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培养高校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2011-03-31崔爱军何明阳
崔爱军,何明阳,陈 群
(常州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等教育阶段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阶段,重视并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较为完备,课程设置相对紧密,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教学研究课题。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培养多样化教学风格,将有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多样化教学风格的方式和指导原则。
一、以科学的教学风格理论为实践指导
培养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风格理论,以此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总结了前人对于“风格”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探讨与实地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思维风格理论。[1]他认为风格不是能力,而是指一个人对使用能力的偏好;风格和能力的匹配是一种协同、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对于特定的环境来说,只存在是否适合的问题;风格是社会化的,可以随着人的工作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新的风格。
斯滕伯格把教师的教学思维风格从心理自我管理的功能、范围和倾向3个层面上加以划分,分为7种,即: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自由型和保守型。[2]并且,他认为风格是多维的,一个人不是只具备一种风格,而是拥有一系列风格,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风格上可能是上述几种类型的混合体。斯滕伯格的教学风格理论为教师提高自身认识、优化教学风格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的借鉴上述理论,有意识的去体会自己的教学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响,不断学习其它同行的教学经验,将良好的教学手法和习惯升华成适应课堂环境的独特教学风格。
二、将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培养特长突出的专业人才。[3]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将面临学生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学习能力多样化现状,某种教学风格会有利于某些思维方式的学生, 而不利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多种学习风格,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其相配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当是多样化的。
此外,教师不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意识,就能够认识到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因此,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努力促进高校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将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4]教师对教学风格的不断改进,也会使教学活动更贴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心理特征,拉近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培养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客观要求,由于每个教师都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和性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表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引用的事例也会有所差别,这样就造成了教学风格上的差异。[5]例如在理工科课程的教学方面,通常理科背景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过程和机理的发现、发展以及理论推导等方面的深入讲解;而工科出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会侧重揭示理论成果在工业上的应用和发展状况,也会适当说明一些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和设备。因此,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对于教学风格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来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此外,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力和方式也会因人而异,课堂上眼神、手势以及教材的运用方法都与教师的个人特质相关,对教师教学风格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性格较为开放的教师在课堂上偏属于自由型的教学风格,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而性格内敛的教师其教学风格相对保守,会把更多精力关注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凝练性等方面,同样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正视自身的特点,发挥多方面的长处,并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而盲目模仿不仅不能够形成适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巨大动力
教学创新就是要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创新、个性化的过程。[6]教学创新是全面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推动力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多样化教学风格发展的重要支柱。教学创新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剔除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富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同时要把发展人的创造潜力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
在具体教学创新活动中,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交流会议,经常性的进行教学评比,通过每一名高校教师对教学风格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完善,在教学上就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师同行之间可以针对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相互观摩学习,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注意吸取不同风格教学的长处,对于完善自身教学风格将会起到很大的启发作用。组织教师经常进行“讲、听、评”活动,能够极大的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会培育出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高校教师在这种良性的竞争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技艺的不断进步,同时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改革成果,对于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五、把握专业特点是开展多样化教学风格的重要方向
高等教育阶段的每门课程面向的专业学科往往较多,其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很好的把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内容要及时地调整,在教学风格上也要适当的进行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其中,对于文科专业的授课应当更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案例问题,教师的教学风格应当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面对理科专业的学生,需要努力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倾向保守和严谨一些;对于工科专业的教学要特别指出概念和原理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情况,需要教师更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逐步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教学风格上要体现出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明确了上述不同学科类别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对于教学的开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更有效的进行教学风格的改进和培养,以便将知识优势迅速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将教学风格的多样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发展中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等。校园文化的内容涵盖了教学文化,[7],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高校提倡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教学特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学科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优秀科学家们(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事迹等,给学生介绍当代科学的发展现状。这些新教学内容的引入都会伴随着教学风格的改变,从而逐步建立有丰富内涵的教学文化。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会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对于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教学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总之,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是教师主体多样化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倡导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必将会有力地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树立起鲜明的教学特色,打造出一流的教学品牌。
参考文献:
[1] 许 芳,李寿欣,金玉华.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的研究进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19-21.
[2] 赵维燕.斯滕伯格的思维风格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1):47-48.
[3] 于丰园,周鸿敏.从“因材施教”到“为人引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4-96.
[4]蔡 静.对高登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9.
[5] 李志义.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2):6-9.
[6] 程从柱,祝家贵.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当代学校实践教学创新[J].未来与发展,2009(2):55-57.
[7] 王永友.关于校园文化建设向文化型校园发展的思考—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