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文化为根 生态宜居为本打造个性鲜明的河北城市风貌
—— 以廊坊市城市风貌建设为例

2011-03-28李世冲

河北城市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廊坊风貌建筑

文/李世冲

以历史文化为根 生态宜居为本打造个性鲜明的河北城市风貌
—— 以廊坊市城市风貌建设为例

文/李世冲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风格、品位与面貌的综合,是城市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实施,河北城市建设已跃升到增强城市内涵、提升档次品位、突出城市个性、打造城市特色的新阶段。廊坊地处京津之间,应抓住机遇重塑风貌,尽早打造成一座中国北方个性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功能完善的中国北方城市。

一、突出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独有风骨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传承的“基因”,是城市风貌的精髓,是一座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最根本的特质。要使城市建筑、景观、空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俗风情特色,使城市更加有底蕴、有记忆,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要注重挖掘整合主城区及全市域内的历史资源,并通过具体的城市建筑、园林景观、街区设施等使历史素材具体化、实物化,以体现城市独有轨迹。比如可以中国北方建筑风格为基调,以宋朝宰相吕端等廊坊历史人物和乾隆皇帝多次视察永定河河防工程等历史事件为主题,规划、建设、改造主题公园,展示廊坊悠久历史,增强本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增强外地游客的印象感。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廊坊这一区域的往复逐鹿、融合,造就了地域的民族性格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者应当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通过城市建设使地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可以打造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城市个性;发展文化产业,搭建文化平台来展现独有文化魅力,弘扬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民俗展馆、特色食品街等,助力文化产业建设,塑造城市的文化之韵。

中国人有着浓浓的思乡情结,讲究“落叶归根”,寻根祭祖。试想若干年后,原来的街区、村庄、坟地均消失了,回归故里的后人会问,我们的“根”在哪?老家在哪?应以尊重历史、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代子孙负责的态度,把拆迁改造与有效保护结合起来,从延展城市历史脉络的角度,对一些具有“标本”意义的老建筑予以保护利用。如上世纪70年代廊坊市区建设的第一批住宅楼——管道局宿舍区,地(市)直建设的第一批宿舍楼——统建楼,均为那个时代所谓“火柴盒”式住宅建筑的“标本”,是福利分房制度和廊坊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建筑工艺、审美标准等在建筑风格上的集中体现。应学习上海新天地、北京798等旧区改造经验,结合历史文脉对其进行改建、加建,保护复原其原有肌理,改造提升其空间品质,赋予其在城市中新的地位、新的责任、新的功能,有留有拆,而不能“一拆了之”。对一些应拆除的旧建筑、城中村等则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刻碑等形式将旧风貌记录下来,并通过博物馆、民俗馆等形式展示出来,以延承历史文脉,增强居民特别是归乡游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突出龙凤水韵,增添城市灵气

水是城市的“脉”,有了水,就有了灵气。缺水少水是河北许多城市共有的现实和缺憾。廊坊主城区紧临永定河,南有龙河、北有凤河及5条排渠贯穿市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河、沟、渠等河道资源,加大龙河、凤河治理力度,尽快实施环城水系建设规划,争取早日闭合内环水系,着手建设中环、外环水系,进一步突出水韵特色,改善人居环境。

廊坊市环城水系景观带建设始于2007年,规划全程23公里,现在主要完成了9公里长的景观带和七个景观节点建设。由于水系没有闭合,不能流动,加上水体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水源不足、水质较差。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深化完善《城市水系总体规划》,建立相关部门间行之有效的协调运行机制,并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早日使环城水系闭合,让水能够流动起来,形成一河活水,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加快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建设进度,有效收集汛期雨水。加大沿线环境治理和管理力度,完善污水收集管网,防止污水溢入水系。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增加中水产出,提高中水质量,达到城市景观用水标准。开挖人工湖并与环城水系连通,在湖内以及水渠中广泛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有效净化水体,降低净化成本。总之,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快建设具有北方平原城市特色、符合廊坊地域特点的水系景观,创造良好的城市水生态和水文化环境。

