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汉壮和谐的文化表征

2011-03-31袁咏心

关键词:化育朝贡刺史

袁咏心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唐宋时期汉壮和谐的文化表征

袁咏心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封建统治者对实现大一统的渴望,政治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加之南来士大夫积极投身于岭南地区的文化教育,移风易俗,使壮族在保留本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在接受认同汉文化中先进成分的同时,获得了汉文化的认同,于是,汉壮在和而不同的旗帜下,达成了和乐之境。

汉族;壮族;和谐;文化

历代统治者在构筑自己四海一家的理想蓝图时,总是要不可避免地面对华夏与四夷的关系问题。唐宋时期,除了武力征讨外,更多的时候,在处理与四夷的关系时,统治者采取的多是基于礼法的调和。因着这一调和,中原与岭南经由政治格局的和谐,终至文化交融的和谐。

一、羁縻与朝贡:政治格局的和谐

实现大一统是历代统治者治边的终极目的。在一个领土广阔、民族众多的大国实行集权统治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强度的统治,而“在古代中国传统治边思想体系中,最能体现因时、因地、因人而治原则的莫过于羁縻思想”[1]。

从唐太宗开始,唐王朝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地方首领官职,设立羁縻州、县,以体现其华夷一家的思想,即太宗所说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2](P6247)。唐朝在边境民族地区普遍设立了羁縻州,出现了中原与边境两种不同性质的府州制。

贞元十年,黄洞首领黄少卿者,攻邕管,围经略使孙公器,请发岭南兵穷讨之,德宗不许,命中人招谕,不从,俄陷钦、横、浔、贵四州。少卿子昌沔趫勇,前后陷十三州,气益振。乃以唐州刺史阳旻为容管招讨经略使,引师掩贼,一日六七战,皆破之,侵地悉复。元和初,邕州擒其别帅黄承庆。明年,少卿等归款,拜归顺州刺史。弟少高为有州刺史。[3]

在黄少卿初起兵骚扰之际,唐德宗没有接受孙公器的建议出兵讨伐,而是“命中人招谕”,直至招谕不成,黄少卿连下四州,事态越来越严重时,方以阳旻为招讨经略使“引师掩贼”。而一旦“少卿等归款”,即“拜归顺州刺史。弟少高为有州刺史”。这正是唐太宗华夷一家思想的具体体现,说明了唐朝实行羁縻而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羁縻州的设置,缓解了来自边地的对唐王朝的威胁,有利于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无论对边地民族还是对中原民族而言,这都是有利无害之举。对此,韩愈有充分的认识。史载:

长庆初……兵部侍郎韩愈建言:“……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宜。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未有亏损朝廷。……遣郎官、御史以天子意丁宁宣谕,必能欢叫听命。为选材用威信者,委以经略,处理得方,宜无侵叛事。”[3]

“未有亏损朝廷”,这是羁縻州设置的最有利之处,宋统治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力推进羁縻州制。论及宋代羁縻州的设置,周去非《岭外代答》有云:“蛮夷人物强悍,风俗荒怪,中国姑羁縻之而已。”[4]赵升《朝野类要·羁縻》则说得更为直切:“荆广川峡、溪洞诸蛮,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制为羁縻州,盖如汉唐置都护之类也。”[5]说明了宋代西南羁縻州的设置是承袭唐代羁縻州建制而来。对壮族的处置,宋王朝大体上也依循了唐王朝的方法,不过,与唐王朝相较,宋王朝对边地少数民族的处置似乎少了一分淡定,一旦听闻其“内寇”,第一反应便是“诏发兵捕击之”,这自然缘于国势的孱弱。

与羁縻相连的就是朝贡。唐时的朝贡制已然相当完备,不仅形成了定制,并且形成了定例。仅以壮人对中央王朝的朝贡而言,就详细规定了其应向王朝供奉的各类什物:

岭南道,……厥赋:蕉、纻、落麻。厥贡:金、银、孔翠、犀、象、采藤、竹布。广州南海郡,……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蚺蛇胆、石斛、沈香、甲香、詹糖香。……韶州始兴郡,……土贡:竹布、钟乳、石斛。……循州海丰郡,……土贡:布,五色藤盘,镜匣,蚺蛇胆,甲煎,鲛革,荃台,绶草。……桂州始安郡,……土贡:银、铜器、麖皮靴、簟。[3]

