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2011-03-31史国栋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成果

史国栋

(常州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更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主要形式。然而,我国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存在成果有效供给少、企业有效需求不足、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问题,其中机制问题最为突出,也是当前制约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大障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产学研合作,从源头、过程、利益分配、服务体系等多层面寻求机制上的突破,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成果培育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成果服务产业”的目标引导机制

地方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要求其必须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突出贡献,这也是高校寻求政府和社会支持的前提和条件。因而要坚持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为主的科研定位,科研项目的选择与科技成果的产生要最大限度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相一致。事实上,许多地方高校并未建立起服务产业需要的目标引导机制,从科技成果形成过程看,科研立项时就缺少对区域产业发展态势的关注,研发过程与产业及市场脱节,产品开发的目标并不明确,从而致使科技成果与区域产业发展吻合度不够,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成果转化率自然就低。地方高校在科技成果培育中,要坚持“成果服务产业”这一目标导向,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使科技开发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要将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3个层次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特别瞄准一些战略性新兴行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充分考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可能性,培育产生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二)建立“项目瞄准市场”的源头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开发的项目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而由政府和上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经费的纵向课题,重点考虑的是课题的科学前沿性,所以科研人员在项目选择上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和成果产业化关心很少,也忽视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市场容量等问题。再加上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地方科技应用部门缺少沟通联系,其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开发性科技研究少,造成高校每年开发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一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短缺。[1]如果高校能从市场需求出发,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既着眼于市场需要,又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则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就高且切合实际,成果转化也就容易实现。所以在科研立项时就要强化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建立起“项目瞄准市场”的源头创新机制。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就必须立足于地方生产企业,科研立项时谋求与有关企业的结合,并进入开发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因为企业对市场的需求规律较为熟悉,一旦看准的项目,研究和开发价值很大,同时也愿意投入经费保障项目的顺利研发。

(三)建立“研发立足企业”的培育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的本质强调从科学原理的揭示到经济阶段应用的全过程,高校科技成果的培育必然要引入企业元素,并以此作为保障和依托。建立“研发立足企业”的成果培育保障机制,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联系——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是高校面向企业需求推动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对高校而言,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面向企业寻找研发项目和任务,在科研与生产、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尤其要支持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不断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生及转化创造条件。其次,在项目研发中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需求,更多考虑企业使用研发成果的可能性,坚持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以实现技术创新,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第三,学校要疏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渠道。一方面,引导教师和科技人员进驻企业,了解企业在科技开发中遇到的难题,使项目研发更好地为企业和生产服务。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参加高校举办的学术讲座、研讨会,了解高校研究方向与动态,从中发现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与课题。

二、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注入强大的驱动力

(一)创新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成果应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从中获得利益,其动力和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因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就是投资者追求商业成功,获得经济效益,甚至获得潜在的超常规效益的过程,效益的获得者主要是成果转化的行为主体(高校)和投资主体(企业)。然而,目前校企双方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障碍。在校企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中,企业追求的利益主要是获取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创新能力,最终获取商业利益;高校追求的利益主要是提高学术地位,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在社会服务中增强经济利益。[2]81-82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是新产品、新技术形成和实现的过程,除了带来利益还存在着各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只有满足校企双方主体利益的合作才是可行的,并可以自发产生和自我维系,如果校企双方能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那么不但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同时又能解决高校的科研经费,促成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二)创新高校与教师的利益共享机制

教师激励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是“学术人”的同时并不排除“经济人”特征,因为教师的科研劳动不同于简单手工劳动,只有当劳动报酬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时,激发教师敬业乐业才有可能。为了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遵循劳动价值规律,从教师利益分配与激励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积极性。首先,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从人事管理制度上对各类教师分类评价,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量及其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列入相应类别教师的评价指标,以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价值。其次,制订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完善可行的分配制度,在平衡好学校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体现成果发明人、推广人的劳动价值。要明确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究者共同所有,允许研究者及所在院系按一定比例分享技术转化收入,真正实现按科技等投入的生产要素实现分配的格局。[3]24第三,设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专项基金,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推进成果转化。可以在科技成果的催熟阶段给予教师适当的补偿,并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让教师获得整个成果转化基金,还可以每年重点资助几个科技项目进行推广和转化。

