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茶叶发展之路

2011-03-31李荣林黄欣卫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6期
关键词:碧螺春茶园江苏

李荣林 黄欣卫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2.江苏省溧阳市科学技术局 231000)

茶叶是江苏的传统产业之一,过去几十年间江苏茶叶产业一直稳定持续发展,1990年茶叶种植总面积19.8万亩,2002年种植总面积33万亩,相比增长了66.7%;江苏茶叶历史最高产量为1993年的1.5万t,9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市场红碎茶价格低迷,江苏省中小企业生产的红茶逐步退出外销市场,产量降至2002年的1.17万t。90年代以来随着名优茶崛起,茶叶产值快速递增,2002年为6.18亿元,较1990年的1.5亿元增长3.12倍。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44.2万亩,其中开采茶园35万亩,比上一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茶叶产量1.51万吨,产值1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3.4%和16.1%,其中名特茶产量达5 100t,产值达10亿元,在总产中的比重达到69.4%。目前,江苏投产茶园的平均亩产值达2 500元,为全国平均数的3.5倍,是丘陵山区一般作物产值的5~8倍,茶产业已成为丘陵山区重要的农业经济支柱。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江苏茶叶生产规模过小,茶叶品类众多,品牌甚少,市场影响力有限,茶园生态建设依然滞后,茶园的生态服务价值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茶文化事业虽然受到关注,但茶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以下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和理解,对江苏茶叶发展中的问题和江苏茶叶生产、科技的发展方向提出浅见,错漏之处请同行和专家们斧正。

1 江苏茶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1 科技创新平台

2007~2009年江苏省各级财政在茶叶科技上的投入约200万元,相当于浙江省的1/12~1/15,按产业规模来衡量约相当于浙江省的水平,高于产茶大省安徽,但与福建、云南、湖南等相比江苏省茶叶科技投入显著偏低。江苏省茶叶科技力量明显不足且分散在农业行政、高等学校、研究院所等多个部门,江苏省缺乏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在茶叶科技领域与国内外著名机构的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仍明显不足,省级茶叶学术交流活动不够充分,这与江苏的科技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称。江苏省经济技术发达,科技创新的总投入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为茶叶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提供了较好的拓展空间。

1.2 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

江苏地处亚热带北缘,总体上适宜种茶,淮河以北及沿海部分区域都有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沿江丘陵、苏南广大地域尤其适宜发展茶叶,实际上安徽茶区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江苏省山地很少,既有的丘陵地要承担生态林地的功能,要留取一定面积种植经济林果,因此江苏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及安徽的15%。江苏茶叶种植条件比山东优越,而且山东历史上是基本不产茶的,但山东能够从无到有,茶叶生产规模与江苏旗鼓相当,个别年份产量甚至超过江苏,江苏茶叶产量只占全国的1%,市场影响力有限。

江苏茶叶品类繁多,品牌几无,这也是中国茶产业的共同问题。

江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自创建了一些茶叶品牌,其中江苏省知名商标6个,例如“金坛雀舌”、“金山时雨”,但这类品牌基本上只在省内及其周边产生一定影响,还未能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至今人们在选购优质茶叶时依然记得的基本上仍是传统名茶,但真正有希望创建品牌的仅有的一两个大宗名茶却处在无序的竞争中。“雨花茶”,“碧螺春”人们都不陌生,但要问何种商标的“雨花茶”,“碧螺春”品质最优,声誉最佳,大概很难有人能够给出满意回答,那些新兴名茶基本上也是如此。金坛市以“金坛雀舌”为商品名的注册商标不下10个,但不知道那个商标最有代表意义。碧螺春年产量只有几千吨,而仅苏州市授权使用“碧螺春”名称的商家就有130家,它们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形下原产地保护措施难于真正发挥效应,外源茶叶充当原产碧螺春茶难以避免。同样南京及周边地区几乎所有茶场都产“雨花茶”,所有针形茶叶只要来到南京也都可以冠以“雨花茶”之名,原产地域保护有形无力。相反我们未必知道“立顿”旗下究竟有什么茶叶,甚至也未必有多少茶人品尝过立顿茶叶,但“立顿”的鼎鼎大名却广为人知。

1.3 茶树品种和栽培技术

江苏省各主要产茶地都引入了无性系良种,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品种搭配不尽合理,品种类型单一,茶树采摘期高度集中,给合理采摘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在茶树良种的选择上大多数只重视采摘期和产量,而对于树形、树势上合理搭配,采摘期的合理搭配以及品种适制性、抗逆性关注不够,在茶叶品质的理化指标(如儿茶素含量、氨基酸总量,茶氨酸酸含量等)上通常没有切实加以考虑。

在茶树栽培方面,肥料搭配和施用不够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肥不足,化肥利用率较低,其中氮素利用率不到30%,肥料养分损失严重,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而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农业面源污染中茶园土壤养分的流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农药使用不够合理,农药利用率平均不到30%,农药的淋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农药不合理使用也使茶叶质量受到严重威胁。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有了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提法,但直到现在,茶园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1.4 茶叶加工和综合利用

