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姜夔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2011-03-21胡绍玲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姜夔诗作合肥

胡绍玲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姜夔,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姜夔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以落第告终。他终身未仕,一生过着游走江湖、倚人而食的清客生活。

现存姜夔诗的数量有不同的统计结果,兹根据孙玄常先生笺注、李安纲先生参校的《姜白石诗集笺注》,姜夔诗歌共有187首,其中不含3个断句。从诗作内容上,大致可以将姜夔诗作归纳为酬赠、写景咏物、怀古等七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作题材的丰富性。

一、恋情闺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姜夔词不厌其烦地抒写逝去的爱情、恋情,但在他的诗作中只有三首是描写爱情、恋情的,即写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的七绝《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

(其二)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姜夔三十六岁时,住在合肥赤阑桥之西,曾与范仲讷是邻居。姜夔游合肥时相遇善弹琵琶的姐妹,后来,他再度来到合肥寻找这对姐妹,但她们已经离开了合肥。白石一生爱恋她们,劳燕分飞,以至于终生抱憾。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送范仲讷往合肥,便托他传达情思。诗以浅显平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情侣深切的眷念之情,寄托了对昔日爱情、恋情的真挚和依依不舍,缱绻之心深念之情令人感到缠绵凄怆。

除了这三首恋情诗外,姜夔诗作中还有几首闺情题材的作品《古乐府》三首。三首诗将三个闺中恋爱中的女子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种相思之情没有一丝娇柔、扭捏、造作之态,大胆率直、坦然,充满阳刚之气。那种欲说还羞的复杂矛盾心理,真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读罢如见其人,如感其情。在当时理学已兴盛的文化氛围里,这种将女子感情冲动如此表现出来的诗凤毛麟角。

(二)民生诗

南宋时,人民的生活极其悲惨,他们要用三分之一的土地养活跟北宋差不多的人口,还要常年向北方入侵者纳贡,加之统治者的骄奢淫侈,因而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而租税却持续上升,到了中后期,更是逐年猛增。沉重的赋税使农民无法承受,被迫卖儿鬻女,繁重的租税已使民不聊生,再逢灾年,百姓更是贫唯见骨。

如七古《丁巳七月望湖上书事》: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

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东海?

天边有饼不可食,闻说饥民满淮北。

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

诗中,姜夔由不可食的“月饼”想到了满淮北的饥民,流露了对饥民的忧虑与同情。如果说“渐若小儿初食饼”是比喻金人对大宋江山的步步蚕食,对山河残破的忧虑,其用意还比较隐晦的话,那么,“时方下令严禁铜”,“闻说饥民满淮北”则是相当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前句揭露了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森严统治,后句披露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严峻现实。

《箜篌引》则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家庭因贫困而家破人亡的惨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灵剧痛。诗中,丈夫缘贫卖妻,入夜,思念与羞耻煎熬着他的内心,妻子的内心又何尝不受煎熬呢?更为深刻的是“长安买歌舞,半是良家妇”,诗人由点及面揭示了这种“抱恨而生”的人并非特例,而是随处可见。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三)酬赠诗

姜夔一生交游甚众,而对其政治态度、文学创作、生活道路等有重大或直接影响的有萧德藻、杨万里、尤袤、范成大、张鉴等。这些前辈和朋辈,都具有爱国思想,在政治上力主收复失地,品行上注重节操,且其本身也是大诗人,在文坛上也多有名气,自不同于附庸风雅者。对于姜夔,除了对其政治主张的一致外,更欣赏姜夔出众的才华,看重其高洁狷介的人品个性,他们在文学上鼓励提掖,在生活上关怀帮助,因此姜夔和他们的交往,固有旅食依人而不得不颂扬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以“道”之相同而相与“谋”,故不失其风度、气节,故留下此类作品亦多。

作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七律《送〈胡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

翰墨场中老斫轮,真能一笔扫千军。

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回首江东日暮云。

此诗首联称道诚斋诗艺术的高超和笔力的遒劲。颔联写诚斋每逢花朝月夜吟咏不息,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其作诗勤苦以至于无所不至,无所不能。颈联说杨诗写得极其巧妙而自然。尾联总结诚斋的作品几乎可与李白相匹敌了。尾联虽推崇稍过,但全诗对杨万里诗风格特色的评价还是十分准确的,所以常常被人用来评诚斋诗。

