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大麦新品种西大麦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1-03-31何天祥蔡光泽陈丛顺
何天祥 蔡光泽 陈丛顺
(四川省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西大麦2号系西昌学院大麦育种课题组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饲料大麦新品种,经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均表现出早熟、分蘖力强、优质、高产、抗病和抗倒伏力强,综合性状好的特点。该品种2009年通过四川省非主要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麦2009013,适宜于凉山大麦种植区种植。
1 选育目的
由于大麦产量高,生育期比小麦短15 d左右,是烤烟良好前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凉山烤烟面积增加到7万hm2,同时由于小麦品质差,抗病性弱,抗逆性不强,大麦逐渐取代小麦,对大麦的需求越来越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然而生产上大麦品种少,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单产较低,抗逆性差,抗病力降低,尚不能满足当地生产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而进行大麦新品种选育,对提高大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发展畜牧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凉山州的两烟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2 选育经过
亲本盐源大麦和马龙紫芒麦系凉山州当地地方品种,川农90-18系冕宁县推广品种。西大麦2号是西昌学院通过以(盐源大麦×马龙紫芒麦)×川农90-18杂交培育出了大麦新品种西大麦2号。并根据育种目标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穗选,对抗性,产量、熟期等目标性状进行穗选,稳定成系。2006年进行品系比较。2007至2008年参加在凉山饲料大麦不同生态区域试验,2008年同时参加了凉山州生产试验。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西大麦2号在2007至2008年凉山州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变幅为9 098~9 248 kg/hm2,平均产量结果为9 180 kg/hm2,对照种川农90-18产量7 620 kg/hm2,比对照川农90-18增产20.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在5个试点上,均居第二位,增产点次100%。2008至2009年凉山州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9 411 kg/hm2,比对照川农90-18增产20.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5个试点平均产量居第2位,增产点次100%。该品种在以上两年区试中共计10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点率达100%,平均产量9 285 kg/hm2,比对照川农 90-18产量 7 712 kg/hm2,平均增产573 kg/hm2,增幅20.4%。
3.2 生产试验
2008至2009年凉山州大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西大麦2号在五个参试点的产量变幅为8 832~9 201 kg/hm2,平均产量为 8 991 kg/hm2,较对照川农90-18的平均产量7 527 kg/hm2,增产1 464 kg/hm2,平均增幅19.4%。2009至2010年凉山州大麦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西大麦2号在五个参试点的产量变幅为8 640~9 420 kg/hm2,平均产量为8 836 kg/hm2,较对照川农90-18的平均产量 7 638 kg/hm2,增产 1 198 kg/hm2,平均增幅15.7%。
4 特征特性
西大麦2是春性中熟六棱大麦,全生育期149~165 d,比对照川农90-18早熟2 d。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叶乳白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植株紧凑,平均株高85 cm,茎绿色,弹性强,腊粉多。穗层整齐,落黄转色好。穗圆柱形,长芒紫色,平均穗长6.6 cm,穗粒数63粒左右。颖壳白壳,穗颈半弯,护颖较宽。籽粒白色,卵园形,饱满度好,平均千粒重36 g。抗叶锈和条纹病能力较强。
5 品质表现
蛋白质含量14.1%,比对照低11.9%;淀粉含量52.5%,比对照低0.19%;水分含量10.2%,比对照低1.92%。
6 栽培技术
1)适宜地区:适宜于凉山大麦种植区种植。
2)合理密植,开厢均匀撒播,根据土壤肥力和农家肥用量,适施底肥,看苗分期追肥。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播种量120~180 kg/hm2,主要采用撒播,基本苗210万~255万株/hm2。
3)施肥量:施足底肥和分蘖肥后期要控制施用量,以防倒伏。一般底肥施用有机肥15 t/hm2,用复合肥 600 kg/hm2(N∶P2O5∶K2O 为 10∶10∶10),苗肥尿素 225 kg/hm2,过磷酸钙 3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
4)适时灌水:为了防止干旱,保基本苗,为后期生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灌浆期防止高温逼熟;长势旺的田块拔节期适当控水,防止后期群体过大发生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应分别于播种后一周内,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浇灌4次。大水灌入,淹近墒面,全田潮湿,速灌速排,忌积水久淹。
5)适时防治病虫害,并进行中耕除草。
6)适时收获。在晴好天气进行收获,做到八成黄十成收,防止过早或过晚,籽粒晒至含水量在13%以下,防雨淋,保证安全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