(三)创新高校与中介的利益共享机制

中介服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传播和扩散知识与信息的桥梁,是沟通知识流动尤其是沟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在科技与经济两个领域之间,从科技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及国际化整个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为各类创新主体互动、科技与产业及要素市场对接、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提供智力劳务服务的第三产业。作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支持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定等业务,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而科技中介与高校、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与扩大化,科技中介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因而要在保证科技中介利益获得的基础上与其长效合作。

三、健全长效合作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提供长远的保证

(一)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工作站和研究院,推进校地长远合作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应是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尤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将进入中试和开发的科技成果列入政府的开发计划和科研计划,从而获得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3]24另一方面,产、学、研就像科技合作的“三驾马车”,协调得好会互相促进,快速发展,但由于“三驾马车”的最终目标和考核方式不一致,协调不好则相互之间会出现尖锐的矛盾,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强大的推动效应,这种协调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许多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工作站和研究院,将成熟的工程化技术,源源不断地扩散到生产企业,成功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科技长效合作。而且,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工作站和研究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在下达纵向科研课题时,就会考虑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及与企业合作转化等因素,同时科研人员也必然会考虑生产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使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二)以高层次人才为合作重点,建好科技孵化器

为了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许多地方政府、大学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研发机构,吸引社会资金、企业及人才到园区创业,实现科技孵化。地方高校要充分借助科技园的人才优势,强化与园区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合作,合作孵化项目,合作孵化成果,甚至合作孵化企业。同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它联结着高校、企业和政府,通过为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功能平台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孵化等提供服务。[2]148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必须入驻地方大学科技园,设立本校的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政策激励,鼓励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科技团队兼职或离岗专职参与成果产业化的实施工作及创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区域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学校科研方向与成果转化等最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各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智力支撑。

(三)以校企联合研发平台为载体,创新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有参与政府主导的科技计划、高校自办科技型企业和开展校企科技合作三种,其中校企科技合作、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基本途径。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而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帮助企业提高了技术,企业也帮助了高校发展。目前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重点实验室到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都要求以企业为依托,联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共建。创新产学研长效机制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因为研发平台往往具有长效性。研发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和知识的挖掘、传递、互换与整合,通过建设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产学研分工合作,不断向深度发展。企业可以依据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平台提出选题,高校也可依托自身人才优势帮助企业选题或论证。由此产生的基础研究企业会顺理成章地委托高校完成或联合开发,高校也可在从中得到启发,使基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研发平台建设中,高校应根据地方和企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进行科技开发,将有前景的小试技术进行中试和生产性实验,继而走向产业化。所以,通过研发平台建设,可以形成产业、科研和教学之间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向产业转移,产业业绩为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方向和支撑,而且科研和产业又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平台。

四、建立中介服务机制,为加快成果转化开辟广泛的渠道

(一)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高校对科技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科技成果也在成倍增长。但由于地方高校市场观念薄弱,缺乏成果转化意识,没有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机构,从而导致成果转化技术市场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流通体系不完善。学校与生产企业对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自然就会出现高校众多的科技成果难以满足生产企业需要,生产企业急需的科技成果又无科技单位研制开发的局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和活动,包括配套政策、服务机构、中介服务市场及相应的服务活动,其中中介服务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重要媒介。地方高校要主动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二)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收益位居世界前列,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由专业化、高素质队伍支撑的专门机构,从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4]当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中介功能较弱,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理应成立专门服务机构,融入技术服务中介市场,畅通技术供需双向的信息渠道;要根据学科设置的实际、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任务,构建多种类型、不同性质的相应的推广转化服务机构;在服务思路上,要将工作重心前移,主动深入地方生产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入沟通与合作,使高校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获取技术资源的重要依托。

(三)实现校内专门机构与校外中介机构沟通衔接

校外技术中介机构为技术交易主体提供和传递技术商品供求信息、市场调查、技术评估、组织谈判等中介服务,主要包括:联系、介绍技术引进方与技术供给方订立技术合同并促进合同的全面履行;组织或参与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开发;承办订立合同的代理业务并对合同争议的调解工作提供法律顾问、技术咨询、市场调查等情报信息服务。校内服务机构的服务重点是根据本校学科特点与优势向社会提供和传递技术供应信息,并针对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类型和特点提供各种联系、介绍服务;同时与高水平中介服务企业和专业化咨询公司建立沟通合作关系,快捷地了解社会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等,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内专门机构与校外中介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是保证有效服务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谢小风,钱 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形式与途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21.

[2]苏 竣,何晋秋.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李艳红,张晓琳,刘世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7(4).

[4]孙 卫,肖 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6(3):117.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