(四)写景咏物

姜夔青少年时代生活于沔鄂,后游湘,再寓居湖州,后又寓杭州,到过金陵、合肥、濠梁、浙东诸地,长期浪迹江湖,居处又系风景名胜之地,江山秀丽,触动诗兴,情景两会,意趣双得,其游赏写景之作也颇具特色,在南宋中自成一家。作于嘉泰元年辛酉(公元1201年)《昔游诗》共十五首。这些诗或记叙诗人的行踪走向,或描摹途旅风光,或讲述遗闻传说,或写途中所遇之事,所见之人,或借景物言志,都是一任思绪驰骋、想象沉浮,极尽脱略放逸。

姜夔咏物诗数量不多,多有比兴寄托。大约作于淳熙十三年客长沙时的《菖蒲》:

岳麓溪毛秀,湘滨玉水香。

灵苗怜劲直,达节著芬芳。

岂谓盘盂小,而忘臭味长。

泉山并勺水,所至未能量。

其中的“灵苗怜劲直,达节著芬芳”,亦令人起草木寄节操之想,《左传·襄公八年》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盘盂小,臭味长,则小中见大。而岳麓、湘滨的特殊之地,菖蒲之与端午的关系,很能令人想起屈原。白石多咏梅之词,人亦以其有梅之品,而菖蒲之劲直、芬芳亦与梅花同。作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的《桂花》,表现了“折香思故人”之旨,后面的“弃捐叔玉佩,香尽作秋尘。楚调愁更苦,寂寥无复闻。”惜芳菲之零落,念知音之寂寥。

(五)思乡及身世感喟

姜夔一生漂泊,游子生涯、清客的生活使得他必须穿州过府,浪迹江湖寄人篱下,并没有几天能在家安居度日。诗人终生都是在颠沛流离的人生征途上跋涉的。长期漂泊孕育着的思乡之情,可谓是触景便生。如《萧山》:

归心已逐晚云轻,又见越中长短亭。

十里水边山下路,桃花无数麦青青。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姜夔春客绍兴,与张鉴、葛天民同游。诗人由杭州至绍兴道上,途经萧山时所作此诗。风轻云淡,春光明媚。盛开的桃花,青葱的麦地。这宁静优美的景色,不是和故乡一样吗?这时,诗人触景而发的思乡之情,不禁如春潮决堤,奔泻而出。归心简直要同还山的晚云一样,迅速飞向归程。

再如《湖上寓居杂咏》其一: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此诗作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白石此时寓居西湖葛岭。姜夔面对堪与西子比美的秀丽西湖,“囊封万字总空言”,唱出的却是凄清思乡曲。这组诗写于作者进《大乐议》、《圣宋饶歌》之后,思前虑后,越发加重了他乡羁旅、难觅归宿的伤感情绪。

(六)怀古诗

此类诗在写法上往往由怀古转入现实,或借古言今,或借古砭今,在叙写历史史实、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流露身世之悲、家国之叹。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春客居绍兴所作的七绝《项里苔梅》:

旧国婆娑几树梅,将军逐鹿未归来。

江东父老空相忆,枝上年年长绿苔。

诗人由梅树婆婆,想到“旧国”,又由眼前的梅树引起对历史的回忆。“将军逐鹿未归来”引出项羽,客观平实,不着情感痕迹,然“江东父老空相忆”一句,却深切传达出了百姓对英雄的期待、怀念及惋惜。表达了渴望收复国土的心愿和光复国土无望的失落。

(七)其他

如写民情风俗和时序节日和诗作。七古《契丹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卷契丹生活图,将契丹族的风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观灯口号》共十首,是一组反映杭州风俗习惯和热闹场面的组诗。它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南宋都城上元灯节的繁华景象,宛若一部色彩鲜明、音响清晰的风俗影片,把当日杭州千街欢歌、万户灯火的热闹繁华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总之,姜夔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失意文人的视角来客观记录当时宋金战事、社会灾荒,表述自己的黍离之悲,爱国之情,而不仅仅关注自身的遭遇与得失,这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评判白石的诗歌,不能仅仅看到“小红低唱我吹箫”这种飘逸脱俗一面,也应全面地看到“中兴无限艰难意”这种沉重真实的一面,这才是对姜夔的公正评价。

猜你喜欢

姜夔诗作合肥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