值得注意的是,其所贡方物均是岭南当地所产之物,这是意味深长的。如岭南各郡朝贡之物中皆有布,即缘于“广西触处富有纻麻,触处善织布”[4];又如“藤,梧州产,大者可为胡床,小者圈为盘盂,又其小而细长者,织以为笼箧、卧簟,耐久而文理可观”[5],等等。以当地方物为贡献,是朝贡之制一以贯之的做法,比如周时楚国向天子的朝贡就有苞茅一物,不过沿袭古制的唐则将此规定得更为翔实明晰而已。以此而言,唐时对岭南诸郡贡献之物的规定就具有了若干层面的意义:其一,传承性,是沿袭旧制而来的发扬光大;其二,象征性,中央王朝取赋的都是因物于地,不会额外增加其贡献的成本,加之岭南诸郡所贡之物均是本地所盛产,则在当地为贱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所贡献之物便只是一种臣服于中央王朝的象征罢了,故而王朝取赋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体现出怀柔的德政色彩;其三,互补性,岭南诸郡所贡之物既为岭南所盛产,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原所无,岭南所贱者,恰为中原所贵,因此,其奉入朝廷则是“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此三点,正是朝贡制所极力追求的目的。换言之,也就是朝贡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表征。

羁縻州的设置虽然是中央王朝所为,但绝不仅仅只是中央王朝的一厢情愿,在很大程度上,它同样得到了壮民的拥戴;与此相类,朝贡也绝不仅仅只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单方面规定,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自发的举动:

大和三年……嵯巅乃悉众掩邛、戎、巂三州,陷之。……明年,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大中时,……朝贡犹岁至,从者多。[3]

嵯巅即《旧唐书》所称“其王蒙嵯颠”者。元和年间南诏王嵯巅弑君擅立,掌握了大权,其后南诏即出兵四处劫掠。据樊绰《蛮书》记载:“蛮贼太和六年劫掠骠国,虏其众三千,隶配柘东,令自给。……大和九年曾破其国(按:弥臣国),劫金银,掳其族三二千人,配丽水淘金。”[6]这些都发生在王嵯巅专权期间内。南诏一再入寇,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人口物资,并无久据唐地与唐公然为敌的打算;加之嵯巅害怕激怒唐朝,导致大举报复,以至威胁其地位,因此在犯边之后,又频频遣使谢罪。无论嵯巅是在何种情形下出于何种心态朝贡,其数番朝贡自是带有主动的特色。这也就意味着,朝贡是应和了他们自身利益的,而“国家方事柔远,寻释其罪”,唐室对南诏息事宁人的背后,传达出的也正是唐室以朝贡为手段,调和民族矛盾,达成华夷一家的最终目的。

据《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宋代来华朝贡的方外国家共有26个,朝贡次数多至302次。与此相映成趣,岭南族群的朝贡亦连绵不断。史称:

太平兴国二年,懿州刺史、五溪都团练使田汉琼以其子、弟、女夫、大将、五溪统军都指挥使田汉度而下十二人来贡,诏并加检校官以奖之。三年,夷州蛮任朗政等来贡。……八年,锦、溪、叙、富四州蛮相率诣辰州,言愿为内郡输租税。……至道元年,高州、溪州并来贡。……咸平元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马十匹、水银千两来献,诏有司铸印以赐通展。……三年,高州刺史田彦遣子贡方物及输兵器。四年,其酋向君猛又遣弟君泰来朝。上溪州刺史彭文庆来贡水银、黄蜡。五年正月,天赐州蛮向永平等二十九人来朝。……景德元年,高州五姓义军指挥使田文鄯来贡。[7]

熙来攘往的朝贡,既是对中央王朝的归附,更是对这一政治格局的认同。透过穿梭于岭南古道的往聘使者的身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汉壮民族政治文化层面上的和谐。

