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的事理拾遗

2011-03-21黎江能黄月清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榫卯木材家具

黎江能,黄月清



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的事理拾遗

黎江能,黄月清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本文结合设计事理学,从传统家具的结构造型,选材配料和艺术成就三方面分析研究传统家具的设计特点,探求传统家具的木设计文化——设计中“按质施艺”,制作中“工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总体上“自然造化”与“人工意匠”和谐统一。以此启发现在备受关注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的继承和发展。

设计事理学,结构造型,选材配料,新中式家具

引言:木,取材于有生命的树,伴随文明的发展而被人类开发利用。在中国古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它持久不衰,受到古人的热爱,在传统建筑、家具和船舶的设计制造中广泛利用,并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木设计文化。本文结合“设计事理学”就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做些简单拾遗。

“事理是关于事的本身以及‘知事’、‘办事’的规律、原理、机理、道理和逻辑关系。”具体地讲,设计的事理即是人们一切需要通过创造手段来实现目的性活动的原理、机理和规律,广义地讲,还包括“人为事物”系统中人与事,事与物,事与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从人与人的活动入手,围绕设计的目标系统寻找与之联系的种种因素,且在各种因素提供的“可能”和限制的“制约”下创造“适合”的解决方案[1]。可理解为,“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的方案,实现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

一、传统家具的发展历程

夏商时期,古人就开始采用木材和天然漆制作漆木镶嵌家具,出现了俎(zǔ)、禁、扅(yí)、席等品种,它们便是现在桌案类、箱柜类、屏风类、床榻类等家具的始祖,但当时的生活方式还是“席地而坐”,家具造型都比较低矮,直至魏晋南北朝,受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佛教东渐的影响,家具设计才开始突破旧礼法观念的束缚。到唐朝,“垂足高踞”的起居方式由官方到民间迅速流行起来,高型家具占据了主导地位,沿用传统建筑木件纵横搭建框架的家具木框架结构也开始确立成型。至明代,对木材强度和家具承重间的关系认识趋于成熟,形成了以线为造型的框架结构,其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四足立柱作稳定支撑,以横向边框、框档为有效连接,组成特定框架;另一种是分取两足结合横档做过渡,再与边框或横格等组成方形框架体。这种结构空灵轻巧,坚实牢固,在满足强度要求下,利用小横纹线型构件,同时也适应木材湿胀干缩的材性,实现了力学和美学上完美结合,见图1。

图1 框架结构家具

二、传统家具的木结构造型

家具线型木框架结构中木与木之间的连接都采用榫卯,不用钉和胶,可避免木材湿胀干缩的影响,扣合严密,连接牢固,而且连接式样丰富,形成了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的一种艺术语言,展现了古匠人卓越的创造能力和精湛的技艺水平。春秋战国出现规范的直榫,至唐代,牙花板、拉杖、望板和榫结合开始在结构中定型,随后,宋代出现了大进小出的卯鞘,明清时期,家具的卯鞘、拉杖和用料结构基本定型并完善,家具中木的榫卯构造式样多达上百种,如板材结合中的“燕尾榫”、“明榫”;垂直木料与水平木料连接中的“格肩榫”、“格角榫”、“穿鼻榫”、“丁子榫”;弧形材连接中的“楔钉榫”;无束腰方桌或画桌中设置霸王杖使用的“勾挂榫”;案形结构中腿和牙条结合的“插肩榫”;四面平家具中使用“粽角榫”……这些榫卯凹凸错落,线条简洁舒展,与不同的家具构造匹配连接亲密无间,咬合变化多端,不仅造型上优美雅致,而且制作时顺应木材特性,充分考虑木材的湿胀干缩,扣合天衣无缝,受力设计均匀[2],见图2至图5。例如木料的斜面榫卯连接设计采用45度斜角结合,这种结构严密不影响家具外观的整体完美性,而且避免木材横纹和纵纹纤维缩胀差异引起的局部变形,保证了木料受力均匀!正是如此完美的设计,明清家具才得以使用几个世纪后依然坚固如初,完整统一。

图2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一)

图3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二)

图4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三)

图5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四)

三、传统家具的选材配料

传统家具对选材配料非常考究,古匠人有“三分下料七分做”的说法,“三分下料”就是指古代工匠对木料的材质选择搭配和合理运用。天然生长的树木种类很多,可出产品种丰富的木材,但由于种类及生长环境的不同,这些木材物理性能和纹理色泽都会有一定的差异。用途的不同,优劣档次的差异,以及天然软硬物理性能的区别等,这些要素都是传统家具选材配料必须考虑的。

图6 木材横截面

“相木”和“择木”便是传统家具制作中的重要工序,“相木”指的是对木料“审曲面势”,准确认识把握材料。就木材的构造来说,按横截面(断面形状)可分为心材、边材和中材,见图6。靠近髓心部分为心材,组织松软,易开裂,腐蚀;靠树皮部分是边材,颜色较淡,含水率高,耐腐蚀性差;心材和边材中间的部分是中材,俗称“二道皮”,材质坚硬,颜色较深,是木材中利用最好的材质;按木材纵向截面(径截面)可分为梢材,根材和中材,靠树梢的部分叫梢材,见图7。取材于树干最上端部分,组织松软,纹理凌乱,易干缩,利用价值低;靠树根的部分为根材,木质重,纹理粗糙,易开裂;根材和梢材中间的部分为中材,纤维匀称,水分含量适中,变异性小,材质最好[3]。

