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
——论农业主产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1-03-20刘茂松

武陵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工业化农产品

刘茂松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

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
——论农业主产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刘茂松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在洞庭湖区全面推进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施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对于解决洞庭湖区在“后三峡”时代的“三农”问题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具体的战略路径包括:深化湖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水资源节约型和湖环境友好型的大农业产业;打造高质的天然态农业和低碳化制成品农业。

洞庭湖区;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中国特色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深度转型的要害时期,农业产出小部门化与农民就业大量化的逆向结构,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大市场不适应、土地高投入与农业低产出不适应、农民低收入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不适应等矛盾,使由来久的“三农”问题表现得更为尖锐。洞庭湖区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地区,在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入湖水量减少,湖区提前进入枯水期,且枯水期延长、枯水位持续偏低,水质性缺水危机几乎成为洞庭湖“后三峡”时代的常态。新情况下洞庭湖区的经济如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如何走?这是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笔者的主体观点是:全面推进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深化湖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水资源节约型和湖环境友好型的大农业产业,打造高质的天然态农业和制成品农业。

一 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国外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Suchultz(1964)是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另外,科克伦及约翰是从农业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论证,梅勒着重于资源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速水佑次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侧重从制度变迁角度来研究。Suchultz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界定应该说比较权威的。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态的研究,在美国最初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等同于农业机械化,后来变成“四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并将其作为“绿色革命”予以推广;“石油农业”是早期用来形容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形态或模式,美国和整个世界这些年来都在不断寻求和实践“石油农业”的替代模式,从日本的自然农法(福冈正信,1960)到美国的有机农业(霍华德等,2002),再到可持续农业(卡尔逊,1962;波林塞特,1986)和“生态农业”(艾希瑞克,1970)与环境农业(尾孝岭,1974)等。此外,还有都市农业(青四郎,1935;矶村英一,1969;Danasilk,1985)、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等概念和模式。关于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研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主要选择规模经营型模式;荷兰、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国主要选择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法国属于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尽管没有统一或固定的模式,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问题,有张培刚(1945)、刘巽浩(1994)、许越先(2001)、林毅夫(1998;2004)、若峰(1998)、蒋和平(1991;2002;2006;2008)、石元春(2000)、黄祖辉(2003)、良恕(2003;2007;2008)、柯炳生(2006)等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内涵与标准等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当然,国内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的看法不一,主要有:技术选择论(刘巽浩,1994;蒋和平,1995;林毅夫,2000;黄季,2007),制度选择论(郑新立,2007;段应碧,2007;杨峰,2008),城乡统筹论(孔祥智,1999;尹成杰,2007),农业产业论(牛若峰,2004;樊纲,2005;韩俊,2007),农业多功能论(李文学,2006;张红宇,2007;乌东峰,2008)和现代生产要素及管理方式引入论(李明贤等,2011)等。总的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界定比较一致,而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看法却有较大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主要是从农业范围来论证和阐述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没有从工业社会的视角特别是没有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的角度,来论证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现在看来,这显然是很不够的。

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农业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在国内外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范式,基本上是从技术层面来定义农业现代化,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有两条典型的路子,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机械技术现代化”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现代化”。很显然,尽管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但农业现代化不只是技术的现代化,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农业现代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农业产出小部门化与农业劳动力就业大量化的逆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慢于工业,这就导致了农业产出占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总产出的份额不断下降,农业的主导性即对社会发展的带动性,逐步被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所代替,出现了农业产出小部门化趋势。据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也已由1979年的31.17%下降到了2008年的11.3%,共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下降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但中国的情况与世界一般模型反差极大,农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没有跟随农业增加值份额同步下降,到2008年末全国在农业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是30 654万人,占全国劳动力就业总量的比重高达39.6%,比同期农业增加值所占的份额高出了28个多百分点,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逆结构。其本质问题是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太大,即农业部门的财富创造力低下。2009年中国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25%,其中工业产业的贡献率达到46.31%,农业产业的贡献率仅为5.75%。从工农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我国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281,而同年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高达1.9958,是农业的7倍之多,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只是工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14%。所以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考虑到农业小部门化与农业劳动力就业大量化之间的矛盾,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这里的根本出路就是用工业化的大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工业化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1]。

农业工业化是指运用工业化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来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中推动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高度化的演进,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整合,即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最终形成工业化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发展农业工业化是对传统的小农经济进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革命,其主要功能是全面进行生产技术变革,组织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工厂式的农业集约化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增强农业生产的可调节性,抑制农产品市场蛛网式波动,以充分达到农业增值、农民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2]。

