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2011-03-20杨巍

文教资料 2011年11期
关键词:排练院校音乐

杨巍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艺术系,广东广州510000)

关于高职音乐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杨巍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艺术系,广东广州510000)

合唱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大群众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融入到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技能培养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中,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文章从《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以市场需求与教学现状为出发点,从重视程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高职音乐专业 《合唱与指挥》 教学改革

一、《合唱与指挥》的历史渊源

合唱是一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原始社会的巫术、劳动和奴隶社会的战争中就出现了合唱最早的形式。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教会音乐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唱诗班的出现使得合唱艺术成为一种规范的典章形式,为宗教礼仪服务。在此基础上,与合唱相辅相成的指挥法,也已由最初的以“机械击拍”来确保乐曲的整齐划一转变为以多样的手势控制不同声部取得音色、音量上的统一,节奏上的有条不紊。指挥者此时也由“击拍者”转变为“训练者”,成为整个唱诗班的核心与大脑。

尽管如此,《合唱与指挥》这一专业在音乐院校的正式开设也还只是最近一百年的事。20世纪初,欧洲的专业音乐院校才开始开设培养指挥人才的系科和专业,从此指挥专业的培养开始正式纳入正轨。

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早在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以上海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第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就已经开设有《合唱》这一课程,建国后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音乐院校又陆续开设了指挥专业,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更多的合唱指挥人才,适应我国合唱事业发展的需要,《合唱与指挥》这一课程开始在中国各大音乐院校陆续开设。

二、就业背景与教学现状

进入新世纪,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作为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与指挥》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单位及社会文艺团体等的合唱指挥和排练工作。而近年来,社会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全国有十几万支合唱队,可真正能担当起训练合唱队重任的指挥屈指可数,专业院校培养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人数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相关艺术教育及表演专业很有必要开设《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而且必须提高高职院校合唱指挥的整体水平。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合唱与指挥》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照搬传统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模式——只重视合唱的演唱技巧和指挥动作训练,忽视如何进行合唱训练和面对合唱团的实操性指挥训练。老师似乎把所有知识都教给了学生,可当学生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合唱团,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训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合唱与指挥》课离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进行改革。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高重视,大力扶持。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音乐专业时以钢琴、声乐、舞蹈、电脑音乐制作等专业方向为主,而《合唱与指挥》课程虽然作为专业骨干课开设,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而且学生长期以来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对本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精神,对《合唱与指挥》教学加以重视,认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去执行,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各类专业方向的学生中加强学生对这一技能重要性的认识,让高职毕业生在综合素养方面具备合唱的唱、排、指挥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规范课程设置。

高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院校不尽相同,但大体方向一致,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音乐艺术表演、幼儿音乐艺术教育、舞蹈编导及教学、音乐制作与传播、音乐艺术行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各类型音乐艺术表演及基础教学、音乐制作与传播及艺术管理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以上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实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应简单地将该课程拆分为合唱训练课和指挥训练课,除了会演唱几首合唱作品的某一声部、会几首合唱作品的指挥动作外对于怎样组织、构建、训练一个完整的合唱队毫无经验,殊不知后者才是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重点培养的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处理好“合唱”、“指挥”与“综合训练”的关系,即以“合唱”为基础,“指挥”为提升,“综合训练”为最终目的的方式进行。“合唱”不拘泥于声部的多少,曲目的难度,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调控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为宗旨,由浅入深地进行;“指挥”不一味强调图示的一板一眼,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挥的原理、乐谱的分析和对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乐谱的能力、艺术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训练”则是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强调经验的积累,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与指挥的基本技能技巧后,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学习如何组织合唱队、如何划分声部、如何进行合唱中的呼吸、发声、共鸣、音准、吐字咬字、合唱音响平衡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在曲目选择方面,从高职生起步晚、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从相对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三声部、四声部作品,乐曲风格可以兼容并包、中西结合,在传统合唱曲目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加入难度不大的少儿曲目,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安排一些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曲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安排一定课时的优秀合唱作品与知名合唱团现场演出的视频赏析,对学生开扩眼界、完善技术细节来说也很有必要。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与实践为一体、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声乐、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及歌曲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学生不仅要自己唱得好、唱得准,而且要辨别其他声部、其他成员演唱的音色、音准、节奏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基本的条件都需要在课程开设前具备,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该课程最好第二学年下学期或者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若不影响实习),为期一年(有的开设时间为一学期),届时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课程的进行也会相对顺利。

3.教学形式多样化,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导。

《合唱与指挥》课程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一切理论知识都要服务于表演实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设的《合唱与指挥》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导,合唱课教师像排练时一样先开声、后练唱;指挥课则是放伴奏,教动作。这样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课堂氛围死板,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动作和唱法,往往课后就忘记了。久而久之,课程变得越来越难以进行。我认为,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该从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开始入手。

首先,应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给学生思考和犯错误的机会,在讨论和互评中提升。教师除了讲授和手把手地教以外,还要“带”,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教师在讲解需要学生自己操作的知识时,可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几个人围成一个圈,相互观看着练习。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把容易出错、指挥不到位的地方提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再正确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可采用分组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不同教学场地进行。在进行合唱课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琴房让学生自行排练,教师巡回指导,这样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合唱排练的每一个环节。另外,也可借助学校有舞台的地方进行排列队形的授课,在歌曲合排时还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现场演出的感觉。还可利用舞蹈练功室进行指挥的教学,让学生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指挥动作是否准确、美观、大方。通过现场实地进行教学,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牢。

4.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加强“实训”板块考核。

作为《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板块,考评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单一的方式进行。合唱考试就是分小组演唱某合唱曲,指挥考试就是练好一两首合唱曲的指挥动作,考试时就跟着录音“比划”出来。由于考核时间安排在期末,学生最终看到的只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而看不到老师的具体评价。这样的考评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重视合唱与指挥的结果与形式,而忽视了过程与“实训”环节。

我认为,在该课程开设的初级阶段可以单一地考“唱”与“指”等基本技能,但到了学习的后期,就要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环节的考核了,即对学生的实际排练水平作出评价。考评时,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十几人为一组排练小合唱,每组成员的分工自行安排。每一组分别排练三首歌曲,一首幼儿歌曲,一首儿童歌曲,一首成人歌曲,合唱曲目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同学相互合作,从排练到演出全由学生参与,并亲身体验选曲、组队,排列队形、训练合唱直到演出全过程,然后对所排练的歌曲进行评价。最后把排练中遇见的困难提出来,大家相互讨论学习,再由教师加以点评。这样虽然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互相评价,会更多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训”环节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训练与组织的经验,具备更好的大局观,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最后达到提高训练合唱实际能力的目的。这样的考评方式比传统的考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在近几年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面临着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而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唱指挥人才,就必须坚定地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合唱与指挥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组”得起,“担”得起,“练”得起,“上”得起,在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为我国的合唱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排练院校音乐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音乐
秋夜的音乐