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养容消斑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体会
2011-03-31王俊志朱晓涛严家亮
王俊志,朱晓涛,严家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黄褐斑是一种主要以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斑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及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两颊对称出现,呈蝶形,亦可见于颈、眉、颧、鼻及口周等处。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日晒后皮肤颜色加深。有些患者月经前偶见颜色加深。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研究至今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常认为与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见于妇女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及其他因素。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治疗药物有含氢醌类脱色制剂遮光剂以及抗皮肤衰老剂。主要药物有维A酸,双氧水,对氨基苯甲酸,水杨酸苯酯及维生素E霜等制剂。
从历代医籍中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得知黄褐斑多由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令气血不调致生黑斑[1];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形成黑斑[2];胃脉衰,阳气郁滞不能上升则出现面尘无光[3];水亏不能治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4]。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于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张文高教授[5]指出本病好发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日晒可加重皮损且与情志不调有关。王旭教授[6]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劳伤脾土或房劳过度导致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成黄褐斑。罗冠玲教授[7]认为黄褐斑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血虚血瘀。卢传坚教授[8]认为,黄褐斑虽发于面部,却不是单纯的皮肤病,而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主要责之肝、脾、肾。丛春雨教授[9]认为黄褐斑的产生和人体脏腑失衡,气血郁滞,冲任失调密切相关,是全身疾病的外在反映,必然伴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异常,而且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陈彤云认为[10]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摄,则血不循常道而下溢亡失;若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生化乏源。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瘀滞,或气虚血亏、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关键。
结合古今的古典医籍和名家的总结概括不难看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而非单一,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情志失调,阴阳失衡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气血津液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有很大关系。根据以上病因病机的阐明在临床上可进行分型辨证论治,以达到确切疗效。
笔者认为,黄褐斑的临床辨证分型理论上虽分为上述多种证型,但在临床上,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往往表现为多种证型同时出现,相互参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病机就是血虚血瘀贯穿疾病始终,兼夹他证。无论因何种病因导致本病发生,其最根本的病机就是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而致发黄褐斑。所以本着以病人为本,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从临床实际出发,自拟养容消斑丸一方,综合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疏肝祛风为大法,对本病从根本病机上予以治疗,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以资佐证。
1 药物组成与分析
1.1 药物组成 养容消斑丸方药组成:羌活15g,防风15g,白附子10g,白芷10g,当归50g,黄精50g,生地黄20g,川芎15g,白芍15g,柴胡10g,白术15g,茯苓15g,桃仁10g,红花15g,赤芍15g,凌霄花30g,生甘草10g,鸡冠花30g(由我院制剂室生产成均等大小水丸,塑封成袋,每袋规定量为9g,服用方法1袋/次,3次/d。)
1.2 方药分析 当归、黄精性温味甘共为君药,补益肝肾,养血和血从根本上调节肝肾亏虚的症状,生地黄性寒味甘凉血养阴,又可防风药温燥太过之性,红花辛温、桃仁苦干平、赤芍苦微寒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凌霄花甘酸而寒,活血化瘀不伤正,鸡冠花甘涩凉收敛止血,且花类药物有消斑的功效,以上药相伍共为臣药;川芎辛温,活血行气,引血归经,白芍苦酸甘微寒、柴胡苦辛微寒,以达疏肝理气之效,白术苦甘温、茯苓甘淡平健脾益气;白芷、白附子、羌活辛温、防风辛甘温,共奏疏风通络散瘀为佐药;生甘草甘平为使药,引药归经,调和诸药。共奏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疏肝祛风之功,治疗黄褐斑临床效果显著。
2 病案举例
崔某,女,35岁。2010年3月初就诊。患者皮损表现为两侧面颊部对称性淡褐色斑片,边界清楚,以眼睛周围明显,无炎症现象及鳞屑。病情已数年,自述日晒时加重,曾自行用过一些药物性祛斑产品(名称用量不详)效果不理想。查体均正常。问诊得知,因忙于工作奔波,平时身体乏力,情志不畅,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黄褐斑。辨证后,拟以养容消斑丸口服1个月。嘱其调畅情志,适当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4月初复诊,患者面部颜色红润有光泽,黄褐斑颜色变淡,面积缩小,无新发的斑片,自述身体素质较之前有很大改善,饮食、睡眠良好。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养容消斑丸2个月。6月初复诊,面部皮肤细腻光泽,面部黄褐斑明显变淡,以双眼周围明显,无新发斑片。患者对于后期效果满意,继续服用此方。随诊至今斑片大部分已消失,无新发皮疹。
3 讨论
黄褐斑是皮肤美容科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原因,病因病机及治疗在中西医领域里都有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自拟中药方剂养容消斑丸在治疗黄褐斑的疾病中所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于阐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理。临床发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且多种证型常同时出现,相互参杂。结合古今的医家概括总结可以看出其辨证分型可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脾虚湿阻等多种证型,但是其最根本的病机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而致黄褐斑。养容消斑丸的成方宗旨在于从疾病的最根本原因入手,兼顾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症状,从而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13.
[2]吴谦.外科心法要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82.
[3]何梦瑶.何梦瑶医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4.
[4]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52.
[5]刘龙,孔岩玲,吴敏.张文高治疗黄褐斑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4):278.
[6]马书玖.王旭治疗黄褐斑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杂志,2006,27(4):11.
[7]刘锋,唐黎.罗冠玲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6,19(5):11.
[8]殷新,刘凤年.卢传坚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1):11-12.
[9]齐会英.丛春雨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5,18(8):17.
[10]陈勇,曲剑华,陈彤云.陈彤云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