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医之道

2011-03-25本刊编辑部

人人健康 2011年6期
关键词:女医生女作家医患

本刊编辑部

“三八”前夕,在张勇进社长的倡议下,本刊荣幸邀请到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和山西省女医师协会的几位会员代表座客“健康会客厅”。

著名作家、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主席蒋韵女士和太原市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女医师协会副主席李瑞瑜女士作为特邀嘉宾到场,女作家李建华、刘蜀贝、陈威,女医师李莉、王卫淑、白翠萍、王晋芬一行,为我们带来女医生背后的情感故事。

“医患沟通和理解”的话题讲了很多年,但还是存在不少盲区

张勇进:2011年6月26日,将是中国医生的第一个医师节,医生终于有了自已的节日,借“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与大家一起座谈医生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

女作家与女医生同是女性,更容易近距离沟通。女作家六六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医者仁心》,就很真实地反映了很多医生的生存状态。

蒋韵:我出生在医生世家,父母和家里许多亲戚都是医生,我从小在医院长大,所以对医生这个职业比较熟悉,也比较了解。因此每每从各个媒体上听到关于医生的一些品质品德的负面报道,我的心里就会感到很矛盾。我想其中可能存在几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老百姓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不了解,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理解;一方面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完成发行量,对一些医疗事件做不到公正客观,采取的是断章取义式的报道,让人们觉得很痛心;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视患者为机器,其实也是视自己为机器;再有,就是老百姓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惑和矛盾,这点要寄希望于我们国家卫生部门一直在寻找的最佳的医改出路。

李莉:工作中也常遇到病人对我们理解的时候,我们也确实由衷的高兴。但有时候做上十件让患者满意的事情,而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患者埋怨,就会使我们的心很长时间不能平静下来。可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是不是这个医生的工作没做好呢?答案是否!比如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好多症状在不明显状态下,是很难下结论的。然而有的老百姓却要求医生在问诊后马上给出一个明确结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出在老百姓不懂医学知识,但由于在就诊过程中,很多患者正在后面排队,医生没办法腾出足够时间去给患者详细解释,所以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医患矛盾。

我举个最近的例子,年前有一个女患者前来就诊,说她很长时间没来月经,下腹疼痛,经过初次检查后我分析可能是宫外孕,我就和她说怀疑是宫外孕,让她再去做相关病理检查,进一步分析,结果当场这个女患者情绪就失控了。当下午的最后化验结果出来显示她不是宫外孕时,这个女患者便说上午我给她诊断错了,随后告到医院的医务科。

白翠萍:这样的事在我自己的从医生涯中也遇到过。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但是许多老百姓就要求你一次诊断,再有经验的大夫,也不可能一次性100%下正确的结论,必须通过多方检查,根据多方诊断依据才能下结论。所以有时候面对一些难以沟通的病人,真的觉得特别难。就如刚才李莉主任讲的宫外孕,这个病在临床上属于比较难诊断的一种,如果是宫外孕早期,好多临床表现是不明显的,同时也是不典型的,作为医生,她对这样的病种是相当敏感的,哪怕有10%的可能,也会去检查,万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宫外孕很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引起生命危险。

王卫淑:在门诊看病时,有时还会出现病人责怪医生:“你能不能和我好好说一下我的病,和我聊聊我的病?”但往往问题是病人太多,好多病人还在后面排队,如果这个病人多说上5分钟的话,就很可能导致后面的病人上午看不上病了。来我们医院看病的不少是外地病人,他们也许计划下午还要赶回家去。说句心里话,我们心中真得放着很多病人,但病人不理解,总是嫌你对他的病情了解的还不够,这样医患矛盾就产生了。

李莉: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问题,我曾经在院里建议限制挂号,以便能给医患多一些交流时间,但这么做内心又感到很矛盾,因为如果限制挂号,那么看病难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在“新农合”出台,好多农民朋友也来省城医院看病,患者越来越多,还希望得到社会多方的理解。

李建华:其实想想,社会上哪个行业没有自己的问题,但医生这个行业涉及人命,责任重大,所以引发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重点关注在情理之中。很多医生在极其辛苦、极其负责、极其有大爱的心理背景下,还要承受老百姓由于缺乏医疗知识而误解的这种状况,确实是很不公平的。还是那两个字:理解。到达理解层面,医患问题就很可能得到极大解决。

女医生是一个更敬业、更认真、更负责、更细致、更耐受的群体

李瑞瑜:我虽然没有在临床一线工作,但我是学医出身,我认为女医生是一个“三高”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社会评价高,自身职业成就感高。她们属于一个具有较强自信、自强的群体,和男医生相比也是一个更敬业、更认真、更负责、更细致、更耐受的群体。

蒋韵:确实如此,和其他职业女性相比,女医生肩上有着更多困惑。两头担一肩挑,在家里要教育孩子,赡养老人,工作中还要像男同志一样必须要做好。但工作之余的女医生又极少像男医生那样有时间去娱乐去放松去释放压力。她们本身取得这个职业就经过了多年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走上临床岗位后,更得学习工作两头抓。我所了解的医生们,临床一线的连续工作时间往往很长,逢年过节更是经常得加班,劳动强度特別大。

王卫淑:我从医多年,有时候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真的是很辛酸。孩子中考、高考的时候,我奢侈地挤出时间来陪他,记得孩子说了一句:“妈妈,为什么您有时间在家的时候我的成绩就上去了,您不在的时候我的成绩就下去了,其实您在家的时候也没有教我学习啊?”我说:“这可能是心理作用吧,是妈妈没时间陪你”。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一下子觉得好辛酸,泪水不由自主的就流下来了。

