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1-03-21周新宪俞冬青
周新宪 俞冬青
(天台县育青中学,浙江 天台 317200)
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设疑提问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从潜在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形成心“愤”口“悱”、跃跃欲试的最佳心理状态。但是随着提问的时间、场合、对象的变化,提问的效果迥异。另外,提问是为课堂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教学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而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进而实现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腾飞的伟大目标。所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提问不能仅仅关注课堂教育教学、学生的现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深入探讨提问的有效性,努力提高提问的效率,达到预期效果是政治教师必须不断研究的教学课题。
一、讲究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基础
1.提问要有准备
提问要纳入到教师备课环节中去。提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绝不能漫无边际,信口而提。因此什么时候提问,问那些问题都要详细地写到教案中去。
2.提问要准确
提问是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强调设问的针对性(包括设问的对象、形式、内容、适用范围、可用的方法等)必须非常清楚,具有一定的思维清晰度,而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否则极易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提问的题目要反复斟酌,要提到点上,要在紧紧围绕教材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解除疑惑点上提问。
3.提问要科学
为了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应该考究,在合理性(设问是否符合常理、学生身心特点、新课标)、科学性(设问是否符合政治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操作性(设问切入点是否明显、是否利于思维、是否具有强吸引力)等方面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极有可能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尤其是政治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而不是“耍花枪”。因此,课堂教育教学的提问必须具有比较合适的难易程度,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单一(比如千篇一律地问学生“什么”“为什么”之类比较老套或教材上能直接找到答案或低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又不能过于困难、复杂(比如高一教学刚开始,就问学生“我国应该实施怎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问题),也就是说设问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设问过于幼稚化、浅显化,会使学生对政治学科索然无味,并进而处于非常肤浅的状态,因为学生感觉该学科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挑战,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设问过于成人化、深刻化,会使学生对政治学科“退避三舍”,产生较强的畏惧心理。因此在组织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4.提问要因材
就是要注意提问对象,做到适度、适时,适情,即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学生的提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象不同,问题的难易就不同,采取的提问方法也应有区别。设问具有训练学生的思维、认识、分析、理解、处理甚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因此设问就应该讲究循序渐进,从而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也就是说设问不能用一个问题尤其是不能用一个强度来“打破沙锅问到底”。一般而言,开始阶段设问略微简单、直接一些(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的素材、案例、情境引发。比如探究“信用”问题,就可这样设问:你用过信用卡吗?你有信用卡吗?你知道如何申领信用卡吗?POS机吞卡或信用卡遗失,你该怎么办?),此时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而政治新课程标准恰恰就以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体验为核心;中间阶段设问可稍有难度(可要求学生把日常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性探究。比如:信用卡的信用指什么?对我们的言行和国家建设有何启示?)。最后阶段设问可难度较大(引导学生将理性认识再上升到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如剩余课堂时间不够,既可为学生课后思考、解答问题早做准备,又可更好地训练与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利用复杂信息的能力)。当然,这仅是一般的操作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运用。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大别山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随着国家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不断重视,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了新的机遇,而位于大别山区的信阳师范学院在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
5.提问要利导
对于问题,教师不能只提不导,而应既提又导。特别是对于学生在答题中遇到的困难和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提问的目的,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
二、追求提问的艺术性是关键
特别应该得到关注的是课堂设问应具有比较强烈的艺术性,即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艺术地设问,设计具有艺术性的问题,试举几例说明。
1.发散提问法
就是抓住中心词向四周作发散性思考的方法。它往往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对“实践”问题,可以提问:“什么是实践?”“实践有什么特点?”“实践的形式有哪些?”“实践的主体是什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就能使他们比较全面地把握“实践”的概念。
2.比较提问法
就是抓同类、相近事物或相对、相反的概念的对比关系去提出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区别、联系?再如: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可逐层比较设问:“①两者各自的定义是什么?②哪个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哪个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③哪个是永恒范畴?哪个是历史范畴?④它们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这种提问方法能通过比较鉴别,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从中准确地掌握知识。这种提问方法的优点是:印象鲜明,条理性强,容易理解,便于记忆。
就是通过事例说明或联系实际进行提何。如:讲“规律的客观性”,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后,可设问:“揠苗”者为什么没能使庄稼“助长”?学生会回答:违背了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生动、形象、深刻地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政治学科最重要的能力要求。
4.摄故提问法
就是采用复习以前学过或上节课中有关的重要知识内容进行提问。比如:讲《政治生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可结合《生活与哲学》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知识点进行如下提问:①回想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②马充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再如:“关于商业银行的作用”,可先复习:“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从中归纳出银行的作用。采用这种提问既可以起到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出下文的作用,从而启迪学生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释说明新问题,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5.知新提问法
就是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有关知识进行直接提问,如:在讲“文化对人的影响”时,可采用此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那么文化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的影响有哪些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再如学习“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可进行如下设问:①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呢?②看了课本中的问卷调查,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这样采取边提问、边讲述、边归纳的形式,就能讲清有关问题。教师根据相关内容连续提出紧密相连、逻辑性很强的问题,会活跃课堂,集中学生精力,把他们步步深入地带入学习科学知识的殿堂。
三、注重提问的注意事项是升华
1.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设问可以采用直接、间接或者直接间接相互结合的多种方式,力求避免设问形式的单一性。
2.注意提问内容的留白性
“竹筒倒豆子”式的设问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学科知识和课堂探究内容。因此,我们在设问时适当地对问题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即平时所说的“卖关子”,既可为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又可吸引学生,“吊吊学生的胃口”,还可为学生提供对问题和内容进行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真实地、贴切地“生成”出问题的答案甚至是全新的问题,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以解惑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过教学能够有所发现、成长。
3.注意提问过程的程序性和生成性
课堂教学面临的对象是十六七岁的学生,其经验、阅历、能力、水平、方法等都还处于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的阶段,因此设问应该适合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展开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千万不要希望能够“一蹴而就”,否则极有可能“心急吃不了热豆包”。但是,在注意提问过程的程序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提问的生成性。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思维互动过程中会碰撞出许多无法事先预知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节外生枝”的活材料,教师要及时发现、捕捉具有生成价值的教学因素并促其转化为动态活力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分析试卷时,评讲到这样一题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从市场经济角度看,青藏铁路沿线各地政府应怎样确保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我指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字眼 “市场经济”、“政府”、“怎样”,然后让学生联系书本的相关知识进行合作探讨,很多学生“醒悟”过来,能够联系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忽然想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何不趁机深入考考学生:国家宏观调控与国家职能是什么关系?结果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在学生热烈的争辩中,该问题比较圆满地得到了解决。这种急中生智的生成式提问,能够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和生成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有机联系《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内容,既深入廓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知识建构,又有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提问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一模式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实践。课堂提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或者害怕老师提问。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就会渐渐地成为无问题学生。实际上,学生提问是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积极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要给学生造成提问的机会,并将探索活动进行到底。在支持性的情感气氛中,赞许或鼓励、接纳和运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想作出反应,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所以在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衡量提问题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课堂提问的方法和艺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等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能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的有效提问方法,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1]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3]朱成祥.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提问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
[4]李明菊.重视政治课堂提问的艺术[J].青海教育,2009,(1).
[5]吴冬香.政治课堂提问要处理好五对关系[J].中国民族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