江苏省碧螺春和雨花茶两大名茶的工艺技术标准虽已制定,但仍然存在争议,由于茶叶加工的特殊性,需要注意让标准成为推动茶叶技术进步的动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条文。

江苏茶叶加工企业中配置连续化生产设备很少,茶叶加工过程茶鲜叶和在制品与地面的直接接触是普遍存在的,在少数配置了所谓“最先进”的以至于全进口的连续化茶叶加工设备的企业,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这些“先进”的设备并不能完全满足“茶叶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全程“不落地”,不依赖手工也只是一种理想。

茶叶加工用的金属器具潜在的重要污染元素有镉、铬和铅、铜,由于茶叶卫生指标中不含镉、铬,这个问题一直不被重视。

江苏省茶叶再加工多样化产品不多,再加工产品在茶叶产业中的份额不高。江苏茶叶深加工产品主要是茶多酚、浓缩茶粉和超细茶粉,茶多酚主要作为药物中间体使用,因其成本较高,在食品加工中的实际应用非常有限。超细茶粉作为食品辅助原料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但超细茶粉作为饮料开发利用的技术至今尚不成熟,江苏也缺乏自主开发的浸提茶饮料品牌。茶叶加工废弃物的利用研究少,夏秋茶采制利用率极低,资源浪费严重。

1.5 茶园生态

江苏茶园酸化严重,过去10年间茶园土壤pH值下降了1.0~1.5,土壤酸化将导致茶园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茶叶品质受损,同时重金属生物利用度提高,大大增加了茶叶卫生指标超标的风险。有报告称2004年农业部抽查发现的重金属超标茶叶中江苏占21%。新辟茶园土壤覆盖度很低,土壤侵蚀严重,并且因为土壤管理不善,幼苗成活率普遍较低,而茶叶种植场常常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忧国忧民总是围绕着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为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孕育了许多具有爱国精神的民族伟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本源泉,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江苏省已经提出了建设经济大省和生态大省的策略,茶园生态系统因为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等水土流失风险较大的区域,茶园的开垦和茶树种植方式显著地影响山地环境。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论是种植者、管理层甚至部分科技人员对茶园生态问题认识不够,通常的看法是外围环境好一点或是简单的林木间作就是生态茶园,而实际上合理培育的生态茶园应考虑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建立和维持,养分和能量、水分的合理循环和应用,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群落、景观结构的合理演化,土地的集约利用,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的提高。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在建设生态茶园时通常只看到茶园的直接经济产出,而忽略了茶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茶园具有林地的特征,具有保持水土,滋养土壤,维持养分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社会保障等等服务功能。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茶园生态系统总的服务价值是茶叶销售价值的10倍。因此,需从生态战略的角度理解发展茶叶生产的重大意义,需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开展生态茶园的试验示范研究,考察生态茶园建设的具体模式、适用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开展有害生物控制的技术模式研究,如有益昆虫的引入,各类寄生菌和侵染病毒的利用,建立茶园综合防治的技术规范,探讨茶园土地利用,能量投入,土壤养分循环和和生态服务价值,从技术、经济、政策各种方位探讨生态茶园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1.6 茶叶质量安全

在正常的生产体系内,有关报告说江苏茶园95%以上都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茶叶90个),在这种背景下,无公害茶叶生产难免不被当作是一种形式,无公害茶叶的市场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在现有市场机制和技术条件下,茶叶消费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即使从商家那里获知所购茶叶是无公害的,他们也无法直接认知,而销售商方面对于“无公害”的承诺也缺乏成本机制的约束,实际上零售商的茶叶来自千家万户,也无法有效承诺。

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涉及到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和商业,种植业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管理,加工业市场准入(获得QS标志)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卫生许可由工商和卫生行政实行管理,茶叶加工的具体技术、加工流程仍由农业部门指导,无公害生产也由农业部门认定,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又各自认证,与农业行政、工商管理基本无关,这种混乱的关系有点让人无所适从。

茶叶产品的信息溯源是市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条形码技术为主的溯源体系,溯源信息与茶叶本身的特质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认可的是条形码,只要条形玛“显示”为真,我们就认为茶叶产品信息为真。以原产地域碧螺春而言,如果条形码拥有者从非原产地购得鲜叶或直接购得成品茶并贴上原产地域标志,条形码本身是无法证伪的,可见应当进一步研究新的信息溯源技术系统。龙井茶叶以红外光谱和HPLC指纹图谱为基础的溯源体系已经研发,江苏主要品牌的茶叶真实有效的溯源系统有待建立。

1.7 茶叶文化

江苏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上阳羡茶,罗芥茶、水月茶都曾昌盛一时,现今虽也有各种茶文化活动,在各地也有茶文化研究会,但江苏的茶文化活动在形式上、内容上、影响深度和广度上、在产业开发上、艺术普及上都不能和上海、浙江相比。