图7 木材纵截面

创建了中国传统家具辉煌成就的明式家具,用材方面,在认识理解材性的同时更重视“材美”,追求木料的材质感,光色感和触感,体现出硬性木材木质的致密坚实,色泽的沉穆雅静,纹理的生动瑰丽,而且硬木耐腐蚀受力强度高,可满足长久使用的要求。

随着家具类型的完善,传统家具的“择木”配料在木质、纹理、色彩上到明代也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并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口诀:“南配紫(紫檀),铁配黄(黄花梨),乌木配黄杨。高丽镶楸木,川柏配花樟(樟木瘿子),苏做红木楠木瘿,广做红木石芯膛。榉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杨木帮。”

四、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的艺术效果

传统家具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生,成长发展和成熟鼎盛三个阶段。萌芽时期的商周家具笨拙而神秘,成长中的春秋秦汉矮型家具浪漫而神奇,魏晋南北朝的渐高家具婉雅秀逸,隋唐五代的高低家具华丽润妍,宋元时期的高型家具简洁隽秀,成熟后明代的硬木家具古雅精美,清代的装饰家具雍容华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木设计文化的绚丽诗篇,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世界家具史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成熟鼎盛时期的明式家具实现了结构力学和审美意蕴的完美结合,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和隽永高远的审美趣味。硬木材料色泽美观,线框结构造型雅致,榫卯连接工艺精湛,构造组合科学合理,体现了实用和审美的和谐统一,在侧重表现木材天然纹理色泽之美的同时也采用适合材性的装饰手段,增加了家具的美学韵味。造型基本采用直线和平面等简练的语言,具有稳重严谨的整体感,局部辅助曲线、弧线和凹凸面,又赋以家具活跃的灵动感,空间分割恰到好处,配合呼应,更给人产生一种稳重中有变化严谨中有灵活的美感。

五、结论

就材料的感觉特性来说,与其它常用家具材料相比,木材富含有天然的美感与质感,充满自然的气息,与人的心理、生理具有更好的融合性。用木材制作的家具给人以亲和力与温馨感。置身于木结构家具和木结构建筑环境中,人可以获得一种怡然的幽静,能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获得短暂的轻松感和舒适感。就传统家具木设计文化的事理来说,在传统家具的木作工艺中,工匠的意匠设计注重对材性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遵循木材自然生成的规律,“按质施艺”,使木材尽可能呈现其自然生命的韵律[4];认识了木材湿胀干缩的特性,采用式样丰富的榫卯构造进行合理连接;在审美表现中,追求“工巧而不见刻削之痕”,尽量不饰雕刻,不以人工装饰喧宾夺主,真实呈现木材自然的纹理质地,实现木材“自然造化”与“人工意匠”的调和之美。

纵观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新中式家具,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还需努力理解中国当代文化情状,充分演绎中国传统家具平凡淡雅,质朴无华的艺术文化,用现代科学手段分析中国传统家具的符号语言,充分理解古人崇尚自然律动与个体生命秩序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结合当代生活的特点和审美要求,着眼于现代风格,这样方能满足中国民众乃至世界民众的审美情趣,进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家具设计。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文化灿烂。结合地域文化对家居生活的影响,体现中国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便是现代新中式家具探索出来的一种设计思路。近几年广州联邦家居联合中央美院、广州美院及国内各地艺术高校调查研究北京、江南、岭南等八个区域的人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消费心态等,因地制宜的设计中国人的居家家具,推出“八大家”系列新中式家具。现已面世的“龙行天下”和“江南世家”给世界家具界都带来不小波动,为现代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龙行天下”彰显京做家具的儒雅大气和稳重华贵,“江南世家”则体现了江南水墨画般的自然优雅。见图8至图10。

图8 “龙行天下”

图9 “江南世家”之荷塘月色

图10 “江南世家”之琵琶行书房

[1] 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J].美术观察,2000(2):52-57.

[2] 杨瑞.天声人语——中国传统木设计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路玉章.传统古家具制作工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Supplements of design culture on wood made for traditional furniture

LI Jiang-neng,HUANG Yue-qing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 363000,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design feature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n evolution reas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at is,the construction modeling of the traditional furniture,appropriate selection,preparation and its achievements of art to explor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wooden furniture design——“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raw wooden materials”in design and the delicat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n making furniture so that people can't see“the marks when engraved”,striving to keep its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its natural fortune and workmanship,hoping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hinese Furniture design which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the furniture industry today.

science of design;construction modeling;appropriate selection;New Chinese Furniture

(责任编辑:季平)

2011-01-05

黎江能(1981-)男,江西赣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工业产品设计。

TS664.1

A

1673-1417(2011)01-0042-05

猜你喜欢

榫卯木材家具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数字说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