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隐私观探析*
2011-03-31崔继华
崔继华, 陈 磊
(常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同日本人有过接触的外国人往往会有如下感想:日本人很有礼貌,却很难交往。他们与交往多年的朋友之间,也留有距离。同时,人们也会为日本人之间的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而感到不可思议。例如,日本的很多公共场所,虽然没有张贴“闲人免进”、“非请莫入”等提示牌,日本人一般也不会随便闯入。其原因可以从多视角去观验,其中,日本人的隐私观起着重要作用。
一、价值观取向与隐私观形成
"privacy"一词,其英语原意为隐藏、隐蔽。1890年在美国首次以“隐私”之意被提起,日语用“プライバシー”表示。隐私这个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入日本的。《广辞苑》第5版将“プライバシー”解释为不允许他人干涉的,个人私生活上的自由。《三省堂新明解国语辞典》解释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行为不被他人所干涉、能够过着安心自由的生活等涵义。
隐私的概念既有本体论上的内涵,同时又因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个体认知的偏差而具有不同的诠释。阿尔特曼(Altman)把隐私界定为自我或群体对旁人的接触所做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从这个意义理解,隐私就成了一种保护观念或是调节机制,被个体或群体用于防范外来接触和干扰以及控制与他人交往。在阿尔特曼的定义里,隐私分为个体隐私和群体隐私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的隐私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差异使隐私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因之有所不同。[1]而且,不同社会对隐私的追求在侧重点和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每个群体、每个社会都有其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且各有不同。一般认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但是,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变化。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一直以来很多西方著名学者都认为集体主义至上是日本人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与此相反,近些年日本国内的学者则认为个人主义才是日本人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而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西方学者的集体主义结论只不过是将日本与西方文化比较的结果,而日本学者给出的个人主义结论只不过是将现代的日本与二战前的日本相比较得出的结论。经济上的发达使得日本人总认为日本的方方面面也都可与欧美相提并论。那么,究竟日本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价值观问题,我们也许从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对日本人性格的精辟概述中可得到一些启示:“刀与菊,都是这幅画的组成部分。从最大程度上来说,日本人天生好斗,但又非常温和;穷兵黩武,但又珍视美感;孤介傲慢,但又彬彬有礼;顽固强硬,但又温顺善变;驯服谦恭,但又不听摆布;非常忠诚,但又易于叛变;天生神勇,但又胆小怯懦;固执守旧,但又顺应潮流。”[2]正如这位美国的人类学家所言,日本人的性格总是双向的,给人的感觉好像总在寻求某种平衡。日本人的价值观也是双重取向的,受西方文化影响日本在其传统的集团主义价值观基础上,又导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而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日本人隐私观的形成原因
日本四面环海是个封闭的岛国,又是单一民族(大和民族)、单一语言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由于山脉和岛屿的阻隔,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对外极端排他,对内要求把集团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首先,“家”是日本集团主义社会文化的原型。自古以来日本人把“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传统的日本住宅结构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家”,房间与房间之间不是厚厚的墙壁,而是由“隔扇”和“拉门”隔开的,可以自由移动组合,各个房间没有锁,不隔音,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秘密可言。[3]6其次,日本家庭的另一大特点是女性结婚后改随丈夫姓氏,一家人都用统一姓氏。家中财产也属于家庭成员集体所有,家庭成员每个人的问题也就是全家人的问题。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家”由“会社(公司)”所取代。“会社”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日本公司是家族式的、传统的集团主义文化。此外,由于大多数日本公司还是延续着传统的终身雇佣制,日本公司既是员工的工作单位,也是员工的家庭。公司照管着员工的一生,员工也彻底为公司奉献一切。虽然他们实行的也是每日8小时工作制,但他们常常是不求报酬地加班加点。在这个闭锁的社会集团里,公司十分重视员工间的和谐。工作之余同事经常在一起喝酒吃饭。每当遇到同事结婚、孩子出生、工作调动、以及意外灾难时,公司以及同事也会以个人均摊而非自愿的形式集体赠送钱款表示庆贺或者慰问。上述日本员工齐心协力、以工作为重、以社为家的卓越表现都彰显了集团主义的价值取向。
