,有的人喷嚏不断,有的人头痛严重,有的人高烧发热等。同样的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人,出现了不同的症,这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内部机体状态,说明这些不同的症具有不同的含义,是机体内外因素共同叠加作用的结果,反映着机体内外的情况。
3 症处于运动变化中,具有时效性
随着外界环境改变、饮食结构变化、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的应用,症总处于变化之中,或加重或减轻,或旧症消失、出现新症,或症的位置转移,或症的性质发生变化等。症的变化反映着机体恢复的情况和治疗的效果,直接反映治疗措施是否合理、用药是否得当等。现在,有一些高血压病人,也一直在用降压药,但就是有些病人依然发生了脑出血、脑血栓等造成脑卒中后果,甚至突发脑溢血而死亡,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症的变化,对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措施没有加以制止或改变。所以,对症进行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利于临床治疗。
4 症是病因作用机体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有外部原因,也有机体内部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兼而有之,有的因素损害持续时间较长,有的较短,但只要使机体造成某些方面的损害,而机体自身一时又不能自行恢复,就必定产生或轻或重的症,也就是说症的发生一定有其原因,症是病因作用的结果。并且,形成症这个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因造成,更多时候是由多个病因共同作用的复合性的结果,比如咳嗽一症,可能是外感风寒、内伤恼怒、饮食过饱、过度劳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则只有通过对咳嗽进行分析。所以,由症着手来推导判断病因是符合规律的,把症作为研究对象是由果析因的要求。
5 症是病邪滞留机体的证明
病邪和症之间的关系较为直接,正是由于病邪的作用才使机体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症,从而发生了疾病,没有病邪的滞留,机体是会一直处于健康状态的;比如就痛症来说,当患者感到刺痛为主时,是瘀血滞留,当感到以胀痛为主时,是滞气滞留,当感到以重痛为主时,是湿邪滞留。邪气的侵害,使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使机体正气受到损伤,从而出现多方位、多层次的症,没有邪气,就不会有症的出现,机体就不会有疾病发生,所以通过对症的研究,把症作为研究对象是找到致病邪气的要求。
6 机体正气不足由症来表现
现代医学确定的健康标准[1]是,精力充沛、思维正常、行动协调、对环境改变快速适应等,健康是要建立在机体内部正气充沛的前提之下才能达到。目前没有多少人能达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充气足则神旺,气、血、津液等运行有序,则脏腑功能结构正常;当机体正气状态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诸如精神萎靡、浑身无力、面色不良、声高息低、烦躁易怒、四肢不温、脉象弦或细或弱或微或虚或濡脉等种类繁多的症,正气亏损必定会有症出现,不存在没有症的正气不足现象,通过对症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弄清机体的正气虚实状态。如同样受到外伤,有的人伤口愈合较快,而有的人则很慢,甚至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都不愈合,这愈合的快慢就反映了不同的人的某些内部正气旺衰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步收集他症来确定。
7 症具有不容忽视性,防止独处藏奸
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没有造成痛苦,有许多的症被忽视、未被引起注意,最终导致严重后果[4]。如:有的患者原来没有什么不适,却突然一头栽到桌子上,从此不再醒来,还有的患者,平时精神抖擞,精力充沛,体检时却被查出患有多种疾病,这些都是因为许多的症被患者和医生所忽视,以至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对于医生来说,尤其要对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为症相对于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是异常的变化,象眼睛的近视、头发的早白、皮肤的粗糙、语声的缓慢、声调的喜高、饮食的偏嗜、身体的异味、脉象的跳动乍快乍慢等都是异常的容易被忽视的症,都是某些体质类型和疾病发展过程的一些反映,有的可能会预示着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生。
8 症具有相对独立性
症与症之间虽有联系,但各自反映的意义不同,即便是同样的症,表现于不同的部位,也反映着不同的机体内部状况,有时差别还较大,同样是痛,头痛、腰痛、脚痛、腿痛、腹痛就存在很大的机体差异,必须各自进行研究分析。一个人外感风寒,有时头痛发热迅速而激烈,有时症状轻微而缓慢,有时甚至不发病,有时仅是咳嗽,有时喷嚏不断,有时头痛严重,有时高烧发热,还有时多个症同时出现等,由于不同的时期除了风寒程度有变化外,还具有不同的内部状况,对外界的刺激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不同形式的症反映各自不同的情况。这时根据不同的症,通过分析研究,就可以查知不同的内外情况,在治疗时采用不同的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9 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而不是证
症与证不同,二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历代中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最终总结归纳出来的[1]。也就是辨证论治中的证,其含义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通过对该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析,可以作出证名和证型的诊断性结论。如风寒感冒证、肝阳上亢证、心血亏虚证、心脉痹阻证等。可见,证是在症的基础上确立的,没有症就不会有证,症是证的基础,证是一系列症的概括。辨证论治是基于同一证所概括的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有共同的病因、病邪及发病机制,所以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5]。证与症毕竟内涵不同,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同一机体根据诊断手段的不同,会存在很多症,当然也会同时存在很多证,但症是客观的,证则具有主观性,不同的证内的症与症之间虽然存在很多联系,但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即便是同一证内的症与症之间也会反映着不同的内部情况,比如风热感冒证出现喉痒、咽痛二症,《黄帝内经》有:天气通于喉,地气通于嗌,所以喉痒与肺有关系,咽痛与脾有关系,所以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就应该存在差异。故将症作为研究对象较证更具有全面性。
10 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而不是病
症与病有区别也有联系,病也就是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也就是邪正斗争[6]。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因此,疾病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胸痹、麻疹、肠痈、痢疾、消渴、水痘、肺痈、水肿等。广义的病是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凡是有症就可以说病了,狭义的病则是有系列内在联系的症组成,其比证更笼统,辨病论治就是基于狭义的病的内涵来确定的,同样,症是病的基础,病是症的概括,病与症不能相互取代,症所反映的机体内容较病更详细,更具有研究意义。
11 结语
获得良好的中医思维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既要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还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也只有真正全面系统灵活的掌握了中医思维,才能在医学的临床实践中,战胜疾病,救死扶伤。中医思维离不开辨症,辨症是中医思维的开始,分析病机是中医思维必不可少的过程,症是中医思维的实践对象,实践是反映真理的唯一标准,分析病机应着重于症。
[1]乔明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6.
[3]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4]袁肇凯,范伏元.健康人面部常色血流容积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33-36.
[5]成肇智.中医病机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9.
[6]拉毛吉.脏医诊断学中的望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1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