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2011-12-31徐邦杰符德玉王世红张雪梅何淑寅钱岳晟
徐邦杰,符德玉*,王世红,张雪梅,何淑寅,周 端,钱岳晟,金 露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437;3.上海市瑞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上海 200437)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近年国外研究[1]有EH患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报道,但缺乏全方位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尿酸与高血压中医证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试图就此进行相关性探讨分析,为中医辨证施治防治高血压病,控制高尿酸血症,从而为降低心血管事件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选择 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高血压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H患者共338例,男173例,女165例,平均年龄(58.35±9.60)岁。按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组。
1.2 观察内容 采集详细病史:年龄、性别、病程、最高血压水平、饮食习惯、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心血管、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病史等;体检指标:血压、身高、体质量、计算脉压差和BMI值;生化指标:血清尿酸、血脂、hs-CRP值。
2 结果
2.1 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计数资料部分行卡方检验,见表1。
表1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构成比 例(%)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部分行pearson相关 分析,见表2。
表2 尿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血清UA水平与TG、HDL显著相关,与BMI相关。分别拟合UA与TG、HDL、BMI的回归方程发现(见表3),EH患者TG每升高1mmol/L,UA水平升高10.29μmol/L;HDL每升高1mmol/L,尿酸降低63.23μmol/L;BMI每升高1m/kg2,尿酸升高3.83μmol/L。
表3 尿酸与相关危险因素的linear回归
以心血管危险因素为自变量,高尿酸血症为因变量,经Logostic逐步回归,结果表明:EH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5.614,P<0.01),见表4。
表4 Logistic逐步回归入选变量
2.2 EH患者UA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情况的相关分析 对靶器官损伤计数资料部分行卡方检验,见表5。
表5 高UA血症与EH患者靶器官损伤及并发临床情况的构成 例(%)
以心血管危险因素为自变量,高尿酸血症为因变量,经Logostic逐步回归,见表6。
表6 Logistic逐步回归入选变量
结果表明:EH患者中,合并心脏病史的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增至1.95倍(OR=1.95,P<0.05)。
2.3 EH患者各证型间尿酸水平的比较 对各证型高尿酸血症构成比行卡方检验,见表7。
表7 各证型间尿酸分布情况(±s) 例
表7 各证型间尿酸分布情况(±s) 例
项 目 肝火亢盛 阴虚阳亢 痰湿壅盛 阴阳两虚病例数 721 67 78 21高尿酸血症/例 8 22 17 9高尿酸血症/% 11.1 13.2 21.8 42.9 UA/(umol/L) 318.26±19.25 325.80±13.28 354.17±19.61 382.76±53.80
结果表明:阴阳两虚组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最高;4种中医证型的发生率: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间χ2检验(P=0.002)。
对中医证型组间UA水平进行秩和检验,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85,P=0.02)。
3 讨论
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增高与血清乳酸水平增高、肾脏的尿酸清除下降有关。国内较大样本的临床回顾研究[2]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比与糖尿病、高三酰甘油、冠心病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是心血管事件链的源头。有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酗酒和肾脏疾病等相关[3]。同时,近年来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4]结果表明血UA增高与心血管疾病可能相关,尤其是对存在其它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异常的人群[5-6]。
高血压属中医“头痛”“眩晕”范畴。若高血压病情进展,出现内脏器官损害时,可见“心悸”“胸痹”“怔忡”“水肿”“脑卒中”等[7]。高血压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位在肝肾脾,特别是肝、肾两脏的阴阳失调。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及研究证实中医的辨证施治和高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伤有一定内在联系[8-9]。
本研究显示EH患者高尿酸血症与心脏疾病史相关。高尿酸血症促发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确切机制尚未清楚。尿酸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度很低,高尿酸血症时,尿酸微结晶容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尿酸能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此外,高尿酸血症也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个标志,常合并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三酰甘油代谢紊乱等。尿酸可能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10-11]。
