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2011-03-20顾献权
顾献权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浅论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顾献权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迈入大学的第一课,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者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做好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法。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使新生具备适应大学学习及生活基本素质的前期准备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端。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基础不尽相同。而相对大学来说,每个新生都是一张白纸,如何尽快让他们适应并顺利度过大学三年或四年的生活,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将他们凝聚成一个有力的集体;如何使其在大学期间充实、完善自己,都和入学教育工作息息相关。
从中学进入大学,思想观念、学习方法、生活模式都将产生很大的变化,这些突发的变化使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适,而及时有效地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增强适应能力,缩短适应周期,有利于构建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大学生发展教育体系。在新时期,他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也使得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入学教育的开展。这将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校后对学校的认同度,影响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的适应性转变,影响学生对未来生活及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及行为的养成,进而影响所在学校校风、学风的形成。因此,入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准确把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旨在使新生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要求;引导和帮助新生认识高职高专教育和大学生活特点,认识专业及发展走势,认识自我和成长途径;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我院的工作实践,联系个人的工作情况,我认为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学校校史、校情教育。学校的历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校史是高等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进行校史教育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校的办学精神,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关心和热爱,可以增强他们的爱校意识和自豪感。在新生入学后,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及时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与学习方法,介绍学院的专业概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和学校定位。学校可通过培养方案对本专业的学习方法进行讲解探索,让学生为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思想准备。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从迈进大学校门起就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军事国防教育。新生军训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军训中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理内务的能力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内务整理的能力是军训中的重中之重,可以为以后的学生宿舍管理省却很多麻烦;通过军训能增强新生的独立生活和顽强的作风,建立严格的生活秩序,一旦生活条理化,养成良好的遵纪习惯,对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三)目标和理想信念教育。部分新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后,来到大学校园,找不到学习目标,大学一年级的生活就在空白与无聊中度过。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生教育中有必要加入目标教育这一内容。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确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让他们懂得进入大学是迈向人生另一个新阶段。这一过程是决定自己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进行目标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性的思想已经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而这股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常用“有没有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事情;为了评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为了能在综合测评时多加几分,不惜和同学翻脸,甚至弄虚作假。各高校设定奖学金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可有时却事与愿违。在校大学生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越来越强的思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这些刚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因此,我们要及早地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要让这种危险的想法在大学里有蔓延发展之势。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阶段是迈向成人的关键时期,对于正在摆脱依赖、迫切要求自主自立的大学生而言,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趋势下,“就业难”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新生们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了解要从事某些专业性的职业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储备,从而使新生的成才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更加明晰。当然,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指导性工作,入学教育中所作的努力仅是基础,在之后的几年中,学校应努力将之和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
(五)校纪校规及安全法纪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对刚刚进入高校的新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学习、学生违纪案例的分析,他们能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违纪现象。
安全法纪关系学校的稳定发展,关乎学生的生命财产。新生入学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就交通、财产、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我院已将通往学生生活区的一条沥青路全面对汽车封锁,只允许非机动车通行,主要就是学生流高峰时,对学生交通安全的考虑。新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自己掌管较大数目的生活费和一些贵重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知所措,要告诉他们除了每月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应全部存入银行,而且密码不要用生日或手机号等容易破解的数字;贵重物品同寝室同学要互相关照,长时间离开寝室要锁好门。我们还教育新生,不私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得乱扔烟头;组织学生参加消防演习,学会使用灭火器,懂得怎么逃生。
法纪纪律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应当在新生入校时,就加强法规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必要的和相关的法律思想观念,使其具备健康的法律心理和较高的法律知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院与辖区内派出所建立警校共建,邀请公安局、安全局、法院和检察院有关领导和专家来我院进行宣讲,结合周边高校和全国各地高校的典型案例剖析,加强新生法律知识普及,提高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法律问题、分析法律问题和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
(六)专业思想教育。(1)在新生入学时就要适时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向学生介绍本院系、本专业的发展沿革、现有规模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2)邀请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课方式、专业学分的构成及选修、辅修课和辅修专业等情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设施,如机房、实验室及其使用方法等。(3)可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或邀请高年级学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介绍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同时教育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七)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成才的基础和载体。新生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更有甚者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自我伤害及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宣传心理健康,普及心理卫生常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帮助同学们客观剖析自己,合理定位,进而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目的。辅导员要高度关注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应建立学院和家庭联系的沟通机制,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以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引导本班、同舍同学关怀心理障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康复的良好环境。
(八)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当今大学校园上网已经十分普遍。年轻的大学生们入学后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很容易选择网络作为消遣途径。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将深受其害。抢占网络阵地实是当务之急,我们可以组织在网络技术上有特长的学生组建不同于学校网站的学生网站,并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领域。网络德育教育也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除了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德育,还要尽快转变思想,加快德育网站的建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另外,我们要利用网络的交互性,通过老师信箱、QQ、博客等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联系方式及时了解新生思想动向,做学生的知心人。利用无限的网络空间,丰富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他们开辟陶冶情操、培养进取精神的新天地。
(九)入学后继续教育。新生在入学初期都接受了大量的入学教育,但往往容易忽略淡忘。再则,目标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的系统工程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并收到实效。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全程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加强过程质量教育管理,确保新生入学教育教学成果长期效应。
[1]肖福忠.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江洪娟.新时期高校入学教育探析[J].教育前沿,2008.
[3]冯开甫.大学新生教育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
[4]翟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现代教育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