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农村人口流动方式研究

2011-03-31王晶舒

关键词:流动

王晶舒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农村人口流动方式研究

王晶舒

(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本文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农村人口流动进行了分析。该镇农村人口流动方式有如下特点:在流动动因上,以求生存型为主,求发展型为辅;在流动形态上,多属自发、分散型以及由流动者中有能力的个人带动的流动,而缺乏由政府和其他中介机构牵头的有组织的流动;在流动资源上,人力资本的诸要素比较欠缺,而社会资本方面的强关系作用比较突出,弱关系在求职中很少被利用。这些因素制约了该镇人口流动的规模。

流动方式;流动动因;流动形态;流动资源

昌五镇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有农业人口3.2万人,是一个由移民形成的社区。一百多年前,昌五人的祖辈和父辈“闯关东”来此定居。今天,在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背景下,他们的后代又走出这片土地寻求新的生活机会。所以,人口流动问题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笔者曾于2003—2004年深入乡村和农户家庭了解情况,对流动人口及其家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此后,又在2010年进行了追踪访问。

从镇政府和各级村委会的统计来看,昌五镇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约为1 200人左右。我们采取以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的资料收集方法和以个案分析为主的资料分析方法对调查对象加以研究。在人口流动研究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于流动者来说意义最为深远,对流动结果的影响也最为直接。这三个因素分别是流动动因、流动形态和流动资源。

一、昌五镇流动人口的流动动因:以求生存型为主

关于人口流动的动因问题,孙立平认为,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的普遍贫困化是农民流动的动因之一(孙立平,2001)。黄平用“生存理性”来解释农民流动的行为,指出中国农民在自己所处的特定资源与规则条件下,为寻求整个家庭的生存而首先选择比较而言并非最次的行为方式(黄平,2001)。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也认为,绝对收入的差距是流动最主要原因(Todaro,1969)。总之,流动是出于生存的考虑。城乡之间居民绝对收入的差距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因。但在我国的一些实证研究中,这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则在上升(陈光金,2010)。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特点是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蔡昉,都阳,2003)。所以除了绝对收入的差距之外,还要使用相对经济地位变化来解释农村的人口流动(蔡昉,都阳,2003)。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否,不仅取决于他们与城市劳动力的绝对收入之差,还取决于他们在家乡感受到的与周围其他人的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Stark and Taylor,1991)。

昌五镇地处广袤的东北平原,与土地资源紧张的南方各省相比人均土地面积较大。然而,由于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昌五人种植的经济作物比较少,主要还是粮食作物,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玉米。玉米的比较利益很低,以至有受访者戏称,“农民种苞米就是锻炼身体”。当被问及外出打工的原因时,绝大部分人谈到的是土地面积小、家庭收入低、子女多而年幼,以及缺乏改善生活条件的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出于生计压力而选择外出务工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三街村副主任李某在介绍当地情况时说: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普遍滑坡,60% ~70%的老百姓刚刚能维持温饱。在有两千多人口的三街村,每年大约有三四百人利用农闲时短期外出务工,大多是去往省内的齐齐哈尔、大庆以及北京、山东等地。男的大部分是在建筑工地给人当力工,女的主要是做服务员。除了生存压力之外,农民也像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一样,很明白自己的经济地位。所以,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也希望提高自己及家庭经济地位,这成了农民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印证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对于新一代的流动者来说,流动的动因却远不止于此。19岁的男青年胡某,初中毕业后在家无事可做,与人结伴到哈尔滨市打工。他的外出是因为“家里人舍不得让下地”,而他自己“一直上学,不会干农活”,而且“在家种地没出息”,希望可以“像城里的年轻人那样”生活。与胡某类似,不少2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都谈到他们所向往的城市生活和时尚,虽然这里不无想象的成分,对未来的考虑也不够成熟,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认为农村的生活过于单调封闭,希望能够获得另外的生活体验,甚至以此评判同龄人是否有出息。对于他们来说,经济因素显然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改变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社会是他们选择流动的更为强烈的动因。这也印证了“流动人口的群体特性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之中”(王春光,2001)的观点。