农业工业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相综合的原理。马克思写道,“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3]。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于与工业进行联合。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联合就是资本对农业的改造,其作用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只有在资本以及与之相适用的一般生产形式占统治地位的地方,这种情况本身才有利于农业(指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4]181而资本之所以要进入农业过程中,则是为了扩大资本循环的空间领域,增加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对于传统农业来说,通过资本的进入,使农业实行现代的机械化、信息化、化学化生产,并向工业精深加工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可解决因自然再生产造成的农业“在产品完成以前,在生产本身中存在着劳动中断的现象”[4]180,以缩短农业生产持续的时间,并提高农业生产可调控性。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只有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资本才能掌握农业,农业才能工业化。这一方面要求竞争有高度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化学、力学等,即要求制造业有巨大发展。因此在历史上也可以看到,农业从来没有以纯粹形式出现于资本以前的或同它自身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的那些生产方式之中”[4]181-182。在马克思看来,农业从来不是纯粹的农业形式,它含有非农因素如农村纺纱织布的副业等。随着资本领域的扩大,资本生产部门必然会进入农业,首先是进入农业中的非农因素领域,然后进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导致农业的工业化,并推进市场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使资本增殖率提高,这同时也会促进制造工业的大发展,提高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领域(工业部门)的扩大必然导致农业的工业化,以此解决农业劳动中断的现象,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我们提出的农业工业化理论和战略,就是对马克思关于“只有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农业才能工业化”论断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新发展,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农业工业化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日趋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大趋势,从根本上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深化农业生产领域分工协作,建设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和工厂化的农业,深化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科学用水、用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农业和农产品的安全,真正全面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次,农业工业化着重于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工业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是能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减少了劳动力长距离的空间转移,不仅可大大减轻每年春节期间农民工大转移所造成的交通、电力等压力,节省了社会资源,而且也能大大减少诸如留守儿童、夫妻分居等许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联系,尤其是产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催生现代农村城市,实现农村社区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增加”目标的实现,而且给地方财政也产生重大影响,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对农村社区城镇化、现代化贡献巨大[5]。

三 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与发展状况

洞庭湖区是指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河湖港汊、河湖冲积及淤积平原和环湖岗地、丘陵、低山等组成的碟形盆地,包括湖南境内的常德、益阳、岳阳和长沙4市及湖北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湖南境内与洞庭湖直接相连的行政区,主要指常德、益阳、岳阳3市环湖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华容、湘阴、南县、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望城10个县,临湘、沅江、汨罗、津市4个县级市,以及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共7个区,共计21个县市区。湖区的人口占全省的23.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7人,是湖南省平均人口密度的2.1倍。

(一)洞庭湖区农业生产资源条件分析

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洞庭湖区在全国的现代农业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

1.气候资源。洞庭湖区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6.5~17℃,1月平均气温4.0~4.5℃,7月平均气温29.0℃,全区无霜期260~280d,全年实际日照平均1 600~1 800h,是湖南省日照最多的地区。较高的活动积温和较长的无霜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农作物能一年两熟至三熟;山地多逆温,湖泊效应明显,保证了作物的正常过冬;光热分布较合理,农作物利用光热增产的潜力大。洞庭湖区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1 300~1 400mm,最多年份的降水达2 000~2 300mm,湖区丰沛的雨水条件为农业稳产提供了保证。

2.土地资源。洞庭湖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类型多样。湖区现有土地面积3.2万km2,占全省的15%,耕地面积1 140.5千hm2,占全省的30%,其中水田819千hm2,旱地281.5千hm2。大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河谷,其中尤以洞庭湖平原最为集中。湖区现有林地873.1千hm2,占全区面积的25%。现有水域面积706.5千hm2,占全区面积的20.4%。湖区尚有200千hm2的荒地和66.7千hm2疏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洞庭湖及周边湿地还是我国七大湿地之一,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目。湖区湿地不仅具有调蓄滞洪的功能,还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带,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3.水资源。洞庭湖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环湖区水域面积广大,约占湖南省总水域面积的55%,也是湖南省水域最集中的地区。三峡建成前,水是洞庭湖最丰富的资源,洞庭湖也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集雨面积130万km2,年径流量3 001亿m3,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4倍,地下水年平均36亿m3。湖区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港汊纵横,天然湖泊加四水尾间河道共有天然水面积近600万亩,占全省水面积的39%。其中可养殖水面约200万亩,外湖捕捞水面近400万亩,是湖南省水域面积最广阔的地区。当然,在三峡大坝建成后,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入湖水量减少,洞庭湖枯水期延长、枯水位持续偏低将成为“后三峡”时代的常态。

