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设的语用功能研究

2011-03-31计道宏

关键词:蕴涵语句预设

计道宏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442000)

预设的语用功能研究

计道宏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湖北 十堰442000)

预设起源于逻辑学,后来被引进到语言学领域,成为语言学和逻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说话者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是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或背景知识。从宏观上讲,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语义预设的具体运用,两者间是互补的关系。

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蕴涵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为前提、前设、先设。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义和指称》中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设定的一个事实。弗雷格提出:当我们谈到“月亮”时,我们的意图并不是谈论月亮的意象,我们也不会满足于它的涵义,相反,在这里,我们预先假定了指称的存在[1]。蓝纯从交际参与者的角度认为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头脑中预先假定当然成立的命题[2]。魏敏等从交际语境的角度,提出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言语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3]。

一、预设与蕴涵

预设是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从逻辑学的角度说,就是满足句子所作的断言为真或为假的照应条件或前提,是句子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蕴涵是指命题之间的关系。例如,AB两个命题,A真则B一定真,A假B仍然为真,通常认为A预设B,记为A>B。AB两个命题,有A必有B,通常认为A蕴涵B,可以记为A→B。

换言之,A真则B一定真,A假则B仍然为真,如果B假则A无意义,这是预设。A真则B一定真,B假则A一定为假,A如果假,则B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运用的具体方法就是“否定测试法”,即否定了一个句子,如果推导出来的命题仍然真实,它就是该句的预设;否定后推导出来的命题如果不真实,它就是该句的蕴涵,因此有人说“否定测试法”是区别预设与蕴涵的试金石,当然“否定测试法”也不是万能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预设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即B假则A无意义,无意义只是从语义逻辑的角度讲的,不等于没有语用功能。例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身陷“拉链门”丑闻之际,有人说:“美国的皇帝也不好当啊!”(A)>“美国有皇帝。”(B)但实际上美国没有皇帝,也就是说B是虚假的预设,因此A也是虚假的命题,或者说是无意义的话。尽管句A明显有悖于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但在实际交往中却大量存在类似的话语,原因就在于句A的语用功能十分明显,即句A包含有幽默或讽刺的意味。预设意义的相对性还表现在时代背景的不同上。例如:法国的国王是个秃头。(A)>法国有国王。(B)在路易十四、十五时代,这种预设是成立的,而在当代法国,却是虚假的。这种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预设发挥其语用功能的最大特点。预设是一个语句的肯定式和否定式,是能够推导出来的语用推理,它对语境的依赖极大,即预设含义的推理必须考虑说话人、环境、听话人等背景知识。蕴涵则是一种不依赖于语境单从语句本身推导出来的一种命题。预设是一种隐含在句中的附带的背景知识;而蕴涵是句子表达的基本信息。蕴涵分为两种:严格蕴涵和实质蕴涵。严格蕴涵的特点是AB两个命题在语义上存在着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不可能肯定A而否定B。实质蕴涵的特点是有A必有B,但是没有A,也可以有B,换言之,否定A,不一定否定B,否定B,必定否定A。例如:

①我是中国留学生。(A)

→我是中国人。(B)

②一个词如果能带宾语,它就是动词。(A)

→一个词如果不能带宾语,也可能是动词。(B)

区分蕴涵的依据有两点:一个命题是另一个命题断言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一个句子和它的蕴涵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或整体、部分关系。

石安石提出:蕴涵是话语的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而预设则是话语的非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4]。

从句法上看,预设主要通过主语、定语及状语等修饰、限定性成分来触发和承载,而蕴涵的基本内容主要与语句中的谓语部分相对应。刘哲认为,概括一个句子所蕴涵的内容,应依据以下三条原则:①一个句子与它的蕴涵之间是同真同假关系;②蕴涵应是一个完整的表述;③蕴涵应该包含句子的信息焦点[5]。