日本文化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间”与“和”的意识。两者是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调节手段及调节机制,日本人隐私观的形成与“间”、“和”意识有很大关系。“以和为贵”是日本的立国之本、治国法宝,是日本人的行动指南。它渗透于日本的每个角落,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和”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是非常重视礼仪。“和”在语言交流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和”体现的是一种集团主义价值观,表现在集团内部关系上就是上下协调一致的精神。有时它超越法的界限。现实生活中日本人为了求和,甚至不分是非黑白,不惜牺牲法律为代价。
日本社会属于纵向型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形成了日本人严明的等级观念和强烈的隶属意识。在日本人心中,自己所属的“群体”是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关心。而对于其他“群体”则相当冷漠。这种“关心”与“冷漠”就是日本人“内”、“外”有别的观念。所谓“内”是指家庭内部、单位内部、国家内部,同乡朋友等。所谓“外”是指家庭外部、单位外部、国家外部,以及其他生疏的人等。[3]10“内”和“外”的民族心理意识是日本文化的重要体现。
日本著名学者中根千枝认为,日本人的“内”和“外”的观念异常强烈。当这种意识走上极端时,甚至可以把不属于“内”圈的人当作非人看待。这种人际关系的强烈反差在日本社会并不少见。乘车时经常会看到如下的滑稽场面,与不相识的人争抢来的座位,见到关系亲密者(尤其是自己的上司),自己即使再累也要让座。[4]这种只对“圈内人”、“熟人”表示关心、亲热、对“他人”、“外人”充满警惕、戒备和冷漠的处事态度充分证明了集团主义价值取向的日本人其隐私观具有群体隐私特征。
长久以来,日本人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个人只是社会集团的一员,而不是独立的。集体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集体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人是没有个性的。集团内部的绝对一致是日本集团主义文化的最大特点。[3]7由此可见,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价值观强调的是鲜明的群体意识。受此影响,日本人崇尚群体隐私。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价值取向内置在其固有的价值观中,占核心地位。但是,自古以来,日本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日本人善于发现和总结别的民族的优缺点及经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灵活运用。日本主要受两种文化的影响。一是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外来优秀文化与日本固有的本土文化和谐共处是日本的一大特点。
从住宅来看,日本现今的住宅已不是清一色的日式建筑,都市里的现代化高层住宅鳞次栉比。这种新式“家”的内部结构多采用和、洋结合形式,客房(居间)是传统的榻榻米房,室内布置总离不开古香古色的壁龛、挂轴。而卧室都基本采用洋式的,房间与房间之间都有墙壁间隔,房间门上都配有锁。
旧时的“父亲”作为家长制中的父权代表,行驶着强有力的父权手段控制着家庭成员的言行。战后随着日本战败国地位的确立,家长制也被贴上了封建社会的标签,日本家庭的父权也逐渐消失。如今日本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已成为十分和蔼、整天忙于工作、家庭财政支柱的形象。而每天操持孩子们日常生活、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是母亲。战后日本的家庭教育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父母也并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嗜好及隐私。
其次,日本文化意识中的“间”强调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体现的是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例如,在交友方面日本人十分慎重,他们一般不与陌生人主动结识,只交往过一、二次更成不了朋友。并且即使和再亲密的朋友之间,也总留有距离。他们说话总是笑容可掬,言词模糊,拐弯抹角,很难猜测笑容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一言以蔽之,日本人情淡薄,老死不相往来。由此可见,“间”意识是日本人调整人际关系、保护个体隐私的重要手段。
三、 日本人隐私观表现
群体隐私是集团主义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日本人的群体隐私观在家庭方面表现为,他们一般不邀请外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即便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很少雇佣保姆帮助料理家务。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维护家庭隐私,严守“家丑不外扬”的家规。夫妻之间即便不和,在外人面前仍然维持家庭的形象,让人根本看不出夫妻吵架或是家庭不和的破绽。