茶的文化属性源自于茶叶的自然属性,只有对茶叶自然属性中的文化意蕴具有深刻的理解,才有望提升出茶的精神价值,使之服务于人性的关怀,服务于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江苏的茶文化事业缺乏在自然科学、文化产业、茶业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茶文化研究层次单一,茶文化节的档次、规模、内容、效应有待提升。

2 江苏省茶叶的发展方向

2.1 技术创新

从技术上看,江苏省茶叶生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2)精确定位的养分管理、防冻、节水、光照控制的设施化栽培技术研究,生物防治技术、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低碳、循环、有机茶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3)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培育、维持的关键技术及茶园生态体系的评价技术规范、观光茶园的景观评价技术规范的建立;

4)茶叶多样化产品开发技术,夏秋茶资源利用的新技术研究;

5)茶叶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体系研究。

2.2 技术普及

以茶叶学会(协会)为依托,定期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采取适当激励措施激励各类学校茶叶专业毕业生进入基层,增强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力量,重点推介节水灌溉技术,茶园养分循环和精准施肥技术,茶树良种栽培技术,茶园生物农药技术和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茶叶的良好生产规范。

解决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需要依靠农业生产企业增强自身的技术力量,可以考虑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通过政策和技术上的帮助,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基地,只有企业自身获得实质性的技术吸收、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才能获得动力。

2.3 生态价值利用

江苏茶叶主要分布在沿江丘陵,环太湖流域和苏浙皖接界地区,主要茶园生态系统紧密围绕着中心城市分布,地理优势明显,不仅有利于茶叶市场的开拓,而且对于美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中心城市的生态化水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茶园生态系统中茶树与果树、经济林木、观赏花卉、珍禽养殖系统相结合可以产生保水固土、调节气候、减少废弃物排放等一系列的生态功能,对茶园进行园林化设计改造,通过树种、树形、叶色的不同配置、点缀形成景观,可以创造旅游生态价值。

2.4 茶叶文化功能的提升与应用

江苏茶叶应重视历史文化名茶的恢复、发掘、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对苏产名茶的精神文化价值的演变、内涵、构成、寓意、外延、影响做出深刻的研究。

碧螺春的显赫地位与苏州的城市文化不可分割,就像龙井茶,它是杭州的城市文化名片,它是西湖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西湖是诗,龙井茶就是诗中的词句。碧螺春茶代表的是苏南的小巧人家,温良淑女,“碧螺春”这三个字哪一个不是流水青葱,丽滴溜圆,温婉苏润,碧螺春这个名字数咏之下即生清凉之意,但是碧螺春文化需要加入苏州园林文化的元素,需要与苏州的城市精神相融汇。

雨花茶虽然是现代创制的名茶,但天降雨花的典故却是悠远如云,文意深深。雨花茶的松针外形寓意一种阳刚,一种悲情,但“雨花”二字本身却代表一种柔情,一种浪漫。实际上在对雨花台烈士的纪念之中除了对烈士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永远给予至高的尊崇,我们还对烈士们鲜血铸成的爱情、亲情仍是以浪漫的心神去品味的,阳刚与柔情,悲情与浪漫在雨花台,在雨花茶中其实是并存的,这应该也成为雨花茶文化的一种解读。南京雨花茶的另一个重要产地在中山陵,苍松翠柏掩映中庄重的中山陵园与具有王者之气的金陵石头城,有龙蟠之势的紫金山脉能给雨花茶带来什么样的文化气韵?

我们需要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与饮茶活动的悠远文化传承,城市的现代精神与一片茶叶、一杯茶水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很好地放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中考察,那样的话游人到了苏州除了意识到它的魅力园林,还能够认同到碧螺春茶叶,到过雨花台、中山陵之后也会使他们顿生品尝一下雨花名茶的心意。而像金坛雀舌,金山时雨这样的新生代名茶,我们认为需要赋予充分的人文价值才能长久地发扬光大,我们已经看到,天目湖白茶借重天目湖的文化生命已经开始了一点尝试。

2.5 品牌效应

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创建品牌”经常会成为一种时尚的标签,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我们认为至少在茶叶生产上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政策、资金和技术引导鼓励传统名茶生产企业实行联合,创建统一的商标,在全省精选2~3只技术、经济发展较好的新型优质茶叶优先从政策、资金、技术上鼓励其扩大生产,扩大宣传,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支持优秀茶叶企业采取各种形式收购、兼并、重组,建立企业集团。不鼓励有名无产的“名优茶叶”,不鼓励过度的“名优茶”评比,不鼓励过分追求嫩度和外形。

江苏茶叶生产在规模上应向浙江、安徽看齐,在开拓精神上颇有值得借鉴山东之处,在技术开发上应以日本为榜样,因此应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广泛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

猜你喜欢

碧螺春茶园江苏
数读江苏
茶园飘香
数独江苏
茶园之晨
数读江苏
江苏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