二、昌五镇流动人口的流动形态:多为自发分散型

昌五镇迄今还没有过政府组织招工并输出到外地的情况,也没有民间中介性质的机构来组织其劳动力的流动。但人们在流动中基于亲缘和邻里关系自发地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在金安村的小六井子屯,有一户徐姓人家比较引人注目,受访的村民也都把他们作为发财致富的榜样。徐某家里原来有十几亩地,由于做生意亏本,借高利贷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为了躲债,徐某去了河北。在那里,他打工挣到了一些钱,还因为与老板处得很好而做了包工头。2003年,他回家结婚,不但还清了所欠的债务,还一次性地带走了十八个村民,到他所在的工地去工作。这些人现在又不断地回来带走村里人,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笔者到金安村时,看到徐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经倒了半边,土地也没有人种了。据村民们说,徐某全家都已搬到了河北,不会再回来了。由于河北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能吸收较多的外来人员,所以由昌五镇去河北打工的人较多,要进行组织也比较容易。昌盛、向前、福利等村都有十余人结伴去河北打工的现象,此外还有河北的企业通过先期流动出去的人到这些村里招工的情况。

然而,从笔者访问到的长期在外的人所提供的情况来看,在总体上,昌五镇有组织的流动并不多见。流动者分布的地域相当广,基本上遍及全国各省,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工作上的联系。流动方式以自发、分散型为主,缺乏有组织的保障。

三、昌五镇流动人口的流动资源: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一)人力资本在人口流动中的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的。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本除了包括后天形成的素质(如文化水平、心理素质和技术、技能等)之外,也包括人的自然状况(如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有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在人口流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培林等,2001;王奋宇,赵延东,2003),也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中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在流动中的作用呈下降趋势(刘精明,2003)。

由于流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所以首先要考虑的基本要素是年龄。访问中我们遇到了三大家村的已经回乡定居的任某。1999年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去大连打工,干的是“驴子活”,在一家煤炭公司当装卸工,按劳动量发工资,除去生活费用一个月平均能净剩约四百元钱。从2002年起便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农闲时作起了小买卖,在各村屯之间赶集,卖些小百货。他说不是他在外找不到工作,只要肯出力,工厂招工并没有年龄限制。就是后来年纪大了,越来越觉得干不动了,是自己体力不行才回乡的。就昌五镇总体的状况来看,超过80%的流动者集中在建筑与服务行业中。流动人口仍是以出卖体力为主,所以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只能回到家乡继续务农或从事其他行业。年龄的优势在年轻人身上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则成了流动的障碍。

性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街村黄某的妻子说,妇女的工资普遍比男性低,而且招收女工的单位也不多,所以女性外出打工的机会比男人要少得多。她自己是随同丈夫外出的,在河北一家砖厂工作。由于工作比较辛苦,工资不多,还要照看孩子,所以后来还是决定回家,不再出去了。她说做服务员的女孩虽然工作轻松一些,但一般都是二十出头的,她们大多是在外面挣几年钱,等到结婚有了孩子,年纪一大工作机会就少了。女性在流动中受到年龄、身体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要比男性更为严格,所以流动远不及男性活跃。

文化程度对流动者的重要性早已为研究者所注意。有研究表明,受教育时间越长,流动农民的收入越高(王奋宇,赵延东,2003)。在昌五镇的情况是:流动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留在家中的农民,长期在外者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而短期出门打零工的人多为初中及以下。同时,短期流动者中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长期流动者,在文化程度上具有优势的人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如北官房屯的女孩邢某,读完高一就由浙江宁波的亲戚介绍到打字社给人打字。月收入由八百多元逐渐增加到一千五百元左右。挣到一些钱后,觉得因自己文化水平低,只能给人打工,这样下去没有更好的前景,于是在业余时间自费读了夜大,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目前在宁波生活很稳定,如果能顺利拿到大专文凭的话,她对自己的前景就更有信心,不打算再回昌五镇了。技能的作用与文化程度相似,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市场竞争中有明显的优势。在我们调查的长期流动者中,有不少人就是由于在外出之前或在流动过程中具备了某种技能而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短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流动者,人力资本的差异对于流动能力和收入水平来说并无决定性的影响;但对于长期在外者,有技能、文化程度高、年龄小和男性在流动能力和收入水平上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人力资本要素的人。