日本企业,无论是2000年初三菱汽车发生的汽车轮胎缺陷还是前两年丰田公司发生的汽车安全隐患导致全球700万辆汽车被召回事件,都属于重大的责任事故。公开责任人身份并进行追查处理是合情合法的事情。而日本企业的通常做法则是企业内部结成攻守同盟,一致对外共同承担责任。[5]窥豹一斑,日本人所特有的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明确告诉我们价值观有时是可以以牺牲法律法规为代价的。而从隐私观角度分析这些事件足以证明日本隐私文化显现着浓厚的群体隐私色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商社、工厂、料理店、学校等遍布世界各地,但日本人却十分讨厌侨居国外。记得几年前,神户市立小学的一位校长曾对笔者说过,往国外的日本人学校派遣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接受派遣的教师每月都拿双份工资,一份是国外日本人学校发放的月工资,另一份是日本国内发放的。这么优厚的待遇,也不能激发日本教师去国外的工作热情。这使我感到非常吃惊。通常即便居住在国外,日本人抱团现象十分严重。在当地他们成立日本人社团组织,工作之余他们几乎隔断与外界的联系和接触。“任何一位成员如果接纳了外人,都会引起同胞的不安、猜疑,直到受到制裁。若碰到必须同外面打交道的事,比如聘任中文教师,请保姆,他们绝不愿意通过私人关系,而是通过外交服务公司介绍,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人可能介入”。[6]其原因就是怕破坏他们的群体隐私。
在日本文化中,个人主义虽然不是核心的价值观,但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日本的个体隐私包含私人时间、私人空间、对人关系、金钱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爱德华.霍尔按照各国家对时间的使用习惯划分为单项时间习惯和多项时间习惯。其中,单项时间习惯强调的是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一种时间观念。虽然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项时间习惯,而日本采用的是单项时间习惯。日本人无论是约会、请人吃饭、还是参加社会活动都事先预约,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做安排。和朋友见面时都会提前约定,当然不会不请自来。他们都严格履行约定时间,并且,每个人都知道赴约的最佳时间是比约定时间提前5分钟。在遇到不得已迟到的情况时,必须提前打电话通知对方。这样做是对他人私人时间的尊重,也是尊重他人的隐私。
日本人对于金钱有很多禁忌,几乎成为“禁语”。日本人相互之间不谈论工资待遇等话题。同事之间相互不知对方每月确切的工资和奖金,也不向他人询问有关物品的价格。日本商家也有保护顾客隐私的意识。例如,去商店购买礼品,店员都会在包装时代客人把商品标价去掉。请人吃饭结帐时,店方也注意对客人结算金额的保密。日本人也有向亲朋好友馈赠钱币的习惯,但是忌讳“裸钱”,一定要装进特制的信封。
空间在不同的文化中指涉不同的涵义,日本人对空间的崇尚非常强烈。去过日本的外国人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情景。无论是现代化的日本住宅或是在某些公用场所如日式餐馆、温泉等的门口都挂有半门帘,外面的人即使透过它也能看到里面的一些情景。神社入口处的牌坊、神社前使用稻草绳定界。上述区域并没有设置如“请勿进入”之类的提示牌,一般人并非走不进去,但都不会随便进入。其实这些不起眼的半门帘、草绳、格子窗等物质及非物质的屏障并不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障碍物,而是设置了一个心理上的界限。[7]这传承了日本自古以来有关禁区的传统,此时的“禁区”就是一个“隐私符号”,代表隐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交织构建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同时,也很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在国际化时代的今天,国际交流尤其是中日间各领域的交流日趋频繁。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隐私观的差异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天然屏障。中日渊源流长的交流使日本文化的很多方面至今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元素。在语言文字上,即使没有学过日语的国人,也能看懂一些内容,在跨文化交流时这些信息有时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发出错误的判断信号。只有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隐私观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跨越文化交流障碍,实现深度交流。
参考文献:
[1]蔡 芳.中西方隐私观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21-23.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王智新,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8.
[3]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7.
[4][日]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间关系[M].东京:讲谈社,1987:47.
[5]李建权.日本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37.
[6]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40.
[7][日]多田道太郎.身边的日本文化[M].汪丽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