三、突出绿色生态,显现城市生机

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也是生态城市的标志。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是改善北方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风貌的关键。廊坊已拥有“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园林绿化有着良好基础,要以增大市区绿地总量、丰富绿地结构层次、实现四季常绿为重点,提高园林绿化水平。

按照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尽快编制实施《廊坊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逐步形成以大型公园、广场为核心,以绿色长廊和道路绿化为骨干,以游园、小区、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花、灌、草、树相结合、以树为主的“点、线、面、环”城市绿化格局,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设人性化园林、观赏性园林,在尽可能增加林木覆盖率的同时,注重建园造景的视觉效果。加强城区周边公共绿化,抓紧完成自然公园西扩等续建项目,抓紧谋划建设南城大型湿地公园和中央生态公园。大面积种植常绿乔木灌木,搭配彩色树种,丰富色彩,减小成本。加强城区内道路、机关单位及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做好单位内、小区里、门店前、围墙外的绿化工作,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推动城市绿化上档升级。

廊坊常绿植被偏少、比例不高,冬季基本上是“下雪一片白、平时一片黄”,略显单调、萧条。要突出做好冬季景观设计,进一步优化树种比例,扩大常绿乔木、灌木面积,提高常绿植被比例,扮靓冬季绿色景观,把廊坊真正打造成一座四季长青的绿色城市。

四、突出时代特色,建造精品景观

用现代的思想、开放的理念和超前的眼光,按照打造“百年经典”的标准,建设一批彰显现代元素、体现时代建筑理念、运用绿色建筑艺术和方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建筑群落和景观,给后代留下一批经久不衰的城市遗产。

依照城市控制性详规对新建的各类建筑严格控制空间序列、建筑功能及密度与高度、建筑风格与色彩、天际线景观等,确保建设质量,避免短期被拆。对公共建筑等由政府主导投资的项目,坚持“高质量、出精品”的原则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对商业住宅项目引导开发商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力造精品,为城市增添风景,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精品林立的城市风格。

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中所有建筑物的主角,对于构成城市风貌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其建筑本身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外形上应具有创新性,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要深入研究河北的建筑特色、建筑符号,融合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等多种元素,对地域文化符号等进行抽象和提炼,倾力建设凸显时代特色的地标性建筑和标志性区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美感的享受。

安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种元素与设施等,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饰品与环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服务功能,也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要按照“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要求,精心设计、建设、管理城市的公共游园、花坛及座椅、栏杆、喷水池、垃圾桶、指示牌、灯杆等景观元素,使城市整体形象精致美观。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光文化。光环境的艺术塑造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措施。要突出现代城市夜景特色,对夜景形象进行整体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处理好节能减排与合理亮化的关系,加大城区主干道、商业建筑、城市广场、居住小区等灯光夜景提升改造力度,用光的美感装扮城市空间,努力打造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夜色景观。

五、突出人本理念,建设宜居城市

系统完善的城市功能是良好城市风貌的根本。要把人本理念贯穿城市风貌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避免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急功近利现象,秉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使公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要依照城市发展需要加强交通、供排水、能源、通信、防灾减灾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加快完善主城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次中心建设,及早形成多个功能齐全的“小而全”的城市次中心,减轻目前市中心区压力,避免出现“小城市患大城市病”,让广大市民和来廊创业办事的人感到舒适惬意。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高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水平。建立一套符合廊坊实际的城市精细管理实施标准,对每一块井盖、一个灯杆等都要按标准做好日常管理维护。进一步延伸管理范围,对次干道、背街小巷等进行环境整治,做到既抓大也不放小,使城市表里如一,保持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

李世冲,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廊坊风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包裹的一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廊坊专场(二)
建筑的“芯”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