(二)社会资本在人口流动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由布尔迪厄最早提出的,系指社会中的个人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Bourdieu,1986)。科尔曼进一步指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形式,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波特斯在移民研究中发现,移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是否移民、向何处迁移,以及如何适应迁居地生活等,都与移民的社会网络密不可分。所以,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在研究中,社会资本一般被界定为强关系。由于我国强调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不完善,社会资本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可能会比人力资本等因素更为显著(刘精明,2003)。

在昌五镇的流动人口中,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人们的流动要更多地依靠社会资本,通过老乡、同学、亲友的关系来获得。这在初次外出的人中表现最为显著。在镇里卖馒头的王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家的二儿子初中毕业后,因为怕“上了高中考不上大学”,就没上高中。开始时他是在家帮父母做馒头,后来经姑姑介绍到了哈尔滨,在一家私营铁柜厂工作。时间一长,他学了些手艺,有了技术,后来跟着老板去了北京。经过他的介绍,王家的大儿子和三儿子也去了北京,在同一个厂工作。后来,三个儿媳妇也进了京。大儿子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准备到北京去念高中,不打算再回来了。二儿子时常想家,倒常有回来的念头;但二儿媳因为孩子带在身边,娘家方面也没有负担,不想回来,甚至说:“就算厂子黄了也不回来。”三儿子态度更为坚决,“就是要饭吃也不回昌五蒸馒头。”王家的亲戚朋友见三兄弟在外干得好,也有想通过他们的关系走出去的。但是厂子规模有限,不能招收更多的人。

虽然依靠熟人的强关系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少,但对于外出打工者而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能获得多少信息,而是得到的信息是否可靠,即如何保证自己不上当受骗。在巨宝村,笔者遇到十几个在大庆打工受骗的村民。他们给一个建筑队工作了两个多月,结果却白忙了一场,没有拿到工资。有了他们的例子,村里一些本打算趁农闲时出门打工挣点钱的人都不敢出去了。在一街、二街、金安等村,了解到的情形也与此相近:由于时常有要不回工钱的事发生,所以只要有熟人的门路可用,大家是不会自己冒险出去找工作的。

求职应该尽量利用个人与家庭的社会资本即强关系,这在昌五镇似乎成了出门在外者的共识。社会资本的可靠性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他们之所以能流动出去,是因为找到了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反过来,广大渴望通过流动改变自己生活却未能如愿者之所以没能找到门路,社会资本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我们调查的个案来看,人们最初的流动全都是依靠强关系实现的。有的人靠亲属的帮助找到最初的工作后,由于工作条件差、工资低等情况而改变工作单位,在劳务市场上通过弱关系求职,但这样的情况只占很小一部分。

由强关系联结起来的人往往同质性较强。农民的亲朋好友往往也是农民,这些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人并不是每家都有住在城里且可以提供工作机会的亲友和熟人。昌五人多靠强关系来实现流动也就意味着其流动的规模是有限的。

[1] 蔡昉,都阳.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40.

[2] 陈光金.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0(6):86~113.

[3] 孙立平.中国农民工的流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6~48.

[4] 黄平.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13~121.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6] 刘建荣、马国芳.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1999(1):30~35.

A Study on the Pattern of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angwu Town of Zhaodo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ng Jingshu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7)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Heilongjiang,which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the way of combination.The patter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is town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the main motivation of mobility is to make a living,and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motivation is complementary;in mobility form,most of people are spontaneity and dispersed and seldom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on the mobility resources,the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social capital comparative in the role of strong ties are more outstanding,weak ties are seldom used in applying for a job.These factors restrict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is town.

mobility pattern,mobility motivation,mobility form,mobility resource

F323.6

A

1672-3805(2011)03-0019-04

2011-01-08

2010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的功能研究”(编号:11554179)

王晶舒(1973-),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流动
健康教育也要“流动”起来
二维定常Chaplygin气体绕直楔流动
梦河·之一
流动的光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流动党员管理
流动的风景之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一种新型流动车管所车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