蕴涵的种类:①对立型;②比较型;③包孕型;④关联型。Yule认为,预设和蕴涵都是没有被说话人通过话语直接表达出来但在交际过程中得以传递的信息,两者均属已知信息;不同的是,预设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在说话前所作的一系列设想,蕴涵是根据话语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6]。

预设与蕴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预设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蕴涵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两者共同点:都是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信息。不同点为:对原句否定后,蕴涵随之改变,而预设仍然不变。蕴涵是语句的基本信息,预设则是语句的附加信息。根据信息焦点理论,可以得知,蕴涵对应的是语句的主要信息,而预设对应的则是次要信息或背景信息,当然两种信息都是语言交际所必需的成分。

二、预设的分类

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是不需要语境参与,从句子本身就能推导出来的交际双方共知的命题,其特点是客观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与此相反,语用预设则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语言交际得体、恰当必须满足的条件。语义预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存在预设,指交际双方对世界上的事物和人的存在的认识,它的推理不需要语境,语句中的谓语所表示的属性或者属于或者不属于这个专名的指称。②事实预设,指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一些事实,常常体现为一个或一组表示具体事实的命题,是一些说话前就存在的事实,需要考虑语境因素。③种类预设,指交际过程中预先存在的关于种类方面的经验知识[7]。

由于语义预设只涉及语义逻辑的真假值问题,不涉及语言交际过程,所以其用途受到了限制。目前,语言学研究者们把研究重点都放在语用预设方面。

语义预设的局限性表现在,如果预设仅仅是语义上存在的,那么预设必然是不可取消的,但事实上预设是可以消除的,也正因为如此,预设的语用功能才突显出来,变得越来越重要。胡泽洪提出,语义预设是就命题层面,从保证一个命题具有真假值的角度研究命题的预设,它撇开命题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抽象地研究保证一个命题具有真值的必要条件。而语用预设则不同,它不满足于抽象地、静态地在命题的层面谈论预设,而试图在某一个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研究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预设以保证交际顺利地进行。前者是关于命题的真假问题,而后者是关于命题的恰当问题[8]。这一点清楚地反映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区别,也说明了语用预设的研究优先于语义预设研究的原因。

周铁项将预设分为:①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②直陈句预设、疑问句预设和命令句预设;③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9]。段宏立将语用预设分为:①存在预设;②事实预设;③信念预设;④状态预设;⑤行为预设;⑥虚假预设[10]。王跃平将语用预设分为:①真实语用预设与虚假语用预设;②典型语用预设和非典型语用预设;③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和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④确定语用预设和不确定语用预设[11]。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语用预设可以分为:①事实预设;②文化预设;③状态预设;④行为预设;⑤信念预设;⑥种类预设。事实预设指交际双方共知的客观事实或客观存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曾经爆发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王家里有一只狗。”>“世上有个叫老王的人存在”。文化预设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共知信息。例如:老张对一个老外打招呼:“你吃饭了吗?”>“老张认为这个老外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状态预设指交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关于人或事物的状态的知识。例如:“请关上窗户。”>“窗户一直开着的状态。”行为预设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例如:“昨天在火车站买了去日本的飞机票。”>“老王买了机票这一行为。”信念预设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预先存在的关于人的信念、想法的知识。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为国赴死的决心。”种类预设指交际双方预先存在的关于人或事物的种类的知识。例如:“老虎是猛兽”预设“老虎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语句不能改为“灯是猛兽”,因为“灯”和“猛兽”不属于同类。

三、预设的特征

语义预设排除了语境因素,只包含语句本身的意义。它的基本特性包括抽象性和普遍性。

语义预设的抽象性也叫稳定性或固定性。语义预设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从语义逻辑真值的角度就能推导出来。语义预设的客观性是指语句的语义预设可以通过语句本身的逻辑含义推导出来,因此是众所周知的知识。这种客观性是普遍存在的,用于任何语言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语用预设受说话人和具体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多,具有①主观性;②隐蔽性;③单向性;④双向性;⑤普遍性;⑥适宜性;⑦可取消性等特征。