二、化育与同化:和而不同的中和之境

以中原汉人的眼光来看,壮族的蛮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其习俗的不合礼义规范,诸如血亲之间感情的冷漠与彼此相残,好信巫鬼与淫祀等等,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南来的中原文人,则自然会肩负化育百姓的使命,移风易俗,以促成岭南与中原文明的趋同。

这样的努力早在初唐就已有先例。贞观年间,王义方贬为岭南儋州吉安丞,史载:

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龠,登降有序,蛮酋大喜。[8]

“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龠,登降有序”,皆是以儒家之礼仪来化育岭南族群。从“蛮酋大喜”中,不仅可以见出岭南族群乐于接受中原文化的熏育,亦可见出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与认同。元和十二年,孔戣任岭南节度使,鉴于“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现象猖獗,以严刑峻法打击之,以至于“亲吏得婴儿于道,收育之,戣论以死。由是闾里相约不敢犯”[8]。与王义方的作为相较,孔戣的行为更多地缺少温和的色彩,但其目的却无二致,而“闾里相约不敢犯”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岭南族群对此的认同,尽管这是出于对严刑峻法的惧怕。

唐代柳州有病信巫而杀人祭鬼的恶习,据柳宗元描述:“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俪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日,神不置我矣。因不食蔽面死,以故户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9]柳宗元贬为柳州刺史时,利用佛教戒禁杀生、普度济众思想,劝导人们“始复去鬼息杀,而务趋于仁爱”[9]。柳州民间亦长期盛行借债以男女儿童作抵押,即所谓“以人质钱”。柳宗元贬谪柳州后,亦对此传统陋习大力革除。《旧唐书》一百六十《柳宗元传》载: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8]

正是由于柳宗元的努力,初步改变了其地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史载,柳宗元死后,“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8]。柳人对柳宗元的神化,既是对柳宗元化育之功的感戴,更是对中原礼义的深深认同。

延及宋,文人的努力一如既往,兹举二例。庆历七年,杜应之为浔州刺史,下车伊始,即“大相厥土,而营学宫,以齐鲁周孔之教而为政”。对此,其上司广南西路安抚使余靖有云:“上以宣朝廷向学之意,下以成州里兴贤之本,能使远邦学者,异时取名爵于朝,当自今始,真善教者可记也哉。”[10]北宋邕州“俗好淫祀,轻医药,重鬼神”,范曼知邕州,“下令禁之,且割己俸市药,以给病者,愈者千计。复以方书刻石置厅壁,民感化之”[7]。

得益于文人的化育之功,壮族接受、认同中原礼义,逐渐革除陋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汉文化水准。唐宋时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岭南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程度较高的文人、首领,如唐代的南方高雷首领冯智戴、玉林首领宁纯、澄州大首领韦敬一等,宋代的冯京、覃光佃、覃庆元、覃昌、韦旻等。尽管其中留下作品的仅有韦敬一与覃庆元两人,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壮族上层人士对汉文化的喜爱接受程度可想而知。

文化的接受总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士大夫的化育之下,汉文化在岭南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壮族接受汉文化,遵从礼俗,渐趋知书达理;另一方面,则是汉人受岭南风习浸染,不知不觉中在某种程度上为岭南风习所同化,冯贽《云仙散录》记载的朝士对桂人食蛙习俗的认同,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意绪殆非中国人”的表白,都说明了这一点。

当封建统治者本于天下一家的理念,打造大一统的帝国时,政治文化的和谐就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首要目标。当此之时,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使得中原王朝在审视壮族时,势必淡化外族观念而将其纳入本族视域之下。在这一层面上,唐宋时期汉文文献中的壮族逐渐淡去了异己的色彩,被视为整个中华大家族的当然一份子,尽管仍然会有隔阂、矛盾,乃至剧烈的冲突,但那是融合之中必经的阵痛。经由这一阵痛,汉壮在不间断的化育与同化中,渐趋融合,最终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达成和而不同的和乐之境。

[1]马大正.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赵升.朝野类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余靖.武溪集[M].四部丛刊本.

K928

A

1673-1395(2011)04-0153-03

2011-01-18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10106020501M81)

袁咏心(1984—),女,湖北大冶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化育朝贡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寒山化育一身诗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佘山修篁
情智共生 绽放生命灵动之美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翻转课堂下“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化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