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要“小题大做”
2011-03-25王存生
提起息肉,人们大多不以为然,在体检时查出息肉,也不当一回事。有的人心存侥幸心理,几厘米的息肉,会与我平安相处的。前不久,一位中年女性因为几年前查出胆囊息肉而没有做任何治疗,最后息肉癌变而致死,这个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下面是临床中患者常见的疑问。
疑问1:什么是息肉?
息肉是起源于腺上皮组织黏膜上突起性的赘生物,外观上有的像乳头,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好发生在人体的胃肠道黏膜上。息肉属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大多数息肉都是隐蔽生长的,很难被发现。
疑问2:息肉有什么特殊临床症状?
息肉平常很难被发现,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以有腹痛、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息肉一旦出现并发症,就会有症状,如出血、感染等,患者会出现便血、腹痛、腹泻或便秘、大便变形等症状。
疑问3:息肉会癌变吗?
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错构瘤和其他类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说,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基本上不会发生恶变,医学上将其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为10%~20%,被称为肿瘤性息肉。特別是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是管状腺瘤的数倍至数十倍。
疑问4:怎样治疗息肉?
目前各大医院多采取内镜下息肉摘除技术,高频电切除法,此法既能切除息肉,又能止血,同时一次可切多颗息肉,以后可重复实施。<10mm的息肉,发生恶变的概率几乎为零,故患者只需长期随访即可,不推荐做治疗。腺瘤因存在恶变可能,一旦发现,应立即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通常,治疗肠道小息肉主要采用氩离子激光烧灼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法,创面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治疗体积较大或范围较广的息肉,常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
疑问5:肠道息肉治疗后,会复发吗?
肠道息肉摘除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研究数据显示,肿瘤性息肉摘除1年及3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28% ~ 42%,因此,有肠道息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肠镜。小的增生性息肉应视为正常现象,第一次复查可在治疗后2~3年进行;有1~2个直径小于1cm的腺瘤者,应在治疗后2年内复查肠镜;有3个或3个以上腺瘤,或腺瘤直径大于1cm,抑或病理检查显示有绒毛状结构或伴不典型增生者,治疗后每年都需复查肠镜;若在一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息肉者,应在治疗后半年内复查肠镜;接受粉碎性切除无蒂息肉的患者,应在治疗后2~6个月内复查,随后视复查结果,制订个体化随访方案。
疑问6:能预防息肉复发吗?
目前尚无确切手段能预防复发。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现在尚未明确,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通过改变饮食及生活习惯无法预防息肉复发,且目前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可以加以控制。因此,对肠道息肉患者而言,定期复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地说,非肿瘤性息肉可暂时不处理,每2年左右复查一次;肿瘤性息肉应尽可能摘除,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疑问7:肠道息肉会不会遗传?
息肉的发生和遗传有一定关联。目前认为,家属中有结肠肿瘤患者的人,发生肠道息肉和肿瘤的危险性较正常人高。此外,家族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等与遗传有明确关系的疾病也与肠道息肉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家族史的最好全家人都去做结肠镜检查。
疑问8:息肉可以预防吗?
息肉这种病是“天生”的,自身无法预防,但是由息肉所导致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比如为了预防息肉癌变和息肉出血,应该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在内镜下切除。
需要提醒的是,家族中有肠道肿瘤、家族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的人,应定期做大便隐血及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疗肠道息肉,降低发生肠道肿瘤的风险。
另外,年龄超过40岁的人,没有遗传史的人有必要做肠镜检查,以便发现胃肠道息肉并及早治疗。如果肠胃不好,出现腹泻或者便秘、便血、黑便、黏液便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排查治疗。
王存生,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现任武警山西总队医院腹腔镜中心主任。曾在北京医科大学深造,长期从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手术量数千例。在腹腔镜下主刀完成急慢性胆囊结石,胆囊充满型结石、萎缩性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囊肿、阑尾炎、精索静脉曲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十余种手术。还擅长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