李建华:当今社会,关于医院和医生的话题,很多媒体宣传的都是负面的,今天这个座谈会给了我们女作家与女医生一个沟通的桥梁。能近距离接触到几位优秀的女医生,能够敞开胸怀说说你们的心声,同时也给我们女作家提供了写作报道的素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座谈。

刘蜀贝:我既是作家队伍中的一员,也是医疗战线的家属。我所了解到的医生职业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行业,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行业。因为医学的新理论、新药品、新的技术设备层出不穷。我的医生朋友们都做不到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是常事。下了手术台还要参加一个接一个的学术会,有时候上完一个白班,吃口便饭就要接着去上夜班,非常辛苦。而且还没有节假日,即使是过年,大年三十,商家可以关门,而医院是不能关门的。

王卫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放弃和牺牲。我们这个群体,子女极少有学医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目睹她们的母亲是多么繁忙,脚步是多么匆匆。我们医院不少医生的子女从小就很独立,基本过着一种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子,从小就都学会了煮方便面。

王晋芬:和男医生相比,女医生确实不容易,一部分女医生还会受更年期的困扰,一边要工作,一边还得处理家务,长时间高强度的临床工作或多或少都会积累一些身体上的毛病,血压、血脂的波动,包括内分泌出现问题的也比较多。我想说得是,女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要想想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不是铁打的,也要多给自己一点关爱和呵护。

怎么看待汕头女医生微博“等我下班后再死”

张勇进:大家应该都知道,近日汕头市中医院内三科医生李某因为微博上发布让患者“等我下班再死”等言论,被网友称为“冷血医生”的事。我给大家念念这个微博——

“事实证明,我的人品实在是太好了,昨晚家属无数次要求拔掉输液管让病人安心而去,我一再拒绝,硬是把她的生命延续到今天,在我下班的时候她开始吐血,估计也就这几个小时的事了,反正不关我事了,我下班了,噢耶耶耶。”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氧在往下跌,半夜极有可能要起床收尸……这大冷天的,我暖个被窝也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

这两段言论均出自李某的微博,数千网友发表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她“冷血”“没道德”;但也有网友认为,“她只是说了实话”,“看多了,对生死就冷漠了,可以理解”。最近这个事件引起很多医界同仁的深思。

刘蜀贝:为何几句言辞出位的微博,竟引来无数人围观,闹得满城风雨?我想,这一事件正是从侧面折射出如今医患关系紧张,说明老百姓心中的不满很“易燃”。

可以说,医患关系是复杂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如今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就比较容易和医院产生利益冲突,医生又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特殊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等,他们心理也会不平衡,看到这样的微博言论,肯定会感到愤怒。

李莉:作为医务工作者就有为患者负责的义务,值班不能睡觉是应该的,医生要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不少患者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误解,其实大多数医生的医德医风还是非常好的。当然医生要更多地换位思考,多站在病人立场考虑问题,其实想想,医生也有脱下白大褂去看病的时候,因此,一个优秀的医生,其加强自身修养很重要。

李瑞瑜:我所了解的大部分医生对患者是负责的,确实任何一个医生都不愿意自已的病人死在自己班上,当一个医生在他的岗位上出现差错的时候,他往往会失落好长时间。

在临床上,医生虽然与患者的过去不相识,但不相识不代表不关怀,对医生来讲,这种关怀不一定非得以某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一个医生在给病人做诊断时,像病人家属一样惊慌失措,那么这个医生就不是一个好医生。我们的患者一定要知道,其实医生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患者能尽快康复。

女医生首先拥有女人柔软的一面,是一个更富同情心的群体

王晋芬:我在肿瘤医院病理科工作,现在是晚上8点,我来参加这个座谈之前,我的好几位同事还没下班,还在讨论一个病理片子。

现在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很大一个原因是污染问题,包括空气的污染,河流的污染,食品的污染等。另一个原因是辐射,包括手机、电脑、电器、家居的装修等。再有就是农村老百姓的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不好,引发的一些女姓生殖系统肿瘤也比较高发。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的内心很痛。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癌症完全是可以治疗并治愈的。

白翠萍:当一个医生面对被确诊有重病的患者时,他的心里其实是相当难过的,但为了治疗,或为了下一个病人,身为医生不能同家属一起悲伤。医生要有理智,但这样就会造成情绪上的反差,这个时候家属就会说一些难听的话,对医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李莉:当一个医生在抢救一个病人无效的时候,是要难受很长时间的。记得一个18岁的高中生,是卵巢癌,进院的时候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还是无效死亡了。当时我们每个医生的心理都承受着难以名状的难受,过了好长时间才缓解过来。

刘蜀贝:家属很多时候把患者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当事医生上,而忽视了治疗本身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我本人是教师,在教师和医生这个职业上我更敬重医生,因为他们这个职业是带着生命的压力去工作的,作为女性能够从事医生工作,我觉得她们是很高尚的。

医院和家属都应当给医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他虽然没有和家属那样紧张,但他的工作态度是紧张的,他会想得把这个手术做好,把这个病人看好。

王卫淑:我们做医生的很少有正常的節假日,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八小时工作制,有时候连着好几个手术要工作一天一夜,为了患者全力以赴,全体医务工作者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都是随叫随到。

陈威:我在媒体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对医务工作者有个正确的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报道某一医疗事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医患矛盾,而不是恶化医患关系,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炒作。比如现在好多地方的医闹现象也是很严重的,不少地方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医生和患者应该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同一个地方,双方共同面对的敌人应该是疾病才对。

猜你喜欢

女医生女作家医患
女医生演义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白痴疗法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交往与互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