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011-03-20戴林富

武陵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吉首竞争力办学

曾 琼,戴林富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曾 琼1,戴林富2

(1.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每一所高校追求的目标。地方高校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是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强化特色意识,强化自身服务区域的大学功能,把特色培育与大学功能的发挥有机结合起来。

学科建设;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最早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1990年,他们合作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本世纪初,我国一批研究者将其引入我国高校发展研究。一般来说,学界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University)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及最大值发挥大学功能的特有能力。目前普遍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所构成的,这两种能力具备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一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反思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般来说,从整体上看,步入了大众化教育,其发展是跨越式的,其成就是历史性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短暂历程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相伴而行,由此带来了高等教育发展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由于对高等教育供求形势的变化缺乏准确的研判和必要的应对预案,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生存竞争压力开始在地方高校中弥漫开来。因此,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广大地方高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纵观以往在核心竞争力培育实践中的行为,不少地方高校陷入了以下两个误区。

1.专业优先,以规模扩大代替核心竞争力。大众化的主要标志是适龄青年毛入学率的提高,提高毛入学率必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通过规模扩张,满足广大普通民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是大众化的基本任务。但是,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变化,不能因为需求的变化而降低必要的内涵标准。我们在沿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马丁·特洛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时,大多忽视了他明确强调的:“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马丁·特洛所特别强调的应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

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其内部构架来看,具有多重的结构方式,最基本的两个构件就是专业与学科,这是高校办学的两个重要载体。专业是支撑规模的平台,没有专业的铺开,就不可能有规模的扩大。因此,在大众化阶段,不少地方高校基于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将专业发展摆在优先地位。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学科是专业的支撑,是专业的重要基础,忽视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优先发展专业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行为,其结果不仅导致现代大学社会功能的残缺,更严重的是影响大学自身内涵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中,应当摆正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强化学科的龙头地位。

2.提升层次,以精英模式代替核心竞争力。提升层次是过来不少地方高校的主要价值取向,所以,近十年来,地方高校“升格热”持续不衰。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由于无视高校间历史、现状、地域及服务对象的差异性的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现象在地方高校中较为普遍,解飞厚在《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高校定位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在办学类型上,普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多科性、学术性大学;在办学层次上,都想办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这种现象已引起包括政府层面在内的广泛关注和忧虑。所以,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 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源

学科是龙头,这已不是值得争论的问题。地方高校要彻底改变弱势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强化学科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源,抓住了学科,就抓住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牛鼻子。一般来说,学科在高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建设可以整合办学资源。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资源不同程度地存在短缺现象,如何将现有的有限资源有效整合,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主要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来实现,二是通过学科来实现。学科建设既是高校建设的根本所在,更是高校改革发展的聚焦点。我们常说,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因为学科建设一方面是现代大学内部结构治理的核心工程。以学科为平台整合各种办学资源,能够有效地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共享;学科的基本任务是科研,但它是有组织、有整体目标的科研,强化学科的龙头地位,可以形成研究团队,发挥团队的群体优势。现代大学的科研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需要群体合作,甚至多学科的合作。没有学科这根纽带,任何科研都是散兵游勇式的游击行为,不可能出大成果。

2.学科是人才聚集的重要场所。人才需要施展才能的平台,加强学科建设就是筑巢引凤。地方高校高素质人才引进与稳定中出现的问题,除了地域、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外,最主要的就是事业平台问题。我们常说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但关键在于事业留人,只有搭建了可以让高素质人才施展才华的学科平台,才能形成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

3.学科成果是专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在高校的龙头地位和基础作用,对于专业建设而言,它不仅是专业的支撑,而且能对专业建设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更能赋予专业发展以特色,增强专业活力,形成专业优势。因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课程建设,一般来说,照搬已有通用教材或者部颁教材,不可能办出专业特色,专业特色主要取决于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而具有特色的课程数量与质量来源于学科的研究成果。教师把研究的成果按教学要求转化成教学过程中单元化的知识载体,这就是课程。而若干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组合成一个结构体系,这就是专业平台,学科研究成果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开发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源头。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也是靠课程建设来支撑。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专业方向,前提是能开出相应的足够课程,这些课程只有通过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整合而成。没有学科研究的成果转化,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不可能形成新课程,也不可能形成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4.学科可以直接体现学校价值。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大社会职能,但是,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的表现来看,学科的影响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显现。如一所大学所获得的科研课题数、科研经费数、成果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弱和社会功能强弱的硬性指标。因此,学科的水平与成就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但是,地方高校强调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建设要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防止学科与专业“两张皮”现象。二是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地方高校应当紧密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不可替代的价值。三是共性与特色的关系。学科在名称上是一致的,但在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上,不同的高校应当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地方高校应在学科方向和重点上体现特色与优势。