4.动植物资源。洞庭湖区拥有亚洲最大的湿地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很丰富。现有植物1 428种,鸟类216种,鱼类119种,哺乳类22种,两栖爬行类27种,软体动物47种。野生动植物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平原和水域,经济和生态价值大。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南接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分支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东接汨罗江和新墙河,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湖泊调蓄,再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在湖南境内有3.2万km2,占湖区总面积的86%,占湖南全省面积的15%,其中纯湖区1.5万km2,环湖区1.7万km2,耕地60多万hm2。湖泊主体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其中东洞庭湖面积最大,占54%;南洞庭湖居中,占33%;西洞庭湖最小,且分裂为若干分离的湖泊。

(二)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状态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洞庭湖区列为全国9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并提出把该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高产稳产淡水水产品基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洞庭湖区一直是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洞庭湖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30%,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33%;油料总产量占全省的40%;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的5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的85%。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粮食种植面积适度调减,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洞庭湖区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其中,岳阳已形成粮食、生猪、水产、家禽、蔬菜、饲料等6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支柱产业。益阳紧紧围绕粮食、棉花、兰麻、油菜籽、水产品,以及山丘区药材、楠竹、水果、茶叶、草食动物等,培育了12个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常德通过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人工牧草和饲料粮、欧美杨、高效蔬菜、名优特水产养殖、优质水果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金健米业、洞庭水殖、津市藠头、蚕桑、桃源黑猪、武陵和澧县蔬菜等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同时,洞庭湖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有较好基础,食品、轻纺、造纸等几大行业在湖南省占有重要地位。岳阳纸业集团、常德卷烟厂、恒安纸业、洞庭麻纺厂等是全省轻纺食品工业的主要增长点。近年还培育了金健米业、正虹饲料、洞庭水殖、辣妹子、阳光乳业、加华牛业等一批涉农上市公司和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且,服务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达到32%。充分运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湖区的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等服务业稳步发展;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水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湖区的旅游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随着大农业产业的发展,洞庭湖区的城镇体系也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为39.56%。目前有地级市3个,县级市4个,市城区7个,建制镇227个,初步形成了以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城和县级市为依托、以一大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三)洞庭湖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洞庭湖区农业取得重大发展,为全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特别是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湖区农业生产的现状还不能完全与其拥有的资源优势相称。从全国范围考察,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已显示出缓慢态势:与同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区和太湖地区相比较,农业总产出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到最后一位,主要农产品的增长速度也大多小于其他三个地区,其中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洞庭湖区农业长期以种植业为主,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被忽视;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占绝大部分比重,经济作物种植、多种经营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农产品初级产品多,优良率低。洞庭湖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总体看,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优良率低,大部分粮食是水稻,水产品以“四大家鱼”为主,缺乏优、新、特品种。尽管珍珠养殖等新型水产品生产开始发展,但没有形成规模,尚不能为大规模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

3.名牌产品少,缺乏竞争力。洞庭湖区的农产品品牌不少,如益阳的“辣妹子”、“油中王”、“粒粒晶”,岳阳的“义丰祥”、“加华”、“正虹”,常德的“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这些品牌虽然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产业带动力有限。另外,湖区绿色食品比率低也是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一个原因,目前洞庭湖区达到国际标准的绿色食品只占10%。

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洞庭湖区近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资产仅30多万元,普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加工和销售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导致湖区农产品商品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5.农业专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洞庭湖区内“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及率低,大多数农户仍处于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状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1/l0,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户不到20%,真正的订单农业不到30%,大量分散的农户仍然游离在“合作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的风险。而单个农户由于缺乏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盲目生产低水平、市场过剩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

6.劳动力素质低。洞庭湖区乡村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多数,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素质较高者大都外出务工、经商。没有外出的这部分农民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素质偏低,吸收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栽培、养殖技术和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也难以把握农产品产销的大致趋势,导致农产品生产经常因市场误导而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6]。

