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成长哲学
2011-03-31王一秀
王一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成长哲学
王一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西方的成长小说主要是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他们的各种遭遇,并通过巨大的精神危机长大成人的故事。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以通过儿童的声音来了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儿童形象——探索、反抗、逃避、绝望。
无声反抗;逃避;绝望;儿童形象
在美国19世纪中期,霍桑的《红字》就具有了儿童形象作品的雏形,过了二三十年后,在马克.吐温的两本历险记《汤姆.伊索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才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通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因此,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以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综观整部作品,发现其中的儿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点。在文本的宣读过程中,不难发现,那就是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哈克,有异于传统文学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学形象,有着成人的眼光无法诠释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当他睁开清澈的双眼看到的世界和他从幼儿时代就深烙的童话世界相差如此大时,他会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地转变为逃避,通常他会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来作为逃避的方向,他的这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一条界线,就很微妙地转变成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过他的反抗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混沌和黑暗,这种想法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这种探索和反抗从来没有断过,在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上重续,也许有一天,他会改变这个世界的色彩,让世界折射出属于太阳的光彩。
一、童话里的声音
首先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是童话里的声音,那是一种追求真善,向往自然的声音,直到儿童被成人世界同化,那么童话才将被同化,成为现实的演绎,清脆的童声才将被嘈哑的声音掩盖……哈克也不例外,他崇尚自然,他觉得在树林里听这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这就是他潜在意识里喜欢的声音,这才是童话里的声音,这才是真实与自然的声音。
二、内心的声音
其次,在执著的童话声音的内心又是怎样一个心境,又发出怎样的一个声音,这个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是个酒鬼的儿子,经常遭受酒鬼父亲的毒打,他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天气不太冷的时候,我经常溜出去睡在林子里,那样我才睡得轻松些。”喜欢吃泔水桶里的饭,“在泔水桶里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汤汤水水一搅和,那味道才会更好。”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得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是对主人家的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地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
三、试图发出声音
然后,当内心的声音积压到一定程度,总想能让这个内心的声音发出声来,这就是从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过程。哈克在历险的过程中看到两岸形形色色的所谓文明人的生活,大河上经常漂浮着尸体;到处是“公爵”“国王”式的骗子;贵族出身的南方旧派格蓝奇福德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因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两家几乎全部死在野蛮的相互厮杀中……这一切都是哈克在游历中亲身经历的。他看着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与黑人逃奴杰姆的忠厚、善良与真诚的关心形成对比。杰姆在和哈克走散后,焦急地寻找哈克,以为哈克被水冲走了而号啕大哭;为了三百美金试图抓住杰姆的女人,但是杰姆还是带着温柔的目光,对于哈克男扮女装的包容;这些都让哈克感觉到了人类社会“善”的微光。他的试图帮助黑人杰姆逃跑的想法正是他通过对社会的一种思索得出一个决定,也是由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决定的过程。这正是哈克试图发出他内心的真实的声音的一个表现。
四、无声的抗议
最后,儿童的无意识的逃避行为,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讲,其实是他们反抗的一种方式。在他们试图发出内心的声音的情况下,面对着周围世界到处遍布着嘈杂的成人声音,他们的声音显得十分的微弱,他们在潜意识里就会以逃避这样的无声的抗议作为他们反抗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在无声的过程中,希冀可以走出这个嘈杂的成人世界,到一个属于他们、没有干扰的世界去发出属于他们本身的声音,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然。在这个反抗的途中,儿童往往采用各式各样的逃避方式以示他们的抗议,无论他们的方式是怎么样的,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姿势太微弱,都只能是无声的抗议。
哈克在寡妇的教导下,也能每天读圣经,虽然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甚至弄不清为什么要去天堂,只要能和好朋友汤姆在一起就好;也会在餐前餐后都祷告,虽然他不相信上帝真的能实现人们的愿望,起码上帝就没有实现他一直想要有个钓鱼杆的愿望;也能读懂华盛顿将军和战争的故事;也能去学校上学,认识几个字,并因为学习好而得了一张用蓝黄两色画着个牧童赶着几头牛的图片。但是哈克觉得穿着新衣服他像是被绑住手脚一样,在他那个酒鬼父亲把他带走,住到一个岛上以后,他反倒很快地适应了那个地方,喜欢上了那里的生活,除了鞭子那部分。“每天舒服地躺在那儿抽烟、钓鱼、不必读书,不用做功课,就那么懒懒地、痛痛快快地过日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我的衣服已经烂得不成样子,……我再也不想回去了。……总的说来,在林子里过的真是一段美好时光。”哈克的这种意识其实就是逃避成人社会的文明教育、逃避教育,虽然是在他那个酒鬼老爸的逼迫下逃学的,但是他却怡然自得。
哈克对于文明的教育是简单地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没能逃脱成人的喧杂,他那酒鬼老爸的叫骂声、鞭打声也是成人声音的一类,仍然掩盖着哈克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他在周密地计划后,不引发正面的冲突,诈死逃离了那个小木屋。这也是哈克无声抗议的一面。哈克想通过拯救来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他所要拯救的黑奴杰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纯真的人,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这是他对于所谓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但是最终,哈克拯救杰姆之后才发现,杰姆已经不是逃跑的黑奴了,而是个自由的人了。
五、结论
小说结尾,哈克又回到了这个“文明”社会,但却一心向往美国西部的生活,可想象中的西部并不存在了,无形中这个西部相当于“绝望”,那个连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开化了。儿童对于成人世界也就是定义中的文明世界的理解,是用他们儿童的眼光来分析得出的。他们试图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表达些什么,改变些什么,但是最终都只是无声的抗议,导致他们的绝望。儿童也将走过他们儿童的那一年龄段,成为下一个时期压制儿童的成人,历史在反复,这其实是整个人类文明造成的。这种探索、逃避本身就伴随着反抗,这种反抗在绝望的同时往往又留有一线再探索、逃避的希望,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会有儿童存在!
[1]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英汉对照全译精选)[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王惠君,王惠玲,主译.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1~2.
[2] 弗兰克.林特里亚和托马斯.麦克拉布林编.文学研究的批评术语[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0:97~101.
[3] 何淑英,张玉娟.外国文学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27~34.
On the Growth Philosophy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ang Yixiu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10)
The western coming - of- age novel mainly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ero’s thinking and character,narrate their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the stories about how they became adults after overcome the huge spirit crises.The child image is the special image in the literature images,while people usually use the adult’s eye to treat the children’s thought and action.By reading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we can get the children’s real thought through children’s sound,and we can see a bright and actual child image——discovery,oppose,escape and disappointment.
endless sorrow,escape,disappoint,child image
I106.4
A
1672-3805(2011)03-0120-03
2010-12-10
王一秀(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