三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实证分析

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地方高校价值的体现,是地方高校共同追求的目标。吉首大学近十年来,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实际、体现自身价值的办学路子。

1.凝炼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理念,就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对自身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哲学的认识,是大学办学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办学的灵魂,是关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顶层设计。办学理念的特色将决定办学实践结果的特色。吉首大学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 早在上个世纪末,吉首大学就开始十分理性地思考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当时他们明确地提出“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他们进一步凝炼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度剖析,就会发现这一理念从以下三个维度阐释了大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观。一是思想理论维度。即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公平理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追求的是使更多的平民百姓从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受益,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二是使命与功能维度。“精英学府”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而“平民大学”——地方大学则应更加关注解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三是大学功能平台维度。现代大学都具有相同的功能,但不同类型的大学功能发挥的平台应有所区别,可以说,地方高校的功能平台就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学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考虑办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确定了学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加强应用学科专业,优先发展新兴支柱性产业所需的学科专业,重点扶持与湖南西部及四省(市)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确立了“立足区域、强化特色、提升实力、服务地方”的学科建设理念,办学理念、学科理念很好地契合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又体现出地方特点,更突出了吉首大学自身的特色。

2.突出学科的龙头地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所以周济在担任教育部部长时曾说,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吉首大学近十多年来认真总结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以学科为载体的人才平台建设,形成了学科实力。目前,该校已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特别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紧密相关的学科群,使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了有力的相互支撑。目前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涵盖近百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全省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吉首大学被评为优秀。学科建设的成效稳定,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该校现有各类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6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80%,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年流失率控制在2%以内,有效地破解了民族贫困地区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建设实现了三个促进:一是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成果有效地转化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资源,开设了近200门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和特色人才培养,工商管理、生物学、体育学、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等10余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吉首大学被评为“优秀”。二是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学科和专业是高校办学的两个重要载体,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最为重要标志,学科与专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三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学科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型产业的兴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将地区潜在的资源逐步转化成发展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不可替代的大学功能。

3.强化学科的社会功能。学科建设不仅要促进大学自身发展,更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社会价值,即学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立足区域需求,着力提升学科建设的社会价值。如人文社科类学科以武陵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组建学科,逐步形成了学科实力和学科特色。如该校民族学创建的“文化制衡”理论,已成为民族学研究中的学术范式,被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其成果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汇编》,代表作《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已成为诸多重点院校博士生通用教材,民族学学科还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两个人文社科类特色优势重点学科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该成果在指导区域内防止生态灾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全国唯一的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十一五”期间,该学科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数、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和CSSCI期刊论文数量在本学科居于全国第一,同时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区域内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国际国内的重要体育比赛的正式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学团队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关于湘西本土作家沈从文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中心,其文化创意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和旅游研究,不仅提升了区域内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的品格,而且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将武陵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作为主攻方向,如“三带理论”——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的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为武陵山区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猕猴桃、杜仲的系列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所属的生态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猕猴桃系列成果转化形成的产业化,被湖南省委原主要领导誉为“湘西的一大产业、一个品牌、一道景观”;杜仲研究成果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研制出杜仲胶、杜仲果籽油、杜仲木脂素、杜仲茶、绿原酸等10余个品种,不仅将改变我国橡胶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还将形成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同时将极大地促进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的成果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不可替代性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实际上,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OnFosteringCoreCompetitivenessfortheLocalUniversitieswithDisciplineConstructionastheLeadingRole

ZENGQiong,DAILin-fu

(1.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 China; 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fiercer and fiercer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sets a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so it is the very goal for every university to promot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At presen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th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core competitiveness,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base themselves on the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mand, stress the leading rol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of serving the local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combine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with the full playing of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ocal university; core competitiveness

G640

A

1674-9014(2011)06-0126-04

2011-10-14

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为例”(XJK08CGD067)。

曾 琼(1979-),女,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戴林富(1963-),男,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田 皓)

猜你喜欢

吉首竞争力办学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作品精选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吉首美术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最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