四 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的战略路径和关键工程

洞庭湖腹地的优势是水域经济,是土地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食品经济,且这些又都具有低碳经济的优势。而从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以上优势直接构成了洞庭湖区绿色生态农业消费品经济的优势,这也是洞庭湖腹地经济对长株潭城市群发挥依托作用的关键和本质。基于此,我们认为洞庭湖区应申请创建国家级“洞庭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7],其战略路径就是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工业化是为了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化为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现代农业产业,最终形成市场经济效益。据此,农业工业化发展应采取“市场开发—工业组织—农业生产”的模式,实施“优质—特色—转化—加工—营销”的十字路径,以工业“加工”为核心环节,以市场“营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构成农业工业化的现代生产体系。就洞庭湖区而言,农业工业化十字战略的重点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和农业工业化技术创新[8]。

(一)专业化基地农业

指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建立的联接众多农户而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区域和组织形式。它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衔接起来,使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营形式。它是农业生产价值链的延续,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它内联广大农民,外联龙头企业和市场,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来说由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销售基地组成。在这里,专业化基地农业的核心是生产专业化(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即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基地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农业生产专业化包括“三化”:一是农产品生产的系列化,即农业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些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专业公司,提高生产的效率。其实质是通过市场细分,实现小范围生产区域优势的发挥,获取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等效益。二是农业作业专业化,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由专门的生产者或生产单位来分别完成。如植保公司负责治虫、工厂化育秧,农机组织负责耕地和收割等。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生产高度分工和社会化高度发展的标志,其重大作用就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紧密相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科学技术革命是农业作业专业化的物质基础,而农业作业专业化有效地刺激了对农用专业化设备的需求,推进了农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部门的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区域化,即农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分工,调整农业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目的在于根据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征,确定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区域化有利于形成以农业的深度开发为中心的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农业生产区域化的过程应与农产品生产作业专业化、农业系列化结合。

实现专业化的基地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企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从我省目前的现况来看,洞庭湖区专业化的基地农业的发展要抓住“三大重点”:即重点建设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实施基地县超级稻等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抓好生猪、柑橘、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四大产业链,建立完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的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培育农产品加工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扶持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实力的优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二)标准化品牌农业

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并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进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科学使用农业生产资料,节水、节肥、节约、节地,使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以及生产经营者信誉的独特的品牌标记。国内外实践证明,标准化生产是培育现代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迅速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对农业现代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竞争,而且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产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只有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质量和安全,才能以质量创名牌,获得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名牌产品,对于洞庭湖区发展农业工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年洞庭湖区推行农业标准化,创新产品,提高档次,打造名牌,涌现出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实践的先进单位,如湘阴县近年来针对粮食、藠头和茶叶等主要农产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挖掘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2006年,全县5万亩藠头实行标准化生产后,平均亩产鲜藠达1 650公斤,节约农业成本240万元;1万亩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农业收入300万元;10万亩水稻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业收入260万元。目前该县已形成了绿色食品藠头、有机茶、无公害优质稻三大优势农产品。全县有31个农产品获质量安全认证,2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食品安全QS认证。特别是藠头和茶叶通过采用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后,产品质量优良,达到了日本农残限量标准和欧盟标准。全县农产品出口年创汇达4 000多万美元。又如龙头企业金健米业公司近几年来推广优质粮油基地建设,采用“订单农业”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基地的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这样,农户种植的标准化优质稻,每亩能增收50至80元,最好的时候能到200元。目前,金健米业的优质粮油基地已从1996年的1 000多亩发展到现在近100万亩,辐射6个省的80多个乡镇。此外金健米业还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集精米制造中心、高科技健康食品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粮食工业城,分别从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精米加工企业。金健米业建立了“研发→推广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规范标准化流程,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等荣誉,起草了大米的国家标准,形成了近5个亿的品牌价值。

以上情况表明,洞庭湖区标准化品牌农业已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不高。按照农业工业化的要求,今后总的发展目标应围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品牌农业的生产,力争在五年左右让湖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示范基地标准入户率达到100%,地市级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绿色产品的申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推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

(三)工厂化制成品农业

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是指工厂化农业与农产品工业再制造的产业融合。工厂化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环境控制技术和现代材料不断创新和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结果。主要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下,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农业生产需要有标准、生产工艺、生产车间,而且是常年不间断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有品牌、商标、标准、包装。工厂化农业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综合技术高度集成的基础之上,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制成品农业是指农副产品的工业再制造。这是个全新的制成品生产产业,与我们以往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印象和理解,比如乡村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农事闲暇时的、拾遗补缺的、种植业附属型的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的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它是把原来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加”中的“加”独立为新型的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制造产业。