血清UA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分布情况为肝火亢盛(320.16±18.53)<阴虚阳亢(322.47±14.08)<痰湿壅盛(352.88±21.23)<阴阳两虚(369.20±31.49),其中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与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血清UA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和中医的痰湿阻滞及肝盛肾虚有关。各中医证型的肝肾脾三脏辨证及证之轻重不同。中医证型关乎正气虚衰及机体代谢功能,结合西医尿酸代谢理论,约2/3由肾脏排泄,可见血清尿酸水平和高血压病中医分型存在内在联系。国内有研究[12]提示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另有研究[13]提示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高尿酸与中医证型有关,但因存在样本量较小或缺乏同步研究尿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为理论支撑等不足。本研究除了发现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还发现随着病情进展,病证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夹瘀夹痰,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型有“风”“火”向“痰”“虚”转化,肝肾脾三脏病情加重,脏腑之正气虚衰、机体代谢机能减退,尿酸水平也出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同时,合并高尿酸的EH患者的年龄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说明,尿酸水平随着中医病证的加重在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肝火亢盛组及阴虚阳亢组代表疾病早期,对肾脏血管及肾功能已有一定损害,而随病程演变,痰湿壅盛组和阴阳两虚组血尿酸水平进一步升高,符合中医对本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同时本研究发现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男性和女性中差异显著,与年龄危险因素、高盐饮食、吸烟相关,与BMI、TG正相关、与HDL负相关);与靶器官损害心脏疾病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中医关于病情进展可见“心悸”“胸痹”“怔忡”“水肿”“脑卒中”等证的论述。
在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方面,既往研究初步证实了中医的疗效[14],同时也看到了中医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即中医对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难以总结推广[15]。本研究立足于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中医辨证的相关性,以期为高尿酸血症的合理辨证分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表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清尿酸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尿酸水平随着中医证候的发展有上升趋势。不同中医证候可反映高血压病不同时期的尿酸水平及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的不同病变程度。中医辨证分型对EH患者尿酸水平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指导作用。对高尿酸血症的EH患者在治疗上可适当使用化痰祛浊、滋阴温阳、平肝益肾的方法。对中医辨证为痰湿壅盛或阴阳两虚的EH患者需注意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等相关因素,加以治疗。
[1]Lin KC,Lin HY,Chou P.Community 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Kin Hu,Kinmen[J].J Rheumatology,2000,27(4):1045-1050.
[2]毛华,向菲,谭青,等.老年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探讨[J].临床荟萃,1997,12(6):263-264.
[3]Saggiani F,piati S,Taegher G,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related factors in 500 hospitalized subjects[J].Metabolism,1996,45(12):1557-1561.
[4]Abbott R D,Brand F N,Kannel W B,et a1.Gout and coronary disease:the Framingham study[J].Clin Epidemiol,1988,41(3):237-242.
[5]Niskanen LK,Laaksonen DE,Nyyssonen K,et al.Uric acid level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me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rch Intern Med,2004,164(14):1546-1551.
[6]Nakanishi N,Okamoto M,Yoshida H,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risk for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or Type II diabetes in Japanese male office workers[J].Eur J Epidemiol,2003,18(6):523-530.
[7]洒荣桂,李七一.高血压病的中医特色疗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5-21.
[8]李开琴,徐艳,蒋英.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析[J].贵州医药,2005,29(9):851-852.
[9]何吟绵,何熹延.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现代化研究进展[J].新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91-193.
[10]Freedman DS,Williamson DF,Gunter EW,et al.Relation of serum acid to mortality and ischemicheartdisease:The NHANESI Epidemiologic Follow up study[J].Epidemiol,1995,141(7):637-644
[11]Wannamethee SG,Shaper AG,WhincupPH.Serum urate and the risk of maj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J].Heart,1997,78:147-153
[12]姚木铭,黄腾蛟.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酸关系探讨[J].福建中医药,2007,38(5):9-11.
[13]张小兰,张同梅,姜艳.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08,28(8):565-566.
[14]王毅兴,段君毅,李晓刚,等.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1):81-84.
[15]董雯.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