主观性指语用预设是说话人的主观想象,不一定具有客观性。例如:老师批评学生:“你又迟到了。”说话人主观上认为学生迟到了,但事实上可能是学生因为做好事迟到了,那么老师的预设“这个学生老是迟到,不是个好学生”就是错误的。

普遍性是指语用预设是客观事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推导出来。例如:“老虎是猛兽。”预设“老虎是一种动物。”马戏园里的老虎的野性可能没有了,但它的属性没有变,它还是一种动物。

单向性是指语用预设有时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预设,事前并没有与听话人商量。可能引起误解,但是随着交流的继续,语用预设的单向性可能会变成双向性,逐步被听话人理解。例如:“你看过史泰龙主演的电影吗?”“谁是史泰龙?”“美国的著名演员嘛!”预设听话人知道史泰龙是谁,但实际上听话人并不知道。但是经说话人介绍之后,这种单向性的语用预设就变成了双向性的预设。

双向性是指语用预设有时被交际者双方共知,但第三方不一定了解的预设,例如:几个专家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时提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设是“讨论者都了解相对论的含义”,但事实上尽管相对论具有客观性,但其专业性太强,其他专业的学者并不理解其意义,因而也就无法参与讨论,这个例子说明双向性不同于普遍性。

隐蔽性指语用预设有时是隐蔽在普通语句之内的秘密信息。例如:警察审案时常用的话:“案发当晚你几点离开现场的?”预设“案发时你在现场。”“你偷人家东西时有没有被抓住过?”预设“你偷过东西”。

适宜性指说话人有时要考虑自己的话语的语用预设是否适宜于一定的交际场合。例如:“请帮我们照张合影。”预设“听话人有能力帮你照相,至少是个成年人。”如果听话人是个儿童,那么这句话的语用预设就是不合适的。

美国学者麦考莱在《语义学家总想知道又羞于去问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区别在于: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关系,而语用预设是话语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结论充分说明了语境在区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时的重要意义。

可取消性指预设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可能消失。这是预设的语用性质决定的,我们都知道,语用预设是一种语用推理,这种推理对语境的依赖十分严重,即话语中预设的成立与否要视交际双方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情绪、年龄、交际场合、时间、地点等多种语境因素而定。Leech提出:“在说X时,说话人自认为Y理所当然是真的。正是因为语用预设的这种主观性导致其可取消性的成立。”[12]导致语用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按其特点可以分为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

[1]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A].In P.T.Greach and M.Black(eds).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eb Frege.Oxford:Blackwell,1952:56-78.

[2]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3):11-14.

[3]魏敏,庞博.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5):11-13.

[4]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166.

[5]刘哲.谈蕴涵和预设的区分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1(3):61-64.

[6]Yule G.Pragma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6.

[7]梁汉平.简析语义先设和语用先设[J].贺州学院学报,2007(6):70-74.

[8]胡泽洪.预设研究二题[J].学术研究,2006(11):13-17.

[9]周铁项.刍议预设的特征和种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4-18.

[10]段宏立.浅说预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99-101.

[11]王跃平.浅谈语用预设的分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4):129-133.

[12]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Study on the Func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JI Dao-ho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Yunyang Normal School,Shiyan 442000,China)

The presupposition comes from logic,after having been put into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it becomes the important mutual topic for both linguistics and logic.It refers to the supposition made by the speaker before he speaks out the words,the mutual knowledge or background known by the speakers.Generally speaking,the presup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2 kinds:semantic presupposition and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they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the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mantic presuppos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mutual beneficial.

presupposition;semantic presupposition;pragmatic presupposition;entailment

H03

A

1001-6201(2011)05-0101-03

2011-04-19

计道宏(1964-),男,湖北房县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蕴涵语句预设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重点:语句衔接
模糊蕴涵下三角序和的一般形式
我的超级老爸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