在这里,由工厂化农业和工业加工农业组合而成的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实质上是以高科技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产品工厂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核心,以需求创造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目的,以扩大内需、提高最终消费率为终极目标,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产供销各个优势环节跨区域的发展,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在这里,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最显著的内在性特征是现代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其一是工业化的设施装备,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设施装备体现了现代工业技术或产品的集成;其二是工业化的生产手段,使农业生产有了固定的生产车间(温室)、生产成品加工车间、生产设施和工具装备;其三是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每个生产单元都有生产计划、生产工艺、生产和产品技术标准,按工业化作业流程组织生产;其四是工业化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在单个生产企业内部有产供销系统和独立的成本核算制度。总之,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用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使农业产品实现工厂化连续作业和常年生产,通过可控条件和工业手段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高产高效,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和高质化的需求,并促使农民增加就业和收入,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生活水平。

近几年,洞庭湖区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食品工业为主体,涉及粮油、畜禽、水果、水产、竹木、蔬菜等10大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加工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如常德的优质大米加工,长沙的肉食品加工,岳阳的蔬菜加工,益阳的竹木加工,常德、益阳的油脂加工,长沙的乳品加工,长沙、岳阳的饲料加工,长沙、岳阳、常德的茶叶加工,长沙、常德的烤烟加工等等。部分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并形成了一批品牌产品。

洞庭湖区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还处于一般性农产品加工的低水平阶段,设施农业仅仅是零星发展,尚未真正达到工厂化批量生产程度,尤其是定制式的工厂化农业制成品生产尚未起步,在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还需要大力推进工厂化制成品农业的进程。总的思路是:从洞庭湖区实际出发,建设优势产业带,围绕优势产业带发展设施农业和精深加工,建设好六大制成品农业产业链,即粮食制成品产业链、蔬菜制成品产业链、食用油制成品产业链、畜禽水产制成品与乳制品产业链、茶果制成品产业链、竹木林纸制成品产业链,重点打造米制品、油制品、肉制成品等三大农业工业化产业集群,同时在城市群周边地区重点发展以蔬菜为主体的设施农业。

(四)农业工业化技术创新

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工业和农业相综合,用工业生产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经济行为选择。在这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农业工业化技术创新过程,实质是一个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它始于市场需求对技术成果的技术构想,通过技术开发,终于首次实现商业价值的技术扩散过程。

针对洞庭湖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农业工业化的要求,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坚决摒弃以往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思路,改变过去以鲜食型农产品研发为主体的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以工业加工型农产品技术研发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系统,推进洞庭湖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高科技产业化。因此,我们认为,洞庭湖区农业工业化技术创新的重点,应围绕专业化基地农业、标准化品牌农业、工厂化制成品农业来进行,要建设好种苗产业技术、农化产业技术、农机产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设施农业产业技术、食用菌和酶产业技术、农业信息产业技术、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技术等八大农业工业化高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关键领域。

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工业化的科技创新的指导,并保证农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资金有较高比例的稳定增长;同时还应注重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型龙头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更多地吸纳社会资金,全方位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总的来看,要抓住五个重点:一是政府应加大投入的力度,保证农业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要,建立农业技术产业发展和建设的基金,扩大农业技术贷款规模;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农业技术产业;三是积极引进利用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社会团体投资农业技术产业;四是建立农业技术产业化技术保险制度,以分散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风险。五是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集成区。

总之,农业工业化是农业产业的一场革命,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农业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洞庭湖区在“后三峡”时代,发展节水、节肥、节约、节地和保护环境的优质高效天然态农业和制成品农业,全面解决农业小部门化时期的“三农”矛盾,统筹湖区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刘茂松.论新型工业化的中国特色——农业小部门化时期的中国农业工业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97-101.

[2]刘茂松.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6-06-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1-55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1-182.

[5]刘茂松,彭新宇.论我国农业转型期的农业工业化战略[J].求索,2005(12):1-5.

[6]周栋良.环洞庭湖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7]刘茂松.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的洞庭湖区腹地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武陵学刊,2011(2):14-19.

[8]刘励敏,刘茂松. 略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关于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与战略[J].湖湘论坛,2009(2):13-18.

F061.5

A

1674-9014(2011)06-0074-08

2011-11-0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委托项目“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增长极的洞庭湖区腹地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018001)。

刘茂松(194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第一届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田 皓)

(责任校对:刘英玲)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工业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农产品争奇斗艳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